连续几天的大雨过后,伴随而来的是持续的高温天气。喜欢高温天气的小动物们,自然不会放弃这个让自己显露挙脚的时节。这不,爬在树上的知了,从早到晚“知了、知了”地唱过不停,却似乎不怕引来自己的天敌——螳螂。有一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告诫人们:不要一心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
那天下午,我下班回家已是傍晚时分,可火红的太阳仍然高悬在西边,迟迟不肯离去。我见时间还早,菜园里的几块菜地上,由于近段雨水较多,给了杂草疯狂的生长机会,很有必要去清除杂草。于是,就来到菜园里清除杂草。在清除一块种有辣椒的菜地里,发现一细草叶上,有一只肥得臃肿的绿蚂蚱正在大快朵颐,在它旁边不远有一只螳螂匍匐着、眺望着,警惕地看着猎物。不大一会儿,便张开双翅,抖向两侧,后翅直立起来,像只帆船,旁体上端穷曲,发出毒蛇喷气的声音,全身重量放在后面四足上,身体全部竖立起来,一动不动地站着。这时,绿蚂蚱稍微移动了一下,螳螂两眼紧盯住绿蚂蚱,头部随即转动,不知道是不是绿蚂蚱被螳螂这架势吓蒙了,还是准备与螳螂决一死战,它缓慢地伏在地上,甚至还向螳螂移动,当它移动到螳螂够得着的时候,突然,螳螂后腿抓住细草,前肢疾驰般扑向猎物。这个大绿蚂蚱,身子比螳螂还大。此时,螳螂正用那大刀”夹住绿蚂蚱,绿蚂蚱还想跳,它的腿不停地弹动着,在死亡中挣扎。可不大一会儿,绿蚂蚱的腿、头都被螳螂啃光了。
呵呵!这只螳螂也真是的,不去树上捕食知了,却在我的菜园里帮我捕杀绿蚂蚱,似乎是我预约其来帮忙的。绿蚂蚱在挣扎中死去,螳螂在胜利后享用自己的世界。这是一顿不用付出代价的美食,也是生物等级的差别造就了食物链的定式循环。饱餐一顿的螳螂举起前肢仿佛在向我炫耀,来展露它干净利落的捕杀。我以感激的眼神注视着它,并没有对它做什么。它在一片掉下来的辣椒叶子上停顿了一会儿,随即飞到了菜园旁边的草丛里,也许是去寻找其它好吃的“食物”了。
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古希腊人看到螳螂举足而立,则肃然起敬,称其为“先知”的“预言者”。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
粗看一眼,螳螂那凶神恶煞的样子,我曾经误以为是害虫。其实不然,它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也就是说它是益虫。螳螂是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螳螂嘴刁,它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
螳螂栖于草丛及树枝上,特别是多栖于向阳背风的灌木、矮小丛及草丛茺地处。常常活动于农田附近的瓜架、桑树、灌木或墙壁上。身体呈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有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晚上在灯光下呈现黑色。让人惊叹的是,在两眼之间有3个小点即单眼,触角细长,颈部可旋转180度,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轻柔,遮住身体全部为覆翅,后翅比前翅要薄,边缘透明色,中间成放射状的紫红色、伸展开呈现扇状,休息时收敛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中、后足适于步行,但有时前足也会用来保持平衡,发育呈变态发育。
对螳螂,我并不陌生,小时候就经常在乡间田野捕捉过。有一次,在生产队的板栗园捉迷藏,你追我赶,为追捕螳螂,一不小心,我掉进一个大水坑,四脚朝天,弄得浑身是泥,衣服透湿,似落水鸡飞,使伙伴们哈哈大笑。回家换衣服,被母亲唠叨了一番,至今难忘。
不记得同伴中是谁向我们传授过玩弄螳螂的经验,玩弄螳螂,得问它的肢体语言。我们经常性的三个成群,五个成伙,在稻田,在山坡,在果园,在溪河,在谷场,在沟坎,那个先捉到螳螂,首先抓住螳螂颈项,叫它眼睛朝前方,大伙齐上阵,异口同声喊一,二,三,都说“螳-螳-螳,细颈项,问你爹妈住哪方?”螳螂右脚一指,朝前朝后,指东指西,我们就顺着它指的方向去寻找,果真找着呢。捉住螳螂之后,我把它放在一个小笼子里养起来。
给了螳螂一小片肉,想观察它吃食物的情况。螳螂对着肉片闻了闻,用前足碰了碰,似乎很怀疑天上怎么掉肉片了。肉片的香味引来了一只苍蝇,围着肉片嗡嗡直叫,似乎也想分一杯羹。一开始,螳螂似乎还不把苍蝇的打扰当一回事,只是挥动着镰刀叫它滚开,可是赶了几次,苍蝇似乎没有离开的意思,螳螂有点生气了。它静静地伏着,一双眼睛骨碌骨碌地转动,看来是要打一场“苍蝇歼灭战”啦,我高兴地眼睛发光。听说螳螂好斗,我就用一根小棍子挑逗它。一开始的几次,它似乎有点不在乎,可是当我的小棍子碰了它的头以后,它就发怒了。弯曲的前足猛地向前一伸,紧紧地锁住小棍子,我想把棍子拉回来,已经是不可能了。它把身子拱起来,用一只镰刀来锯我的手指,吓得我赶紧松手,把“武器”都丢了。螳螂捧着棍子,腹部抖动着,是在捧腹大笑吗?笑我“丢盔弃甲,不堪一击”。我换了根长棍子,从它的后面攻击,撩拨它的后足,它马上掉转身子,摆出一个“螳螂拳”的起手势,准备和我大战一场。看着它威风凛凛的样子,我觉得它是一个“常胜将军”。后来我听老师说,螳螂是益虫,专门吃害虫,加上我也没有什么时间喂养它,干脆就把它放了,让其重归大自然。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螳螂凭借着醒目的外表、庞大的体型和勇武的习性,竟然在人类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有关螳螂的成语就有很多,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则当属“螳臂当车”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了。古代人对螳螂有不同的描写和述评。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是这样看螳螂的,以迂阔为可怜可笑。《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子·人世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你不了解那螳螂吗?奋起它的臂膀去阻挡滚动的车轮,不明白自己的力量全然不能胜任,还自以为才高智盛很有力量。汉·韩婴《韩诗外传》:“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韩诗公外传》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者曰:“此何虫也?”御曰:“此是螳螂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庄公曰:“此为人,必为天下勇士矣。”于是回车避之,而勇士归之。汉·韩婴认为,螳螂举起脚,准备和他的马车车轮子搏斗。(它是那种)只知道进不知道退的,不估计一下力量对比就轻率和敌方对阵的虫。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槐西杂志十四》:“后数年,闻山东雷击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杀过度,又伏天诛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者,又在其后,此之谓矣。”引用的是螳螂行事仅顾前而不顾后。或喻目光短浅,仅视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
尽管螳螂顾前不顾后,知进不知退,不够机制。但螳螂又经常高踞嫩枝绿叶之上,仰首不动,好像是在想什么问题。这形态我觉得有点意思,甚至是可爱,有点像问道的哲学家和寻找灵感的诗人。螳螂似乎有一颗雄心壮志,天高任其飞,海阔任其跃。不怕狂风暴雨,意志坚定。问君何时能夙愿偿。捕捉蝗虫,捕蝉不思,展翅忘我。为了保护禾苗,螳螂不辞劳累,通宵达旦,挑战夜火,夜以继日,日日夜夜,守望稻田。不与蜻蜓争地位,不与荧火争方向,不与蝴蝶争芬芳。躲过青蛙的追击,躲过鸟儿的追捕,躲过鸡鸭的陷阱。一路欢歌,一路笑语,带着自己的家人,带着自己的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陶醉于那秋叶落尘,悠悠飘飘,铺满草地,似黄黄地毯,拥抱秋天,畅享秋色。
螳螂在田野,无论在何处,何时,一双炯炯有神眼睛,眼看四方,耳听八方。一只独秀,风情万种,从不张扬,不浮躁,宁静致远。螳螂是益虫,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