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曾出现过诸子百家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其后道家、儒家和法家等少数几家从中脱颖而出。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影响着中国三千年。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强调应天;儒家思想强调应人,法家思想强调应事,即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只有不能胜任的庸才。十分有意思的是,道家、儒家、法家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即:通天彻地交给道家,人伦常纲交给儒家,世事应对交给法家,谁也不跨越自己的职权范围去做别人的工作,这样道家、儒家、法家思想的运用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如果说儒家培育道德心,积极有为地面对人生;那么道家培育自然心,潇洒无为地面对人生。这三家的思想观念中,犹以老子的道家比较神奇,其不但是一个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而且还形成了中国本土唯一的影响巨大的宗教——道教。 “道”作为一个哲学名词,由春秋时期的老子首次提出。什么是道,却一直困惑了人们三千多年,《道德经》也因此被冠之以玄学。在人类历史上,“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由老子首先提出的。五千字的《道德经》是老子的思想精华,可以修身治国平天下,“道”之一字是老子及其著作的思想核心与灵魂。道德经中的“道”为三重:至道;天道;人道,至道生万物,消失在万物中,养万物;天道是万物根源,就是我们说的自然规律、宇宙法则;人道是指人的发明,不是自然常理的东西。以前我们理解至道是自然规律是不对的,至道和天道意义不一样。《道德经》包含了很多“道”,有天道,地道,人道,商道,王道,兵道等等。《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古往今来,人们对老子之“道”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玄之又玄,让人摸不到边际。“道”的根本特性。即“空”。“道”是具有不可言说性的。“道”是广大的无量的,没有语言可以表达出来或传授,所以是不可说不能说的,一切只有自己觉悟。正因为其这些特性,使得道在人们心目中很“玄”,有玄机。 玄机之一、万物生于道,长于道,在道中循环。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第一个“道”字,指的是人道。第二个“道”字,是言说、制立、执用的意思。“非常道”,人所制、所立的道,可言说、可制立、可执用的道,都不是常道。天地玄奇,万物传道,而人却不能领悟大道。至道的几个特征:不可言说,不可描述,不可执用。总之,需要读者根据自身经历细细体会其中奥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自然之道。万物生于道,长于道,在道中循环,在道中分化、合和。天地万物本就是道的传承,一花一草,一日一月,一虫一鸟,都蕴涵着道的至理,蕴涵着天地的玄机。老子说,万物依循大道运作,生生不息,因此人们不必刻意的干涉它们。 玄机之二、天人两道,弃人道,返天道。 “道”对于众生万物没有丝毫的偏爱或嫌弃,无所谓仁慈不仁慈,无所谓残暴不残暴,可见,“道”没有任何感情色彩,没有人我之分,没有自我意识,完全彻底地顺任自然,遵循至高无上无所不在的自然规则。“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歙,圣人歙歙然浑其心,是指去人欲,闭人之道,顺于天道。闭人合天之后,则天道必张。圣人弱人之道,强行天之道,则天道必能大行于天下。废人之道,则天之道必兴。后世的解读,把这一段话,理解成老子主张阴谋权诈之术,这是比较肤浅的误读,实则和阴谋权诈毫无关系。而是讲如何闭人之门,而开天之门。第一步是闭人之道,第二步是弱人之道,第三步是废人之道。一步步循序渐进,直到天道根深蒂固。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圣人事天治人,若治其人,则必先与其天。所以,圣人若能夺人之道,则必能天道常驻,长久地行于天下,才能长久地天下安定。闭之,弱之,废之,夺之;人之道亡,则天之道昌。“道”对于芸芸众生虽然一视同仁,无偏私厚薄,但只要依“道”行事,顺应自然的人就能从天地那里得到帮助。在《老子》的天道观里,虽然没有人格神高踞苍穹之上俯瞰众生,惩恶扬善,但好人常常能得到好报,这是因为他的行为符合天地自然之道,受到了自然规律的回报。《道德经》推崇的是让人在根源上、本质上、整体上理解认识和把握世界,主张君主以天治天下,而不以人治天下。世俗的人则认为,流散的、现象的、局部的、支离破碎和割裂的那些碎片,才是知识和智慧。进而,他们认为应该用人智治天下。 玄机之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就是宇宙,恍恍惚惚。恍惚之中,有形有象;恍惚之中,含藏万物。在深远幽暗的宇宙里,更充满着无形的能量与信息,真实不虚。道是一种不可名状,似实而虚的形态。道究竟为何物,老子曰: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见道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宇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象的形象,隐约不清。迎上来,看不到他的起始;跟下去,看不见他的终结。“道”是空虚的,没有任何的内容,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是绝对的“空”,是终极真理。万事万物终将化为“空”,所以“道”是万事万物的终极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说,“空”是“道”的本质特性。当然,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老子广义上的“道”是一种纯粹的唯心主意观点,是不可取的。 玄机之四、以无观无,以有观有。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从“无名”角度去分析,是万物之“始”的状态。从“有名”角度去分析,是万物之“母”的状态。“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所以,从“无欲”的角度可以观察天之道的奥妙。从“有欲”的角度能研究人之道的来龙去脉。两者来源相同,不同的称谓,但说的是一回事。道中的变化玄妙无比,是看清众多奥妙的关键。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就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唯物论观点。名和道,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揭示出来了。 人类、动物、植物、有机物、无机物……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存在,都是宇宙这个身体上的不同部位,没有任何脱离于宇宙之外的独立个体,没有一个所谓独立的我、独立的你与独立的他。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常说的客观公正的对待事物,从个别现象中跳出来看一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哲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春秋时期老子用道的概念否定了上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这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是一个重大的变革。“道”生成演化万物就属于“宇宙论”问题;“道”决定万物的存在就是“本体论”问题。“道”的理念在老子的思想哲学体系中居于纲领性的核心地位,既体现着形而上学的终极意义,又体现着形而下学的现实意义,具有极为深刻的内涵,也有非常广阔的外延,涵盖着宇宙、自然、社会人文的全部道理和规则,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理解和感悟。大道至简,老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寥寥数字,石破天惊。老子之道的本源是告诉人们道法自然,不能逆天而行,不能以人的巧伪之智来处世治国,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作为个人,也要顺其自然,返璞归真,恢复自然之本性,这样才能放下心中一切杂念,远离烦恼确保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