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过,我还要补充一句,“山不在高有佛亦出名”。
那年,我们一行乘车从内蒙古鄂尔多斯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慕名来到山西大同,游览观赏这个有着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名誉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它坐落在武周山“肚皮”上,始建于北魏,由鲜卑族建造,是北魏三大石窟最早开始修建的石窟。石窟规模恢弘,一件件雕塑艺术精湛,一尊尊佛像栩栩如生。云冈石窟是中国众多石窟中唯一一座全皇家建造的石窟,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
进入大同以后,我们的车一路盘山而上,在景区外老远就能看到通往云冈石窟的“山门”,此山门不是庙宇的山门,而是停车收费的一道关卡,不过修的颇为豪华壮观。
“谁使生成貌岸然,娑婆世界起波澜。扪心五指竟何意,忍作千年壁上观。”北魏,驰骋纵横的游牧民族建立起王朝,佛教,兴于西方而法流东国,在武州(周)山南麓这场相遇,碰撞出了云冈石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云冈石窟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颇具西来样式,胡风胡韵较为浓郁,而中晚期的石窟造像又引领了中华佛教艺术本土化、世俗化、民族化的新风尚。艺术家们把它比喻东方的罗马石雕,这些雕刻作品,融合了中西的艺术,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我们来到昙曜广场,广场的中间立着北魏时期昙曜高僧高大的雕像,脸上浮现出微笑。慈眉善目的和尚,眉宇间又带着严肃,消瘦儒雅,却又让人不敢与之对视,似乎多看一眼,都是一种亵渎。昙曜他是云冈石窟最先的开凿者,其开凿的五个洞窟叫做昙曜五窟。昙曜高僧的塑像是由吴为山先生雕刻,用铜打造而成,纯铜。因为云冈石窟的开创者就是“昙曜高僧”。昙曜高僧本是西域高僧,后来移民到山西大同。创造了云冈石窟。好像大大小小的宝石嵌在绸带上。
一条较长的观光石板路叫礼佛大道,大路两边分列十三对“骑象四棱神柱”,有大象托塔,很高,有八个面,大象有六个象牙,不是两个象牙,寓意是佛教中的“六度”。道路尽头隐约是一尊大佛,隔空遥遥相望,一派法相庄严。在走完礼佛大道后,我们便坐电瓶车去石窟。
电瓶车路过一片水域,一座庙宇也即灵岩寺,电瓶车就停在一段台阶路口。我们来到1号窟。两旁是颜色华丽的菩萨,这个窟风化严重,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风彩。地面上留下了水流冲刷的痕迹。在洞窟中央,还保留着佛像的底座。佛像早已面目全非,留给人们的,只有无尽的想像……石窟里比较清凉,佛和菩萨们或立或坐,结着手印,慈悲地望着信众和路人。
古代地理学家郦道远有“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描述,云岗石窟气势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堪称艺术瑰宝。整个石窟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我们从东向西观赏着,东区多以造塔为主,石窟里已风化剥蚀的没有什么了。中区保存得石窟最好,是从16窟到20窟,在不起眼的石门石窗内居住着5尊十六、七米高的巨佛。第20窟露天大佛结跏跌坐则是云岗石刻艺术的高峰。这区最令人惊叹的是第6号石窟,雕有大小佛3000余尊,东西两壁刻有著名的“佛传图”,生动地描绘了佛祖诞生,出家成佛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极乐世界。7号窟是云冈石窟中最大、最宏伟、最壮丽的一个石窟。远远地望去,它好像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宫殿,走近一瞧,有种人在山脚下的感觉。进入石窟。石窟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壮观。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佛像,顶天立地,中央一根石柱同样顶天立地,石柱中央、周围全都雕刻着小佛,小佛只有2厘米高,并且刻得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如地7、8窟的鸠摩度天等造型尽管是三头六臂,不符合实际,然而参观着都能接受,而且还愿意多看几眼,感觉既不可怕,又很带人情味儿。原因是因为工匠们美学原理掌握得自如得体,运用十分恰当,虽然云冈石窟中有个别丑象,但却是丑中见美,美中更美。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0窟的大佛,它高13.7米,是一尊坐佛,由昙曜法师指挥开凿。属云冈早期造像,“昙曜五窟”之一。由于窟顶崩塌,主像外露,俗称露天大佛。只见这佛巍然端坐,表情喜悦,像是看到了人间事事美好而开心。他耳大垂肩、两耳有轮,眼睛和眉毛细长如柳叶,嘴角微微上扬。大佛无论凑坐式、立式,无论从远、近、仰、服饰或蹲式各个角度都觉得横美。据说这是根据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形象塑的。我站在他脚下的时候,我只能碰到他从鞋面,仰面而望,顿觉渺小。大佛两侧为立佛,其中东立佛保存完整,佛像着通肩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下垂提拎袈裟衣裾,面西偏南;但西立佛仅存下身膝以下局部以及头光局部,其余身躯已经坍塌,佛像原形态一直不为人知。云冈石窟中期洞窟约凿于公元471至494年,共有12个洞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变、庄严焕斓,中西文化之融合在此期间发生了最绚烂的碰撞。第9窟前室北壁西侧佛龛龛柱形体修长、端丽,柱头上装饰一对向下的涡卷,气质高贵,表现出古希腊爱奥尼柱式的特点。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柱头上端两个朝下的涡卷代表着女性婀娜、柔美的体态。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在云冈石窟,我既看到了最大的第20窟的大佛,也看到了最小的佛像,它只有2厘米。在其他窟里,我还看到有些佛头残缺不全,据说是被日本人盗去了。那些被盗去的佛像至今还散落在日本各个博物馆里。
我们走在一个又一个或精致或粗糙的石窟里,欣赏那些灵活多变、时而生活、时而梦幻的佛像和佛像。不同的石窟有不同的风格,从宫殿楼阁,仙人飞天,到珍禽异兽,四时花卉,应有尽有,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更让人叫绝的是图画色彩至今不淡,光彩照人。云冈石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不过近几年由于游客的增多,特别是山脚下就是大同煤矿,粉尘四溢,人为的因素,增加了云岗石窟的保护度。
壁上千年定禅心。逝者如斯夫。半天的游览观赏,只能算是草草的浮光掠影式地看,看到的只是一些皮毛,并不能深层次地感受到其丰厚的美学价值。但是,我们顺着历史的河流回望云冈石窟,却愈发折服于它无与伦比的美,更愈发惊叹于它独一无二的价值。在这里,我看到了佛教的另一面。没有苦行僧,它是佛教的天堂,是佛教皇室的信仰。在这里,穿越时空,我仿佛看到魏朝拉开了阔步迈向大唐,开启一代盛世的序幕。
千百年来,武周山下的云冈石窟历经风风雨雨,时至今日,尽管人们撩拨开了历史的重重帘幕,可云冈石窟它一直是不动声色,仍旧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