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传阅了一千多年的《桃花源记》,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真真假假,令人向往。
四十多年前,我在中学时代曾读过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寥寥一百多字,陶渊明以虚实相间的笔法描绘了一个让世人垂青的世外桃源。在他的笔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远离红尘,没有苛捐王税,没有苛政繁役,人们在青山绿水、良田桑竹间自耕自作、怡然自乐的仙境般的生活情景。从此,我有一个念头。渴望有朝一日去一趟桃花源,寻找到渔人的行踪。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一千多年前,陶渊明写下的《桃花源记》这篇旷世名作,让世人魂牵梦绕的传奇——“世外桃源”。“桃源仙境”成了人们梦想中的乐园,成了文人隐士心灵栖息之地,但千百年来,人们并不曾真正寻找到过这种仙境般的乐园。
我最初在读《桃花源记》时,对桃花源的存在深信不疑,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产生了疑问。尽管如此,陶渊明留下的这个千古名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很多人相信着这件事情是真实地发生过。现在世人也有很多关于桃花源的说法,比如湖南常德,安徽古徽州的黟县,江西庐山,重庆酉阳,台湾基隆等等地方。不过,大多数人认为,桃花源的原型地在湖南省桃源县。这里与《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境况最符合。根据历史的记载,早在汉代这里就以自然风景区著称,晋朝以后又建立了桃川宫等人文景观。大约在北周时代,人们发现这里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十分相似,就改名为“桃花源”。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前夕,我借休年假之机,与太太来到常德的桃花源,看是否能寻找到渔人行踪。
常德的桃花源,地处武陵源万山之脉,四周重山阻隔,堪称先秦文化的野史乡情,体现了古代诗人“陶渊明”笔下,当年武陵渔郎,溯秦溪而上进入秦人谷,是一个远古神奇的世界。据当地朋友介绍,在常德桃花源的“秦谷景区”,人们可以寻觅到早已与世阔别的“秦汉遗踪”和远古的田园风光,这一片仅存的静土,令人欣喜激动、情不自已,桃花源景区分为四部分,从南向北依次为秦谷、桃花山、桃源山,这三座景区之西隔着秦溪为桃花源古镇,而桃花山和桃源山间又有“五柳湖”相间隔。
我们沿着当年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线寻找“秦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平静柔美的“秦溪”,秦溪边有茅草为顶的吊脚楼,水边停有可供游人乘坐的篷船,翠绿的桃树长满溪水两岸,未进桃花源,已是一派古朴幽深的景象,步步前行,渐渐远离喧嚣的尘世。当我们穿过“秦人古洞”,秦人村也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豁然开阔的田园风光,这似乎是告诉我们已经进入了“世外桃源”。
秦时明月,照耀着远古,晨钟暮鼓,良田美池。秦人居、竹廊、公仪堂、奉先祠、余阴堂、秦人作坊、自乐桥、奇踪馆、延至馆、傩坛等等的面积约2.5平方公里。秦人村也的确是像桃花源所描写的那样,是“世外桃源”,风情别致,难怪这里被古秦民选为避难胜地。令人惊讶的是,秦谷里还种了樱花,在樱花盛开的季节,也有一番落英缤纷的美景。可惜的是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我们只看到了树,没有看到花。直觉告诉我,这些樱花肯定不是那渔人来的时候种的。如果当时种有樱花,那陶渊明先生笔下渔人的行踪会更迷人。
千古沧桑,风残雨剥。桃花源里有个“烂船洲”,这个地名的来历也很有趣。说的是当年那个打渔的人进入了桃花洞的时候,为了防止小船顺着水流走,就把船固定在渡口。他独自走进洞内,见到了避世的人们,大家见到他进来非常开心,就设酒杀鸡留他吃饭,他在桃花源里的日子很自在闲适,不知不觉多逗留了几天,等他准备走的时候,看到渡口拴着的船已经烂了。真是神奇,让人想起来“山中一日,世上千年”这句话,这个渔人当年栓船的地方,也就称为了烂船洲。我们专程来到这里,没有看到烂船,倒是看到一些现代比较环保的新木船。
桃花山,自古以来是桃花源的核心部分,那古藤老树,山谷清风幽泉,真乃天下奇景仙山。是历代文人才子会萃的地方,保留了众多的文化古迹,我站在豁然台下的台阶上,回望山谷溪流间宁静古朴的秦谷,一种迷恋、向往之情油然而生,这不正是历代文人隐士向往的地方吗?尘世间的纷争和烦恼在这里被过滤得透明澄澈,心灵里只留下宁静空明。
入夜,由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团队——山水盛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出资打造,倾情打造的实景剧《桃花源记》以桃源山水为舞台,星星点灯、溪流合奏,如梦似幻的场景里,桃源中人怡然自乐,羡煞疲惫的旅人……。这是全国首个以长距离溪流为演区的乘船漫游式大型实景演出,首个真正意义的全程、全流域“河流剧场”。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为实景剧场是固定的。我们的座位是在一条小木船上,乘客只有十几个,“船长”是一个女孩,她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乘船漫游观戏要注意的事项。
七点半,河流剧场沉浸式演出拉开了帷幕,“船长”她用常德方言大声说“开船啰!开船啰!”游客们也跟着她说“开船啰!开船啰!”停泊在这条河上的二十几条小木船也开船了。在接近五公里的河岸上,似乎再现了陶渊明先生笔下渔人的行踪。从“武陵渔人”张网捕鱼的劳作,到古朴敦厚的秦人好客,芳香的擂茶待客;从秦居田园的犬吠,梓桑秦舍的鸡鸣,到“牧童短笛”悠远的牧歌;从秦时戏台的古典雅致,“洗衣对歌”乡间生活,到“农耕画卷”的丰收景象;从“私塾童趣”的玩闹学堂,到“桃花源记”的众人合诵;从“林泉沐浴”的少女清纯,到“落英缤纷”壮美画面。从“村舍夜话”乡野趣事,秦溪水车慢悠悠地转动,秦剑楚刀,石磨瓦罐,到“水上婚礼”的奇特婚俗。十多处让观众美醉的场景,如蒙太奇般在天地间的这条悠悠秦溪上。我想,一个半小时通向观众心灵深处“桃源秘境”光影之路,也可能就是那渔人在桃花源的行踪。
一千多年前陶渊明先生所写的《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来到常德桃花源,时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面貌也焕然一新,人们的一些生活愿望也得以实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既是一种自然的表象,更是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期望,通过不懈的努力,那种人人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理想生活终究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