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山西,想必有很多人会去五台山的。去五台山干什么?拜佛,祈福许愿,或者是游览观光,无外乎是这几种。那年的盛夏,我们抱着游览观光的目的,慕名来访五台山。 我们的旅行车从河北出发,沿太行山脉一路行走,风景各有不同。越向西,那山峦越发险峻,但也越发贫瘠,映入眼帘的多是黄色,很少看到绿色,也许那浓浓的绿意和那里的人们少了些缘分。同行有人说,“如果是让他待在这去哪里都不方便的穷乡僻壤,还不得憋屈死啊。”可我却不那样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地方虽然少了些绿意和生机,但山峦形态各异,各领风骚,仔细领略也别有一番风味。 两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了五台山。一下车,这里的景色完全颠覆了我们坐在旅行车上沿太行山脉一路行走之印象。那一路的萧条,落寞消失殆尽。与山西境内许多地方光秃荒凉的地貌不同,五台山整个山区丛林茂盛,被茵茵绿意所覆盖,生机盎然。风清凉凉,空气澄澈,天空是那么那么的蓝,蓝的透彻,透彻心底,点缀上那洁白洁白的云,心海涟漪阵阵。清泉遍地,伽蓝寺宇,山山有神韵、处处有灵光。此时此刻,大伙都顿觉神清气爽。 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还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其实,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五台山除了是一个佛教圣地之外,也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五百里道长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放南山,雪霁北巅。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罄清澈,香烟缭绕,胜幡翩跹。”写出了五台山的悠久历史和奇异风光。 五台山的寺院、景点太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游览。我们首先到了广化寺,广化寺原为五台山著名的华严道场,后为章嘉活佛的五处之一,也是五台山“黄庙十大寺”之一。寺内有艺术珍品十六尊者石刻。广化寺历史悠久,在其后殿至今还保存着一座北宋元丰三年(1080)的一座八角单亭阁式石塔。塔身正面下部刻一方门,门之两侧下方还雕有两位金刚,门之上方为一竖匾,上书“宋故金坛郎十宫德之塔”,字体刚劲有力,似为瘦金体。该塔通身由青石雕成,雕刻华丽细腻,十分典雅精致。具有颇高的学术价值,是三世章伽活佛修炼道场。 接着,我们去看菩萨顶。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菩萨顶位于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从下往上仰望层层台阶,犹如天梯,直达菩萨顶上的梵宇琳宫。相传文殊菩萨就居住在山顶上,故起名叫菩萨顶,亦称文殊寺。它是五台山藏传佛教领袖寺、清代皇家寺庙、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皇家行宫。原为青庙,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清康熙年间改成黄庙。参照皇宫模式营造,瓦为三彩琉璃瓦,砖为青色细磨砖,非常豪华,为五台山诸寺之首。雄伟庄严的大雄宝殿,矗立在我的眼前,散发着古色古香的韵味。它那红墙金瓦、飞檐斗拱、袅袅香烟、彩色的幡旗、慈祥的菩萨以及红衣裸臂的喇嘛,都让我感到佛法无边,广渡有缘人。 显通寺,在五台山寺院当中,显通寺的规模最大,历史最古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是五台山佛教界最为尊崇的领袖寺庙。显通寺,占地120亩,殿堂楼舍400多间,正院内中轴线排列七座大殿,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令人称奇的是观音殿外边一左一右两座碑亭,里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着《御制显通寺碑文天》,一通无字,无字碑。这通无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赞美显通寺的雄伟,壮丽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难以用文字表达。 游览了五台山青庙之首的显通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显通寺内有三个古建筑与众不同,各具特色:全木,全砖,全铜。大雄宝殿,它是五台山殿宇之最,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全木结构。白色全砖建筑是无梁〔量〕殿,全砖结构。铜殿。此殿是我国仅有的三座铜殿之一,小巧精致,殿内中这尊铜铸的文殊坐狮像,代表着智慧的文殊菩萨,自从有人文历史以来就倍受推崇。造型美丽,四壁上的铜铸小佛琳琅满目,有万尊之多,故也有人称之为万佛殿。看到了全木,全砖,全铜不同时代,不同建筑风格的寺院。 在五台山,祈福许愿的人很多,男女老少都有。他们不远千里万里,远道至此。在这片洁净清新如痴如梦的胜境中,渴望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安抚。他们神情庄重,似乎不敢苟且言笑,或两掌合鼻,或磕头作揖,依次而进,朝拜五爷庙、菩萨顶、显通寺、塔院寺。这些天南地北的朝圣人,来到菩萨脚下,带来了烦恼,带来了疑问,也带来了世俗红尘物欲杂念。 男女老少虔诚的祈祷,他们祈求菩萨,逐一化解这些烦恼、疑问和红尘物欲杂念。虔诚的叩拜,求权、求官、求功名、求发财、求学位。在菩萨一丝不乱柔和目光的审视下,这些东西渐渐褪去了虚伪和张扬,还原为原始的“本我”状态。于是,人们乘着清凉带着满足回到了现实,继续追逐梦想。不过心底已无形中添加了支撑,稳稳抵托着灵魂底线。佛不语,但佛是讲悟性的。化解烦恼、疑问和红尘物欲杂念。求权、求官、求功名、求学位,等等一切所求无可厚非。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所求,然是否静心思考过?用内心与佛说自己的苦恼与困惑?自不知,只求佛,无益于天上掉馅饼,不劳而获,佛自然不喜欢那些不努力的人。 五台山圣地热闹非凡,香烟缭绕,人声鼎沸,更多时候,人们的思绪、脚步被景点或佛主宰着。除了男女老少虔诚客,当然也少不了来此观光的游客,我们便是。游览过几个主要寺院,天色已晚,按计划,我们住在有着五台山腹地之称的金都山庄,这个山庄依山而建,庭院式建筑风格。属准四星级酒店。 夜宿五台山,大约十点钟,同伴们约我还去酒店周边走走。此时,深邃的苍穹笼罩着苍茫的五台山大地。几颗睡意朦胧的小星星姗姗来迟,月亮也懒得出来。一阵山风吹拂着草树,发出沙沙地响声。在万籁俱寂的深山沟壑里,大自然给人一种幽远与神秘。在酒店的周边走了一圈之后,我们回到了酒店的房间里。喧闹了一天的五台山圣地,就像一条盘踞深山的巨龙,沉沉睡去。尽管时值盛夏,夜晚仍略带凉意,且沁人心脾。空气中弥散着泥土草木的淡淡芳香。倦鸟早已安睡,小虫也不再呢哝。但我却还没有睡意。耳边似乎还传来寺院里那善恶有报、生死轮回的经音。 我思索着,我不是佛教徒,但仍能感悟到佛教文化在老百姓当中的影响力。古老寺院让人心神清净。在这样的地灵之中,杂念少生。人心需要反复清洗,因为世俗欲念侵袭的太久了,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时时感觉到累的主因。于是寻求精神依托成了每个人活着要依傍的支柱。当然,每个人寻求到的支柱千差万别,于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生状态。人应该有敬畏心理。宗教通过培养人对神灵的敬畏心理建构和维系社会道德。不管天地间有无神灵与超自然力量,但始终敬畏与谦卑应当是没有错误的。没有了敬畏心理,社会道德就会崩溃。 人在五台山,尽在不言中。寺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至高境界。寺庙庄严、祥和、宁静的环境。一切生灵在这儿都可以寻到解脱和永恒。它是佛陀世界在尘世的宣教、点化,它是精神世界永不寂寞的桥梁。人们在这里,敞开心胸,放下一切批判、评价、自大的成见。静下心,全然的生活在那里的每一个片刻,我感觉到自己的心变得愈来愈柔软,愈来愈宁静。一心向善,存留慧根。有人说五台山是“一部佛国史,百座艺术宫”,我看这话有些道理。中国佛教历史在这儿遗留延续的最扎实、最显眼、最有底气。 我在五台山游览,尽管只有两天时间,但从晨钟暮鼓中体会神圣庙宇的庄严与肃穆,撕下有时不得不戴着虚伪的面具,真实地,透彻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在各种不同的人文景观中,感受着那凉爽柔和山风的抚慰,让心底积压已久的尘世的喧嚣、无奈与不快飘曳远去。一时间,我抛却了那些往昔为名利所束缚的困扰,似乎有一种放飞的感觉。觉得自己像小鸟一样,在辽阔的天地间,自由地遨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