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飞的头像

肖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21
分享

贺兰山口观岩画

那年的初冬时节,我随市文联文艺家大西北采风团一行,来到了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首府银川。在银川城停留了两天时间,便按行程要求去贺兰山口观岩画。去贺兰山那天上午,阳光明媚,微风和畅。银川城到贺兰山口有50余公里的路程。我们从银川城向北驱车而行,一路上让我感觉到,大西北缺乏的是水,而丰裕的是阳光。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上,一轮红日高悬,释放出万丈光芒,那光芒如一件无比巨大的金镂纱衣,覆盖了整个苍苍茫茫的大地。

太阳炽烈的光焰辐射在山岩上、沙滩上、田野上,辉辉煌煌,只有大西北这宏阔的大境界、大地貌,太阳才能纵横驰骋,狂放恣肆。车行至一个小时之后,同行中有人惊呼,“贺兰山到了,贺兰山到了!”大伙儿被惊呼声所吸引。果然,一座南北走向的灰色石山刚强的挺立在我们面前。在一个丁字路口,“贺兰山岩画”的赫然路标迎接了远方的来客,并且指引着我们顺山下的柏油马路继续北行,到了买门票的地方。

贺兰山横亘于银川平原的西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分界线,绵延220多公里。贺兰山的确巍峨高峻,形势险要,巨石峭壁,高耸入云,雄姿挺拔,岱色永恒,是祖国北疆天然之御敌屏障。贺兰山巍峨壮美之貌,逶迤延绵之姿,不仅拥有古岩画、拜寺口双塔等历史遗迹,还有“贺兰晴雪”、“灵峰幽壑”等自然景观。更有天苍苍野茫茫的百世苍凉,万代洪荒;还有那疾风劲草、丛丛刺窠的顽强不屈,倔犟刚强;更有干旱中茂密繁盛的野沙枣,尽情彰显岳飞《满江红》“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磅礴气势,竭力体现爱国英雄的豪迈气概,极度衬托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和坚强性格。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于贺兰山下如走马灯般地你方唱罢我登场,为这里留存下丰富的文化,其中的贺兰山岩画最是扑朔迷离,也最让人着迷。贺兰山东麓发现的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它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一幅幅岩画仿佛正向人们诉说着华夏古老的历史,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

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贺兰山岩画这是自远古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民族的杰作,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贺兰山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我站在贺兰山脚下,仰视贺兰山,山势高峻,奇峰叠障,铁骨铮铮!山口景色幽雅,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顺沟前行约五里路的地方,有一200平方米的池塘,泉水清澈,掬一捧清泉水,清冽可口,直沁心脾。泉水像一面碧绿的镜子镶嵌在河床上,给倔强的贺兰山带来了一泓温柔。走进贺兰山岩画区,犹如走进古人的画库,展馆。贺兰山口,数以千计幅个体图形的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以人首像为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

岩画实际上是一种石刻文化,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贺兰山岩画,被誉为“石头上的史诗”,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贺兰山的“岩画”确切地说是岩刻。岩石,自从远古时代起,它就不断地被人类使用,作为劳动工具,也作为日常用品。岩石,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绘画材料,古人在岩石上磨刻和涂画,来描绘人类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这就是岩画。岩画中的各种图像,构成了文字发明以前,原始人类最早的“文献”。岩画不仅涉及原始人类的经济、社会和生活,同时,岩画还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以艺术语言打动人心。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虽然不敢自诩为仁者,但我却对大自然的山川有一种无比的眷恋和敬仰的情怀。宋朝的郭熙说:“石者天地之骨也。”而贺兰山虽无草木仪盛之容,但它却是一山的坚石,一山的硬骨。此正可谓,铁骨铮铮也。对于岩画,我是个外行,但我也略懂一点美术,知道要画好山石,下笔必须磊落雄壮,苍硬坚实,对山的凹深凸浅,皴拂阴阳,更要细心观察,认真揣摸。也只有如此,才能画出山的高低起伏、参差错落、疏密聚散。

贺兰山口是岩画最密集的地方,从低矮的底端岩石到高高的峭壁之上都有分布。仰头望去,山石泛着铁光,光秃秃的,给人苍茫辽远之感。一幅接一幅的岩画,却是这粗犷之地中北方游牧民族最浪漫诗意的表达。贺兰山口岩画的镌刻,有些是先凿后磨,线条光滑;有些是先勾轮廓,在加深线条。艺术表现手法古朴稚拙,向儿童笔下的形象。即刻画其所见,有直抒其所想,流露出自然与粗犷的神秘魅力。

根据贺兰山口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山口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我们一路走过去,吹着贺兰山上冷冷的风,仿佛走进了两千多年前,仿佛听见了先人藏匿在山野里的歌,久久回荡。贺兰山口岩画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像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众多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

普通人去贺兰山观岩画,如果没有导游或者专家的讲解,有相当一部分图画是看不懂的。就是能够看出来也是一点皮毛,因为有些岩画的表达方式与现代人的思维不太一样。贺兰山上的岩画主要分为类人面像岩画、狩猎岩画、生殖岩画。在贺兰山上万幅的岩画中,类人面像是岩画中的重头戏,人面像极具特色。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还有几幅面部五官似一个站立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图腾巫觋的造型形象。有着国宝之称的“太阳神”,是最耀眼、最有价值的一幅岩画。其双瞳是先民对“神”的经典刻画标志,眼睛外边一圈睫毛,左右各6根,头顶放射性的两圈射线分别是12、24根,成倍分布的数字被认为和中国的24节气或太阳历相关。这幅岩画把人、神、太阳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当然,也有一些岩画的意思让人无从猜测,只能凭空想象。这些画作,也许有着深刻的意义,记录着重大事件,再也许只是当时人们的无聊之作,却被后人延伸出无数想象。

在狩猎时代,人们在各种野兽的包围之中,靠猎获野兽为生,又时刻受到野兽的威胁,人们对野兽的祈求、占有、敬畏等矛盾心理交织在一起,兽的形象充满了人的头脑。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阳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贺兰山地区人面像之多种多样且集中。面对一些奇形异状、形态不同的人面像,我在想其中究竟暗含哪些古老而神秘的信息呢?岩画中无数的动物形象,大多带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神秘色彩,总感觉与真实的动物相比"似是而非",形象大都被改造变形,有的部分被夸大,有的部分被缩小,有的部分被省略,有的部分又是"无中生有"。众多的神灵像,似人非人,似鬼非鬼,稀奇古怪。有的人物形象装束奇特,动作少见。对其寓意,有的已不得而知了,原因是过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古人有着他们的特殊的生活环境,特殊的审美观念,有着一副不同于我们的特殊的审美眼睛。人们早期的空间概念都是涉及事物之间质的关系,而不涉及它们之间量的关系。这种形式的背后还可能隐藏着某种巫术意义,即祈求野兽繁殖兴旺,狩猎丰收,给人带来幸福,这是占有欲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在贺兰山口岩画中,还有这样的画面:即鼓胀的肚子上画着小动物,这些动物往往是马或鹿,好象她们“怀孕”了一样;有些成对的动物被解释为与交配有关;有些直接画出人类或动物交媾的场面;新疆呼图壁岩画则直接表现了人类极度夸张的勃起的阳具。这是生殖岩画,其产生与人类自身的繁衍有关,生殖是最令原始人感到神秘的主题。种的繁衍,是人类最古老而持久的渴望。

令人惊奇的是,贺兰山口的岩画中出现了车的形象,岩画或许能让我们联想到,这会不会存在一条最原始的欧亚战线呢?沿着一条自欧洲到亚洲的岩画之路,我们会发现这也是一条战车蔓延之路,而车辆的形状进入中国后就出现在了天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的这条线上。殷商时期,北方的战车在性能上就高于中原地区,姜子牙帮助周文王伐纣时,派遣大将南宫适“求车八百乘于戎”,这些来自北方戎人的战车在摧毁殷商政权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贺兰山地区当时就属于戎人生活的地区,如今,在整个贺兰山区,车的岩画明确显示这里当时已经拥有了成熟的造车技能。在整个中国岩画分布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贺兰山是岩画中车辆图像出现得最靠近中原王朝的地区。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想。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此作诗赋词。“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故亦谓之画石山也。”这是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其间的一段描述,说的是贺兰山岩画,俗有发源最久远、数量最多、涵盖内容最广泛世界岩画三最之说。贺兰山口的岩画,这些来自上古无文字时代的图画,让贺兰山又成为了文坛圣地,千百年前书写贺兰山的大唐诗人王维来了,恍若彼此同行,耳畔又闻朗朗吟诵了:“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寺得胡马骑。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元代诗人马祖常来了:“贺兰山下河西地,女郎十八梳高髻。茜根染衣光如霞,却召瞿昙作夫婿。紫驼载酒凉州西,换得黄金铁马蹄。沙羊冰脂蜜脾白,筒中饮酒场澌澌。”将个头挽高髻,茜根染衣光如霞的十八岁西夏少女活脱脱送在近前,让人眼睛一亮,美哉!贺兰山。现在,又在我们眼前打开了一扇未知世界的天窗,让现代人与古人亲密接触了。这些岩画,仿佛就是一部诗书画卷,令人魂不守舍,荡气回肠。

半天时间的岩画观赏,不但让我从中尽情领略这座古老山脉自然、历史和人文的风韵之美,还使我对贺兰山口的岩画有一定的了解和感悟。苍茫天地间,先民们用岩画质朴而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像和美好的愿望。在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许多岩画往往是一些相互不关联的个别图像,即使是组成一幅画面的,也经常是一个个图形的重叠,而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画面采用垂直投影画法,视线与对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体的正面显示。物体的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的程度。没有细节刻画,大都不画五官,这些粗制的图形中,却能描绘出生活的真实,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其中以动物形象尤为生动。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的特征是,古人对于生活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且能够将其和艺术上粗犷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就使得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天地悠悠,人间自有仙境,群山层层叠叠,贺兰山中静默一片。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在贺兰山,先民们用岩画质朴而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不老的艺术精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贺兰山岩画,从一个侧面也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