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会有人这样问我:“你买这么多的书,有什么用?”“你为什么藏那么多的书?”“你经常窝在书房里,有什么乐趣?”等等。面对这些提问,我一时半截还真回答不上来,只好对提问人报之以“傻呵呵”的笑脸,应付了事。几十年的藏书生涯,我感觉到的是藏书的乐趣和苦楚都有,只不过是乐趣永远大于苦楚。
家里三间书房,几万册的藏书。有平装本,有精装本,有价格一般的普通书,也有价格昂贵的线装书。特别是那些宣纸线装书,其中散发着一股古老而奇特的幽香,那清秀的字体,各种版本的《史记》、《说文解字》、《三字经》、《四书五经》、《金刚经》、《道德经》以及四大名著等书籍,每当我将它们捧在手中的时候,总是有一种兴奋的光芒,梦寐以求的求知欲。藏书要读,藏书与其它藏品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本是供人阅读的,这也是它的使用价值的体现。我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是置身在书籍的“海洋”中。夜深人静时,我独坐灯下,摊开一本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我从读书中、同时也是藏书中增长了知识,获得了乐趣。同时又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买书、读书、藏书,到爬格子、写书、出书,再得到网友、读者、文友的肯定与点赞,个中的乐趣,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花钱也买不到的”。
藏书的乐趣,首先来自于自己对藏书的认识。藏书一方面延续了文化遗产,但同时也满足了文人雅士个人的进德修业。有求知欲,爱读书,就会想方设法多积一些书。藏书人不但嗜爱读书,而且必有购书和藏书的癖好。在书的乐趣中,购和藏占了相当一部分。朱熹《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到用时方恨少”,要做学问,就得借助于书,就必须有相当的藏书量。凡有造诣的文化人,都有较丰富的藏书。藏书家不但嗜爱读书,而且必有购书和藏书的癖好。我虽然不是正儿八经做学问的人,但我却对买书、藏书和读书感兴趣,觉得好玩,再去钻研出成绩的。一个藏书人的知识越丰富,他从藏书中所得到的乐趣也就越多;也就是说,他能从藏书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乐趣。藏书只是一个过程,是一种人生体验。
藏书人通过艰辛而又充满无限欢乐的藏书过程,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使思想境界得以升华。明末著名藏书家﹑出版家、刻书家、文学家、经学家毛晋先生,他博学强记,并做过各个生计。尽管仕途坎坷屡试不就,但其家居读书、藏书。将藏书和读书当成人生的一大乐趣,家藏图书八万四千余册,多为宋、元刻本,建汲古阁、目耕楼藏之。他最值得人们称道的是,将藏书与自己喜欢研究的目录学紧密联系起来,而且在目录学研究方面造诣极深,在三十岁左右开始经营校勘刻书事业﹐一生刊刻书籍极多,毛晋刻书为历代私家刻书最多者,且好抄录罕见秘籍,缮写精良,后人称为“毛钞”,极受珍视。在中国出版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的藏书与藏书家的伟业毫无关系。我当初藏书的初衷,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要成为什么什么家,只当作是人生当中的一种乐趣。香港著名的藏书家叶灵凤先生说过“有用的书,无用的书,要看的书,明知自己买了也不会看的书,无论什么书,凡是自己动了念要买的,迟早总要设法买回来才放心。”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这种锲而不舍的购书欲,在旁人看来简直是偏执症,殊不料它成了书迷们的快乐的源泉。叶先生的家是书城,他的书房像书的堆栈,卧室、餐厅、走廊和士多房排满了书架,地上像山一样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叶先生就在围墙一般的书的包围中写作他的那些草木风物、鸟兽鱼虫,吐露一位书痴之于书的拳拳爱心与心事。
一个人藏书的历史往往包含了一段购书的往事。我几十年的藏书历史,印证了叶灵凤先生的那句“名言”。北京的潘家园、王府井,上海的城隍庙、天津的古玩街、西安的大雁塔古玩城、广州的大小古旧书店以及全国各地一些大学周边的书摊等等,这些地方都留下了我购书的痕迹。在我所生活的中山市,虽然没有大城市的那种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只有几间规模较小的书店和零散的几个旧书摊。就是这样的书店和旧书摊也给我带来了乐趣。逛书店、旧书摊成为我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夜里静坐灯下,一本一本整理白天从旧书摊捡回来的几本书,按归类摆在书架上。多年来,每当自己有空闲时间,就会不由自主地去逛书店和旧书摊,因为没有比这更能吸引我的乐趣了。尽管书外的时空依旧疾风骤雨,人来人往,我的胡子经常荒草丛生,眼睛愈发干涩而浑浊,头发也比过去更加稀疏了,但我的书却永葆青春,经历分娩后的它们更加性感妖娆、高贵袭人。书对我的吸引力与我的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书的吸引力也越大,藏书给我带来的乐趣也越多。
其次,藏书的乐趣来自于淘书的全过程。藏书人的乐趣,也来自于他得到了别人得不到的机遇。有时候“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次我在一个旧书摊上淘到了几本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广东省新会县发给土改干部的有关土改工作的内部资料,这种过去了六十多年的的珍贵历史文献,对我这位从事“三农”工作的公职人员来说,显得更加犹为重要,我通过阅读这些资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现实情况的了解。在今年的中山书展上,我从广州的小古堂旧书店处淘到了五本上世纪五十年代开明书局出版的语言大师吕淑湘先生所著的《语法修辞讲话》,心情有点兴奋。不过这套书本应是六本,还差第二本,兴奋之余有点遗憾。我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了这个消息,不久,肇庆一位资深的藏书家朋友钱先生便给我寄送过来了这个缺本,弥补了我这个遗憾,让我十分感动。逛书店和旧书摊也会结识一些书痴书友,隔段时期,总要来往,大家聚会一两次,互相“显宝”或互通信息和互通有无,淘旧书妙处在于一可省钱,二可人弃我取,沧海拾珠。
藏书的乐趣还来自于一定的鉴别能力。长时间在淘书、藏书过程中“浸泡”,或多或少会收获一些东西。除了通常所说的知识之外,对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也会有些帮助。一个人虽然有了丰富的书本知识,但不等于就有很高的鉴别能力。鉴别能力,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但它又主要来自于实践,实践出真知。藏书的人,特别是收藏古旧书的人,总希望自己所收的书,版本学价值越高越好。而那些卖书的人,为了卖到更多的钱,就想方设法造假。为了鉴别真假古旧书,除了从有关书本中获取知识之外,更多的是实践,通过无数次在古旧书市场的“浸泡”,才能鉴别真伪。前段时间,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小人书”以及大文革“小人书”十分值钱,无法是在古旧书大拍、小拍,还是圈子里交易,一本品相较好的“小人书”,价格都是成千上万,甚至是十多万乃至更高,由于有丰厚的利润,这给一些“缺德”的人也提供了一个谋财的好机会。于是一些赝品也趁机粉墨登场,如果没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就会上当受骗交“学费”。由于我藏书的时间比较长,平时十分注意这些事情,实践的机会比较多,为此,避免了几次上当受骗交“学费”这样的事情在我的身上出现。
古籍旧书,是最真实直观的记录者。藏书人不辞辛劳,在找书过程中领悟人生。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脉络何以传承?靠的是书,是藏书家、是藏书楼。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书籍是重要载体和象征。古人通过藏书使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得以保存流传,历代藏书人可谓功德无量,功不可没。我们这些现代的藏书人,也要发扬历代藏书人的传统,将藏书的事业传承下去。藏书人的乐趣在于得到藏书,所以要让自己的藏书回到藏书人之中,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他曾经得到过的乐趣。
读书和藏书使我拥有智富的财库,浩如烟海的书籍是我精品珍赏的源泉。藏书花费了我一部分的财力,也浪费了我不少脑细胞,可藏书却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藏书的乐趣,只有真正的藏书人才能体会到,那些非真正的藏书人,也就是那些只知道买书装潢门面而不读书的人,那些只知道追求书本数量而不讲究质量的人,是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的。真正的藏书人,他就像一只蠹虫,离不开书。他从书中汲取养分,寻找别人无法体会到的乐趣,正所谓“蠹虫之乐,外人不知也”。当然,天下的好东西收不尽,书也一样。将藏书的范围缩小,这就是一个博而约的过程,先做加法再做减法。我看中的是藏书过程中带给我的快乐。
“一个人之所以想买某部书,最好也是最明显的理由便是:他觉得买了会比没买开心。”这句话似乎将藏书者心底的想法理直气壮地摆上了台面。真正的藏书人是喜欢读书的人,这些人大多数也是在物质上无所奢求的人,都能够平心静气地置身于书房,时常过着一个人的“读书节”,这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庆典和纪念,是生命的狂欢和至乐。
在几十年的藏书岁月里,我学会了读书,也会买书和藏书。“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在书房这个飘满书香的密林和幽谷里,我心甘如饴地把一生中最多的时间奉献出来,收藏好灵魂中那条拒绝进化的尾巴,捧起书,拿起笔,照顾好宝贵的文字和记忆,撰写一些人生的酸甜苦辣的感悟,并从中体会到藏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