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在湘南老家农村度过的。那个年代的童年,尽管物质比较匮乏,但生活中也有一些乐趣。我们村子里的小孩,时常会在一起玩,玩的项目比较多,比如爬树抓知了,下河摸螃蟹,水田捉泥鳅,还有斗蟋蟀、养春蚕等等,我有时候也会参与其中。这些活动中,有的是集体项目,如抓知了、摸螃蟹、捉泥鳅、斗蟋蟀等,有的是个人项目,如养春蚕等。
印象中养春蚕这项童事,既好玩有乐趣,又让人牵挂和揪心。
最初养春蚕,是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用一个小盒子里养,这个小盒子比火柴盒大一些,里面放养着两条蚕宝宝。这两条春蚕刚从蚕卵中钻出来的时候又细又小,全身都是黑绒绒的,像一条条黑色的细毛线一样。一个星期之后,绒线般的小蚕宝宝渐渐脱皮后变成了灰白色,这时候的小蚕宝宝的身子上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是由九个小节组成的,每个小节旁边都有两个小黑点,而且长满了小脚,更令人惊奇的是它的小脚上竟然有吸盘。
我把这个装有两条蚕宝宝的小纸盒放在书包里,每天带着蚕宝宝上学。有一次上算术课,我听到书包里那个纸盒子里有细微的“吱吱”声,感到很好奇。于是,偷偷摸摸地将纸盒子从书包里拿出来,放在课桌上,自我欣赏起来。不料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没有直接批评我,而是慢慢地向我走来,我见到老师向我走来,心里十分紧张,赶紧将纸盒子塞进书包里。老师走到我的课桌旁,没有收缴我的小盒子,而是叫我站起来,回答他的提问。老师问我,他刚才给同学们讲了什么内容,由于我开了小差,没有听老师讲课,回答不了老师的提问,面红耳赤地等待着老师的批评。老师很严肃地对我说:“上课开小差,搞小动作是不行的,你们每天一大早,走好几里路到学校来,不是来玩的,而是来学习的,同学们,你们说老师说得对不对?”老师刚说完,下面的几十位同学立即大声地说“对。”弄得我十分难堪。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将蚕宝宝带到学校里去了。
没过多久,一位和我相处得很好的小伙伴,他是养春蚕的高手,家里已经饲养了一百条春蚕,他见我很喜欢春蚕,于是一次性就送给我十多条,我高兴得一夜也没有睡好觉。母亲见我养这么多的春蚕,用一个小纸盒饲养肯定是太小了。于是,不知道她从哪里帮我找来了一个大的纸箱,里面还放有一些新鲜的桑叶,我赶紧地将装放在小盒子里的春蚕移放到大纸箱里面,并用一个竹制的米筛,盖在纸箱的上面,以防老鼠和猫之类的动物去侵袭蚕宝宝。
在养春蚕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只要我将桑叶盖在它们的上方,它们就会“循味而至”地慢慢蠕到桑叶上面。通过长期观察我才知道,原来蚕宝宝脚上的吸盘是为了保证它们能够更稳固地吸附在桑叶上吃桑叶啊。小蚕在纸箱里生长发育得很快,体重增长迅速。没过几天,灰白色的蚕宝宝身子又大了许多,几乎有我的小手指那么粗了,它的食量也开始大得惊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吃桑叶,好象是在为了自己日后结茧时积累足够的精力。一个星期后,我惊奇地发现蚕宝宝的身体几乎透明了,而且还有一根根银白色的丝从它的嘴里不停地吐出来。哦,想来是蚕宝宝要吐丝结茧了吧,只不过一个晚上的时间,早上醒来时我的蚕儿已经全部变成了一个个洁白、可爱的茧宝宝了。我将纸箱盖打开,过了一段时间,蛹变成了蛾子,蛾子是白色的,没有嘴,也不吃东西,两支翅膀不停的扇着,身体摇摇摆摆地向前移动。雌蛾从蚕茧里爬出来两三天后,就开始甩子了,一个个的蚕子均匀地甩在纸上,肚子越来越瘪,甩完了,它们就默默地死了。
现在的孩子已很少养蚕了,可能看见蚕还会害怕,说那是“毛毛虫”。其实,蚕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小动物,它那白白的胖乎乎的身体,煞是讨人喜欢。蚕是鳞翅目昆虫,它的一生中可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从卵孵化出来的蚕,黑色有毛,好似蚂蚁,叫做蚁蚕。蚁蚕吃着桑叶慢慢长大,过了一个时候,不吃不动,好像人在睡眠一样,进入了头眠。过了一、二天,它蜕去一层皮,又开始吃桑叶,身体继续长大。这样反复四次,达到成熟。从头眠到四眠,时间不到一个月,吃掉一市斤的桑叶,身体增长四十倍,体重增加约有九千倍。蚕的身体内部有一对特殊的器官叫丝腺,成熟的蚕,身体透明,体内充满丝质。它靠袅动头吐丝作茧自缚,把身体围住,吐完丝后再蜕一次皮,变成了像一颗花生大小的蛹,不吃不动,蛰伏茧内。十天以后,蛹化成蛾钻出茧外。经过交尾,雄蛾先死,雌蛾产卵后也结束了一生。
对“春蚕”最早的记录见于《诗经》。《诗经》中的蚕歌,应是有历史记载最早的蚕歌。有直接或间接描写蚕、桑、丝绸等诗歌共计达五十二篇之多,占到整部《诗经》的六分之一。公元前21世纪,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植桑养蚕,自此蚕儿就为人间留下了匹匹绫罗绸缎、卷卷银白长丝,这些丝绸大量出口创汇,增添了无数社会财富。靠春蚕的奉献,我国历史还谱写了“丝绸之路”的壮丽篇章,架起了中外友谊和经济桥梁。而把“春蚕”进行拟人化的比喻,最闻名的则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至,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
人们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赞美教师就像春蚕一样“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著名教育家朱光潜说:“只要我还在世一日,就要吐丝一日,但愿我吐的丝,能替人间增一丝丝温暖,使春意更浓。”居里夫人曾说:“那些蚕细心工作着,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动,我看着它们,觉得我跟它们是异物而同类。”靠着春蚕的奉献,我国历史还谱写了“丝绸之路”的壮丽篇章,架起了中外友谊和经济的桥梁。那条古老的连接中西文明的丝绸之路,不也正是由千万勤劳朴实的祖先一口口地织成吗?
春蚕从生到老的时间短暂,仅有二十几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然而,就是在这有限的生命里,它却顽强地吃个叶儿绣个茧儿,一条春蚕在短短的生长期里,仅仅食用六钱桑叶,却最大限度地转化积蓄为千米长丝,然后日夜不知疲倦地吐丝作茧。为了人们能缫到一根整丝,春蚕竟然将自己束缚在茧壳之内,等待人们用高温烘干,再经过浸泡上车抽丝,最后连茧蛹也成了人们营养丰富的美味,将自己的一切全部化为珍贵的财富。对人们没有过多求取,默默奉献着一切。春蚕,它的外貌虽然不好看,但是它给我们的贡献很多。春蚕的一生是辛勤操劳、默默奉献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他人作嫁衣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既平凡又伟大。
“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冰清玉洁,气质高贵。春蚕食几茎绿叶,吐一片锦绣。春蚕生命不息,吐丝不止……春蚕这些优秀的品质,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只要我们有这种精神,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怀念春蚕,那是我儿时最难忘的美好回忆。感谢春蚕,是它们让我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和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