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飞的头像

肖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28
分享

岳麓书院文脉长

吾辈自幼就喜欢买书藏书,遍访古代书院是吾辈的一个心愿。金秋十月,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走近岳麓山,走进了具有千年文化底蕴的,“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的岳麓书院。

岳麓山,我来过好多次,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长沙上学期间,经常与同学们一起来游玩。但有点遗憾,就是没有去拜访过岳麓书院。这次是第一次。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

华夏大地,自古以来书院繁多,若论其文脉之长,非岳麓书院莫属也。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璇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岳麓书院肇始于此,至今1039年。书院办学仅二、三十年就成绩斐然,为表彰周式办学成绩,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岳麓书院院长周式予以褒奖,封国子监主薄,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不想留在京城做官,请求回岳麓书院。皇帝就赐他经书并亲书“岳麓书院”匾额悬挂于大门正十方。两侧择机悬挂着“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岳麓书院才人辈出。至清末1903年,在举国“废书院、兴新学”的大潮中,岳麓书院与隔湘江相望的另一所千年学府——城南书院一道改制,成立新式学堂——湖南高等学堂,成为今天湖南大学的前身。

我沿着幽深的小径缓缓前行,胸襟随山径拓宽,心绪因碧蓝的天空静谧,我努力印证着多年来的关于岳麓山和岳麓书院的想象。岳麓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瓦一石,甚至于一缕清风一抹白云,在我都充满神奇的魅力,而不单单是生命的意义。岳麓山山脉连绵,群峦叠翠,古木参天,浓荫遍地,林壑幽美。密茂的樟树、桑树、银杏、古槐送来阵阵清香,也送来了岳麓书院千年的书香。岳麓书院坐落在岳麓山青枫峡峡口,背倚层林叠翠的赫曦峰,面临碧波粼粼的湘江,尽管此时已是中秋,山上略有一点寒意,但我心里却有一种兴奋的动力。寻觅中,千百年的楚材与近世纪湘学辅就的岳麓书院的前门赫然在即,我不禁心潮澎湃,高标独立、引人仰望的岳麓书院已伸开双臂将我热情拥抱。

每一个读书人的心中,都会藏着一个美丽的梦想,即有一个安顿精神的读书处。岳麓书院即是读书人的好去处。岳麓书院这座千年书院,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合称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世称“千年学府”。特别是自清道光年间开始,有一大批经世纬国之才,如隐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杨昌济、程潜等都曾在此学习,一座岳麓书院,不意间竟成就了半部中国近代史。古代书院作为一种教学载体及教育制度,与官学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其办学目的是“为教育的而非为科举的”。书院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确立起与一般官学教育不同的教学体制。

中国古代书院肇创于唐,繁盛于宋元,历明清而不衰,赓续千年之久。迄至近代,才逐渐为新式学校教育所取代。在上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书院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形成了以人格修养为旨归的尚德精神、以经世致用为特点的务实精神、以薪火相传为特征的创新精神。作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不仅是湖湘文化的核心场所,也是中国文化人士的圣地。而今,岳麓书院也是在遗留至今的上百所古代书院中,修复最好、实用功能最强的,岳麓书院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吸引着各界人士纷纷来访。

岳麓书院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是清朝遗构。从那深宅大院的院墙上满布的暗深色的苔痕,那院中天井里种植的古根盘缠,老态龙钟的枫树,那门柱,那扁额上剥落而有些模糊的字迹,足以说明这座建筑所经历的漫长岁月。岳麓书院古建筑群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建筑格局。“整齐严肃”的讲堂与“鸢飞鱼跃”的园林构成了一副对比鲜明而又浑然一体的情趣画面。从雅致、端肃的建筑群落中,仿佛看到儒家士人的严谨和闲适的读书氛围,欣赏到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想。上世纪以来,经过几次大修,一些毁于战火的建筑得到了重修。岳麓书院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沉淀着千年文化梦的书院。它不像现代高楼那样华丽工整,也不是乡下篱笆栅栏那样简单,而是厚重而又朴实,低调而又高雅,整个建筑风格包含了浓厚的中国艺术气息。让人惊叹的是,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

品味书院里一块匾额、一条碑文、一副对联、一句诗词时,我似乎依稀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大学士、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前呼后拥地向我们走来,而每个大家又牵连着各自不同的背景。如:宽大的讲堂左右墙壁上有四个大字“忠、孝、廉、节”,它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这里讲学时亲笔所书。为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山长欧阳厚均刊立。讲堂两边轩廊分立“整、齐、严、肃”四大字石碑,为清乾隆时山长欧阳正焕书,道光时欧阳厚均立。这两组大字碑刻皆为中国古代书法碑刻史所罕见。大厅四壁还嵌有历代山长的“书事齐严肃四字因示请生诸”碑、“岳麓书院学规”碑、“毕沅诗”碑等,均为清代碑刻。

讲堂内有三块匾:第一块匾:“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汉书》在评价献王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该匾是湖南工专校长题写的,并作为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山办学时的校训悬挂于此。显然这块匾对毛泽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后来他也题写了“实事求是”来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并将其作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第二块匾:“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是一种理学思想。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赐匾,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告诉人们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高境界,原匾在战乱中散失,现匾为1984年根据康熙手迹重制的。最里面的那块“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

我知道正是那些点墨,那些留笔,那文那字,那情那义,那学规那道法,吸引着八方学子,云集于此,潜心研学,造就着千百年来的学者大家思想巨子。据考证,岳麓书院的学子中有三十四人上了《二十四史》,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时期,一批批日后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余秋雨对此评价说:“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这个千年学府的资深和尊严再一次令我肃然。

宋代以后许多重要学术流派的形成,无不与书院紧密联系在一起。北宋的濂、洛、关、闽之学,南宋的朱子学派、湖湘学派、陆王学派,明清的泰州学派、东林学派、蕺山学派、浙东学派、颜李学派、桐城学派、乾嘉学派等,几乎都是在书院文化教育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一书中,就把不少学术流派直接以该书院名称予以命名,如“丽泽诸儒”、“沧州诸儒”、“岳麓诸儒”、“槐堂诸儒”等,表明了书院教育与学术发展的相继相随。岳麓书院是湖湘学派和湖湘文化的发源地,而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独具特色又具有重要地位的地域文化。

独具特色的会讲与讲会之制对书院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书院会讲,实为各书院举行的学术性聚会或研讨会,含有对时人所关心的重大政治学术问题的会同讨论、讲辩之意,由此形成一批“会讲式书院”。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堂,这是以前老师讲课的地方,上面摆着两把椅子是为了纪念张试和朱熹这两位大师论讲于坛上而设的,表示两位大师平起平坐,不分秋色。当年两位会讲的时候,盛况空前,从全国各地赶来听讲的人数达数千,就连池塘里的水都被喝干了,可见当时朱、张两人名声之大。“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现在,空空荡荡的讲堂没有了桌椅,但可以想见,过去,这里可是众多学子埋头读书,老先生在上面孜孜不倦讲书的地方。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都曾在这里听过课,后来,他们都成了国家有用的人材,这种渗透着人文精神的讲堂就使我们更加感到亲切了。

藏书楼是体现中国古代书院讲、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之一的藏书功能的主要场所,岳麓书院创建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后更名“御书阁”,元明亦称“尊经阁”,位置有所变动,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于今址。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发展成为中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训诂笺注,六经周易尤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宁诸儒齐退听;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五先生。”是藏书楼的写照,也足见这个藏书楼的厚重与精深。

岳麓书院学规耐人寻味。108字的学规,安静地镶嵌在镜框里,不言不语。学规道: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时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总共18条,每条6个字,简洁全面,通俗易懂。把德育摆在首位,前10条均讲道德规范,诸如经常问候父母,初一十五祭拜圣贤,吃饭穿衣要俭朴,行坐要按长幼等,没有一句大道理。后8条讲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也是“读书必须过笔”“夜读仍戒晚起”等大白话。而“通晓时务物理”和“疑误定要力争”是岳麓书院培养经世致用之才的法宝。

岳麓书院走过的历程表明,凡书院昌盛之时,也是文化繁荣之期。书院因其浓厚的学术气氛,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在文化导向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突出了书院在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上所呈现的鲜明性格和独特气质。书院教育注重弘扬中华民族正心诚意、修身为本,讲求经世致用、学术创新等优良品德和传统精神,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书院文化不仅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泯灭的作用。

岳麓山上四箴亭、杉庵旧址、文庙、半学斋、爱晚亭承继着古今往来的风雅,单纯又深邃着岳麓书院的古色古香和文化发展的脉络。隐藏在这深山绿林之中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几千年正统儒家文化的传递驿站,从远古的尧舜到孔孟到周、程、朱、张,承前启后,源渊流长。高山流水的琴瑟之音和着高深浅出的学术研讨辉煌了岳麓书院,光耀了岳麓山脉,也丰富发展了整个华夏文化。

历经千年的中国书院文化,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精神血脉,它们的存在与发展,超越了血雨腥风的朝代更替,让中华大地始终弥漫着迷人的书香。湖湘多俊杰,古院文脉长。千百年来,岳麓书院与云雾结伴,与松涛为友,共湘江流水,看日出日落,云卷去舒,从容地走过宋、元、明、清,积淀着千年的文明,蕴藏着历史的宝藏,从深厚走向宽广,从淡泊走向坦荡,把文化研讨提升为文明内涵,让书香千古,使皎洁永恒。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湖湘文化的根。莲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性,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青莲,更成为湖湘精神行为方正、果敢刚勇的铮铮风骨,从而衍生出岳麓书院讲堂里刊立的“忠孝廉节、整齐严肃”院训,折射出湖南人“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坚毅务实担当的性格。秋意斑斓处,途径闻韵香。四海学人同景仰,弦歌百代九州回。我留连于岳麓书院,透过这里厚重的千年历史,使我感悟到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同时也使我的心灵在这雅静优美的古书院中得到了一次净化和提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