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飞的头像

肖飞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11/10
分享

书多放何处

小时候,我有一个梦想,拥有一间大的书房,书房里摆着一排排长长的书架,书架上放满了大人书和小人书,书房的一个角落里摆放着一张古色古香的大书桌和一把木椅子。闲暇时分,我安然入坐,品茗阅读,神思情往。与成千上万个文人墨客、穷酸寒儒和仁人志士对话交流,在无始无踪的时空里遨游,生活是多么的惬意。

现实生活中,我也是朝这个方向努力,并且很快就超越了小时候的梦想。不但是拥有了一间大的书房,而且还有第二间、第三间书房,藏书达数万册。这还不算,还在不停地买书,以至于三间书房都放不下了。太太也对此发出了善意的“警告”,“家中六间住房,你的书房就占用了三间,你还在不停地买书,我看你的书放到哪里去?”对此,我也有了想法。一方面是将那些没有地方放的书,用纸箱将它们装起来,不摆在书架上。另一方面就是要尽量控制自己买书的速度,不是自己最心仪的书坚决不买。可说是这么说,一旦遇到那些虽然不是自己最心仪的书,但看上去品相好,又不可能再版的书,心里总是庠庠的,不买书的念头随即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最后还是买了,不过最好还是避开太太的眼光,否则的话,又要引来她的一番唠叨。我甚至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专门盖一栋楼用来藏书,成立一个私家书院。但这要花费很多钱,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似乎还不具备这种实力,可能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书太多,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又不可能新建书房,于是,书归何处?现在成了我家生活中的一大难题。我也试图想过几个办法,一是采用淘汰法,将复本和品相较差的书淘汰出去,卖给废品店。二是部分捐赠给图书馆。但想来想去这两个办法都不可行。

先说淘汰法。淘汰法是指先根据一定条件和标准,对全部备选方法筛选一遍,把达不到要求的方案淘汰掉,以达到缩小选择范围的目的。书,让世界简单的人变得丰富;书,让世界喧嚣的人返璞归真。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过得充实富有、多姿多彩,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飘溢着浓郁的清香,闪耀出无限的光辉,怎样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让生命增值呢?那就是读书。纸质书籍是文化积累的基本载体,是知识分子一生中所读、所思、所著、所依的生命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所收藏的这些书大部分是古旧书籍,其中绝大多数是几十年来,自己走南闯北,历尽艰辛,精心从书店、古玩市场、网购以及其他途径得到的。而现在要我从数万册书中,挑出一部分,作为几角钱一斤的废品卖给别人,说实在话这样做心里是很难受的,也是做不到的。先不用说花的价钱如何如何,肯定是比废品贵几十倍、甚至是几百倍,单单是自己挑书、买书所花费的精力和体力,也会使我在第一时间打消将书籍当废品卖给废品店的念头。在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精心买来的书却被抛弃,“几毛钱一斤”卖掉了,这岂非咄咄怪事?

当年的书都是铅印出来的,与当下的胶版印刷质量无法同日而语。那么小的字号,多亏了当年印刷厂的那些工人师傅。但是,旧书的诞生时代,出版界是相当严肃的,各种环节,丝丝入扣,团队合作,严谨正统,责任校对,三番五次,精益求精。所以,极少纰漏,几乎都是浓缩的精华。首先是正版。盗版书勃兴并没有特别长的历史。一般旧书是绝少盗版的,尽可以放心使用,喂养眼睛,滋润心灵,旧书实在是物美价廉,没有电磁辐射,不用消耗电力资源,而且可以反反复复使用,如果不是真心破坏的话,一生也弄不坏,可以说是一次投资终生受益,福及子孙,泽慧后代,堪称仁人君子的首选。其次是书香味浓。现代人讲求所谓的速度效率,以至于减少了许多生产环节,粗制滥造的书籍俯拾皆是,汗牛充栋。真正的旧书都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端庄典雅,没有今天书籍的妖媚与风骚,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好。捧读这样的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被古典文化浸淫,言谈举止自然潇洒自如,魅力四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质,品味,审美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境界循序渐进,步步登高。再次是纯朴端庄大方。就像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农村一样古香古色,自自然然。没有功利化的写作,没有浮躁情绪的宣泄。如涓涓溪流,曲曲弯弯,流经血液,深入灵魂。滋润了我们的思想,纯洁着我们的精神。像绿色食品一样,营养丰富,原汁原味,老少咸宜。

古旧书籍本身就像是一位大家闺秀,优雅迷人,顾盼生辉,有内涵,有韵致。她绝不会花里胡哨,不会哗众取宠,不会卖弄噱头,自欺欺人。最后是有价值。旧书既然做工精细,内容充实,插图也必然艺术含量极高,多为名人大腕所做,收藏下来的话,不仅对后人起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效果,说不定书籍本身的价值还会随岁月的流逝而日渐飙升,在未来的某个日子里闪亮登场,身价百倍。

书籍是无声的教育,润物无声,颐养心灵,对于精神诉求高的人而言,绝对是胜过燕窝灵芝鲍鱼翅的珍馐美味。尽管早些年我对待书籍有点漫不经心,吃饭时洒上饭粒,喝水时滴上水,睡觉时搂在被窝里。但书就是我生活的一个伴儿,人在哪,书在哪。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人的气息,有些书页上,还有看书时为主人公的命运流下的一滴滴泪珠的痕迹。当下印刷出来的书好像少女,明艳动人;过去那些书好像垂暮老人,但很有气质。有的书还带着像我这样的藏书者的体温:当藏书者在阴暗、闷热的书肆中偶然淘得一本久久寻觅的书而欣喜若狂;当藏书者在为买到一本心爱的书而跑过全市大小书店;有时为凑齐一本短缺的杂志而高价邮购。书中渗着藏书者他们的汗水,有着他们的心跳,那是藏书者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无事翻翻书时,令我惊异的已经不单是书的内容,书的价钱也成了人们买书藏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的很多书,原始价格大多数都是几毛钱的或者是几元钱的,再看看现在的,都是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了。当然书的装帧质量也非同日而语,精美的装潢,讲究的纸张,书的意义好像不是内容,而是包装了。现在的书店也倒更像是商店,书也像其他流行品一样,一拨一拨地来,一拨一拨地走。永远不走的,是放在最高层,一般无人问津的,被叫做经典的书,所以人们对经典有了新的诠释,那就是人人都说好,而人人都不看的书。

再说捐赠给图书馆。赠书是有些讲究的。有些图书馆对赠书形式比较反感。所捐赠图书可以理解为变相处理无甚收藏价值的图书,实质属于折扣较低的有偿捐赠。可能很多图书馆人遇到这类情形。有些赠书是无的放矢,不了解图书馆有关图书捐赠的政策,盲目寄发。有些图书馆明文规定,下列图书不予入藏:1.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之规定的图书。2.破损图书。3.內有划线、注记、眉批的图书。(若为海內外孤本或为名人批注,则不在此限)4.內容陈旧的图书。5.不成套的图书。6.基本上不具学术参考价值的图书。7.其它不符合本馆馆藏发展政策的图书。捐赠图书送达图书馆后,图书馆即拥有对该书的所有权和处理权。图书馆没有将捐赠图书寄还捐赠者的义务;图书馆有权不知会捐赠者即对不予收藏的图书进行处理,和今后对已入藏的捐赠图书进行剔除。凡属于不予入藏或被从馆藏中剔除的捐赠图书。我想捐赠给图书馆的书,大多数是旧的书,不成套,有的书里面有划线、注记、眉批。这些书的内容是否陈旧,是否有学术价值,还真是难以判断。看到这些条条框框之后,我便打消了捐赠这个念头。

如果是将书捐赠出去,它们的命运又会如何?它们会孤独地躲在一个角落里,独自落满灰尘,寂寞蚕食着它们,如同蚕食我的心。我知道即使它们摆在家里,我也可能不会经常地去翻它,但我会经常用一种善意的眼光抚摸它们。而没有了眼光抚摸的书,将会衰老破碎到什么地步?或者是书成了最后的贵族,高傲地倨于书架之上,不知道它们自己有没有想过最后的归宿?

前些年,有一位曾经在市图书馆工作过的朋友,造访我的书房,并顺便赠送一套《孙中山文集》给我。当他看到我的藏书之后,发出感叹,“你的藏书档次很高,你这里有很多的书籍是市图书馆没有的。”他接着又说“我们赠送给你的书,是你高抬了我们,书放在你的书房是一个很好的归属。”他说这些话时,我最初以为是客套话,是讨好我的话。但从他说话时严肃认真的表情来看,是发自他内心的感慨,更何况他的身份、地位比较高,也没有必要来讨好我。我说这些没有别的什么意思,只是说在别人心目中,书放在我的书房里要比放在图书馆好。但是我并没有这么认为,图书馆藏书与私人藏书各有千秋,不能说是谁比谁好。我看过当代一位赫赫有名的大藏书家写的一篇文章,说他百年之后也不会把其价值连城的藏书捐赠给图书馆,他认为私人藏书要好过图书馆藏书。比如天一阁的藏书就远比许多公立图书馆的藏书丰富,而且档次也高。

对于读书人来说,藏书也是为了读书。读书犹如一场旅行,一场心灵与精神上的旅行。在书中你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放空自己的思绪,任意流淌。只有当一颗心完全沉浸在这些书香文集时,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是多么贫乏,笔端是多么羞涩。这些文字食粮,虽然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自己。在日积月累中,升华我们的思想,滋养我们的内涵。

记得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毛姆说过:“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有些书,既不能帮助你谋生糊口,不能教会你驾船,也不能告诉你如何发动一辆有故障的机车,但它们将使你的生活更充实圆满而感快乐,如果你能真正享受这些书的话。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我说几乎,因为我不能强辨阅读可以缓和饥饿的痛苦与失恋的悲哀,但五六本精彩的故事,再加上一个热水袋,却能使任何人不在乎最严重的感冒。”毛姆喜欢读书,他读了很多的书,读书使其在创作的道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称为英国的莫泊桑。他一生著作甚多,除诗歌以外的各个文学领域,都有所涉及,有所建树。他共写了长篇小说二十部,短篇小说一百多篇,剧本三十个,此外尚著有游记、回忆录、文艺评论多种。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长、短篇小说,文笔质朴,脉络清晰,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有致,在各个阶层中都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他的作品被译成各国文字,不少小说还被搬上银幕。他是20世纪上半叶最受人欢迎的小说家之一。

最快乐的阅读时光,是小时候什么也不懂的时候。那是一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和手机的年代。小人书、红色经典小说以及其他书籍,一见到便会忘情地读,尽管有时候读了也白读。很多书只有印象,具体的全忘了。有趣的是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不知道的是艺术技巧,思想价值。就像吃东西,吃就是吃,从没想到过吃下多少大卡,多少维生素,脂肪含量有多少,多少蛋白质之类,那样吃是明白了,也就无趣了。稀里胡涂地吃饭,没妨碍我长大成人。稀里胡涂看书,也自然让人受益。如果阅读永远是无功利的,那是一种幸福。记得曾经看过的一些书,就是这种感觉。长大以后,我自以为是一个在书海里撑篙漫朔的行人。有点滴闲适就愿意拿起书,让时间偷偷从书缝间溜走。纵然达不到林语堂想在书房天花板上撞一盏佛教油灯笼的读书意境,却也乐于与书相伴,“用文字腌制时间,煮字疗饥”。其实,人们在成人之后的种种兴趣都与小时候的阅读经历有关。我读过一些天文地理的科普书籍,让我对天空充满向往,想像着每一个星星的故事,每一片云彩的美丽,结果走在大地上有时候还会摔跟头。对一个读书人来说,人生不同阶段读过的不同的书,就是对时间的纪录。

说实话,我在买书的时候从没想到对书的后事的安排,也料不到世事变迁,让原先可以作为传世之宝的书,很快被新媒介所取代。现在似乎快要成了一个不需要纸制书的时代,不单独是书,除了电脑手机,不知道人们还需要什么。我们的下一代,似乎已经没有人再需要书了。所有书可以提供给他们的东西,电脑上的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满足了。我更没有想到的是人们对于书也变得如此功利,在当下的环境中,许多人已经认为读任何一本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书,都是对生命的浪费。他们喜欢读电子书,电子书创造了不老的奇迹,但也失去了生命的质感。我们抚摸纸质书的时候,书会变脏,变旧,会折损,会卷边,会字迹模糊。会在岁月沧桑中,像人一样衰老脆弱。电子书不论多少人看过,读过,都风过无痕崭新如故。电子书虽然让人再没有了书归何处的烦恼,但让人难以找到纸制书的感觉,因为它们永远也没有书香味。

不管社会发展如何变化,书籍在人类社会里,仍然是最好的介质,最坚固的桥梁。互联网的时代里,书籍的力量依然伟大,无可取代。读书人也好,藏书人也罢,书多了放何处,自由选择,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都不要让书长期尘封在书柜里,更不要让融汇着人类智慧的书轻易变为纸浆,要让每一本书继续发出它们的光与热,让它们照亮人生的道路,温暖人类的心灵。继往开来才是发展的正道。尊重传统,汲取传统里的精华,这也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修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