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人同我说,衣食住行无忧之后,有时候感觉精神上很空虚,很无聊。这个问题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几十年的人生阅历,我在努力学习,努力奋斗,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上的那些东西。对此,吾辈聊闲虚惑,捻笔随作,磋谈自身之感悟。
窃以为,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一个是生命,一个是精神。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每个人只有一次,不可再生。人要有物质追求,生活的质量才有保障,但不可以为物质所迷惑,物质的背后是对精神的追求。精神,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属性。生活并不尽是吃喝玩乐,我们应该追求高品质精神方面的东西,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在物质富有的基本上,精神上的富有,显得更重要。精神的力量是无穷,意念是神奇的,只有精神富有,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精神追求就是精神上的享受,心灵上的依赖,是人内心最渴望,最在意的东西,相当于人的精神支柱,一生追求的目标。
精神追求同物质追求是两条不同的线路,有时候可以放弃物质享受,去满足精神上的追求,有时用大量物质财富去交换,甚至放弃物质财富。有的人把物质上的东西看得很淡,对物质要求很低,只需要满足一日三餐的温饱都可以。只注重精神上的需求,把这看作人生的一种信仰,人的身心全都放在精神层次,作为永远的追求。有的人把物质上的东西看得很重,对精神上的东西不太感兴趣。在过去,大部分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时候,只能追求物质生活。现在物质生活满足了,人们就会追求精神生活。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会活的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幸福是什么,这好像没有具体的概念,也许是一种感觉,也许是精神,也许是物质,我觉得两者都不可少,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
精神上的那些东西,实际上是指精神需要。所谓精神需要,是指人们在精神上的欲望和追求。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精神生活的需求有很多,包括尊重、友谊、爱情、审美、道德、求知、才干、理想、发挥自己的潜能、精神上的娱乐等方面。与物质需要相比,精神需要是更高层次的需要。每个人追求精神上的那些东西,虽然是大致相同的,但到现实生活中,却是不太一样,各有千秋。我所追求精神上的那些东西除了理论上的那些共性之外,在现实生活中,又有自己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读书、买书、藏书。读书是一种素养积累,读书可以净化心灵,亦可改变人生。我喜欢学习,闲暇时间,喜欢看书看报,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过。读书,已是我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没有阅读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学会了读书,就学会了阅读人生,参悟天地,回报社会。通过读书,可以增加自己的智慧,学到别人的经验,人生就会少走弯路,也能发现成功的捷径。我喜欢读书,喜欢买书,也喜欢藏书。读书快乐,买书、藏书也很快乐。买书是一种智力投资,藏书更是一种经验追忆。读书所带给我的一切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几十年下来,我积累了大量的图书,自己的私人藏书就有三万多册,我的藏书就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
那些到过我家书房里的人都生羡慕,赞叹我拥有这么多的书。但我认为,在读书界、藏书界,我只是“沧海一粟”,不足挂齿。当我走进书房,书就在手边,让我觉得书中的世界也近在咫尺,伸手可及。这不只是一种虚幻的满足,最重要的是,它给人一种安全感。久而久之,读书、买书、藏书便成了我的习惯和精神追求。这些年来,我看了很多书。但我始终觉得自己的知识能量不够。早些年,著名的书法家秦大我先生送给我一幅字“虚怀若谷”,我将这幅字挂在书房里,以此当作我追求知识、为人处事的“座右铭”。书在这么多年来给我带来的阅读的快乐、知识的学习、智慧的觉悟、潜能的开发,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读了一些书,并会有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于是就想到了写点文字,想到了出版书籍,这也许是读书人所追求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吧。
其二是伺弄花鸟鱼虫,搞一些闲情雅致的东西。人生之初,性本浮躁,落草而长,渐入世俗,于尘土飞扬、竞争殊死,为生计而奔波。许多人难以驻一份闲情雅致。拥有一份闲情雅致,就会有一种快意人生之感觉。吾辈是一个普通人,与大多数人一样,为生计而奔波忙碌,在茫茫人海中浮沉。尽管如此,我也没有放弃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一份闲情雅致。工作之余,伺弄花鸟鱼虫,或品茶听雨,或散步健身等等。在自家的庭院里,养鱼养龟,种植花木,摆弄盆景等等。
我曾接触过一位长者,他虽然在物质上不是怎样富有,但在精神上十分富足。退休之后除了做一些公益性的事情之外,就是著书立说,或者是独自一人躺在藤椅上,哼着小曲儿,喝着茶,感受着清闲生活。他同我谈及闲情雅致,他说,人生在世,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不应有太多的私心杂念,要修身养性,有一份悠闲的心情和一种安逸的兴致。
我认为,这位长者说得有道理。伺弄花鸟鱼虫,能使人有一颗善良之心,花鸟鱼虫都是有生命的东西,与它们亲密接触,时间长了,就自然会滋生一种敬畏生命之情感。花卉盆景是人们表现自然的生命、展示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对自然、人生、艺术和社会生活体悟的媒介,是人们借助于自然界的花草作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一种方式。俱为修身养性之举。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儒释道的“内省修行”思想。听雨是一种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聆听点点滴滴洒落大地的雨声。仿佛淅沥淅沥的雨滴,是雨精灵所奏的催眠曲,让大地生物都能安然入睡,获得一种心灵的惬意。散步是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健身方式,可以缓解神经肌肉紧张。使大脑思维活动变得清晰、灵活,可有效消除脑力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其三是外出旅行。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的好处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但是行万里路的“功效”却不是人人都知晓的。明朝著名的画家董其昌在其《画旨》中说:“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他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的精、气、神与绘画艺术有机地联系起来。怪不得他能够成为明代画界的一位宗师。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只读书不行走,真的是人把书读死了,甚至会造成书把人读死。
读书和旅行,一个是实践,一个是实践后化成的见闻。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是以最简单、最真实的形式存在,置身在大自然里。旅行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世界并不完全是书中所描绘的样子,而旅行所得到的,未必会比书里的少,所见所闻不是看书可以相比的,有些事自己经历了才懂,有些风景,自己看过才知道有多美。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旅游中遇到的人和事,看到的风景,听到的传说,见到的物件,都会丰富我们的世界观,提高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力,甚至改变我们的性格,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平和,越来越包容。与我们更像是接近生命的最初起源,回归最初的模样,抛开喧哗与浮躁,展现最真实的自己。朱熹曾经说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就是这个道理。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也同大部分人一样,或多或少地面临着一些压力和琐碎的事情,但为了放松自己的心情,缓解一些压力,每年我都会抽时间与家人外出旅行。亲近自然,或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会让我暂时放下一切,享受一段安逸。去一个地方,见识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本身就是一件极其享受的事情。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大自然赋予我们更多的是静谧与安适。现代社会平时快节奏的生活,使得我们大多数人都背负了一些压力,偶尔能出去走走,让自己的格局变大,尝试很多新的东西,似乎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要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过得充实,使自己的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就应该多一点追求精神上的那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