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也即奶奶,是我们湘南的方言。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去看看爷爷阿婆生前住过的那间残旧的祖屋,尽管房间里面什么都没有留下。每当我站在这间祖屋旁,我的耳边老是有织布的声音,那熟悉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是那么的遥远,又是那么亲近。阿婆离开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她当年在织布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阿婆那台织布机拥有了很长的历史,究竟有多少年却不得而知。据说是祖上传过来的,我本来想找个机会,同父亲详谈,了解一下家史包括阿婆这台织布机的情况,谁知道几年前的那个年底父亲他老人家突然心脏病发作,没有给我们留下半言片语便驾鹤西去。
曾几何时,阿婆的这台织布机的声音很动听,犹如一首优美的乐曲,多少年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流淌着。那第一声,是左脚踏下踏板的声音,“唧唧唧”;第二声,是手投掷梭子和梭子中线芯的线被解开的声音“就就就”;第三声,是手向怀里搬档板,将一根根纬线贴紧时的声音,“咣咣”。再一次就开始了右脚,声音是连续不断的:唧——就就——咣咣;唧——就就——咣咣。循环往复,此时的织布机在阿婆的手中,仿佛不仅是在织布机,而且还演变成一部钢琴,阿婆用她那娴熟的技艺,弹琴出一首勤俭持家、自力更生的奋斗进行曲。
阿婆用的这台土织布机,很神奇。上面竟没有一个铁钉,全部是榫卯连接,相当结实耐用。织布机七尺长,八尺高,上面一共挂有十二个铁环。阿婆的脚用力一踩踏板,手一扳机档,织布机上面的铁环环哗啦哗啦响。记得我七岁那年的冬天某日,出于好奇,也学着阿婆的模样,坐在织布机操作的凳子上,试图用双脚踩动织布机,可惜当时我的脚太短小,无法踩到踏板。阿婆见到我偷学织布的状况,忍不住发笑,并说“你不是女孩,你学这个做什么。”我回答说:“阿婆你的这个机器很厉害,能造出衣服,我也想试试。”阿婆笑着说:“你现在这么小,想试也试不了,等你再长大一点再试吧!”阿婆说的有道理,我从凳子上离开。阿婆坐在凳子上,又娴熟地操作起织布机,为家人赶制过年用的粗布。
阿婆是从民国初期过来的人。过去的生活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想要什么买什么,许多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织、自己做的,尤其是床单、被单织的最多,所以织布就成了那个时候女孩子必会的技艺。阿婆学纺纱织布是从她少女时代开始的,通过长年累月的操练,练就了一手娴熟的纺纱织布技艺。她结婚的时候,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那年月缺衣少食,物质匮乏,就连阿婆的嫁妆都是她自己织的。
多少年来,阿婆用她那娴熟的技艺,为家人织造出一件件衣服土布。她端坐在织布机前,双脚在踏板间上下交替,双手轮换着操纵机杼,只见她双手翻飞,穿梭往复,娴熟的动作在棉线上滑动,像流动的琴弦,十分的优美。织布机的旁边则摆着纱轮、毛线、梭子、线拐、梭线等工具,这些东西阿婆随时都用得着。如我之类的旁人看见阿婆干织布的活,以为很简单。其实,织布是一门精细的技术,工艺复杂繁琐,要经过拨棉花籽、弹棉花、搓捻子、纺线、拐线、缠籆子、经布、织布等多道工序。织布时,织布的人坐在织机的座板上,两只脚分别放在两个踏板上,先用右脚踏动右踏板,组合在织机上两个缯便把经线上下分开,左手把机杼用力往前推,使张开的两层经线中间能穿过梭子,右手便把手中的梭子从张开的经线中抛到左边,左手接住穿过来梭子的同时,左脚踏动左踏板,经线随之上下交叉变位,右手用力拉动机杼,发出咣当响声,纬线便被编织到了经线里了;与此同时,两层经线再次打开,将机杼往前推,已经在左手中的梭子,从经线中抛到右边,右手接住梭子,右脚踏动右踏板,左手用力拉动机杼,这条纬线也被编织到经线里了。这种动作不断重复,循环往复,布匹便在手下延长。手工织布的过程相当复杂,不仅是体力活,还是繁琐的手工细活,没有耐心的人是织不出好布来的。
相比织布,经线上机前的准备工作更繁琐。要完成织布的任务,经布工序最关键,事先要计算好经线支数,一点也不能出错的。经布,一个人干不了这个活,还得请人来帮忙,在空旷的地方横控支架一根木杆,木杆上有许多小铁环环,是用来穿棉线的,缠在籆子上有许多根棉线。家人忙前忙后地穿线、捋线,然后再把细线,一根一根的穿过埩。埩是用打了蜡的棉线绳子做成的,两股棉线绳上下交叉,织布的细线就从中间穿过。然后再将埩和线轴安到织布机上,阿婆就坐在织布机的凳子上,手舞足蹈的开始织布了。从一团雪白的棉花到织成布,需要经过搓棉卷、纺线、拐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等十几道繁琐的工序,一直到整匹布织完下机,需耗时大半年。
阿婆将织好的“土布”拿到镇上的染布行去漂染,根据家人的需要染成“藏青”、“毛蓝”、“水花”等颜色,或者“麻花”。其中,蓝印花布最多。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很多人家都会织这种土布。在广大农村,相当一段时期,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从头到脚的穿着,包括衣袜鞋帽,大部分布料都是各家女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在织布机上一梭梭地编织出来的。到了冬天,农家妇女几乎天天晚上点着煤油灯或纺线或织布,纺车和织布机就像吹眠曲一样翁儿翁儿、唧咣唧咣的叫,孩子们睡着了,一觉醒来,纺车依然翁儿翁儿的叫。手工织布对那个时代的农村劳动妇女而言,是维持全家人生计的一项最基本技能,为此,农村女人一般都要学会的。
织造土布,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种手工织布工艺。手工织布机诞生在哪个年代,已经无从查考,但从人们熟悉的用作启蒙教材的《三字经》中,就可以大约估计出它的历史了,“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明至迟在孟子生活的时代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这种手工织布机,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北朝民歌《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讲述了木兰坐在织布机前无心织布的情形。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织布机在北朝就相当普及了。
二十多年前,也即二十一世纪初,我曾经回湘南老家试图去寻找阿婆用过的那台织布机,我找遍了老屋新屋,结果让我失望,没有找到。后来,我问母亲,阿婆的织布机放在哪里?母亲告诉我:早些年,阿婆娘家的人借走了。“那借走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没有归还?”母亲摇了摇头说,具体原因她也不清楚,只是听别人说织布机借去不久,被阿婆娘家的人搞坏了,且很难修复。听母亲这样一说,我心里十分惋惜,只能是长叹一声“唉”!
织布机,是阿婆生前最宝贵的东西之一,因为它记录了一个生活得很辛酸很艰难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阿婆用过的这种老式织布机,曾经汇集了老百姓的智慧的生产设备,现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这种织布的生产设备,只能在极少数农家和博物馆中见到了。但这种一梭一梭精心织造而成的土布,却蕴含着古老的人文气息,让人有一种既返璞归真,又舒适自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