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我去了一趟黄山,在“徽墨”的故乡安徽歙县岩寺镇,买了几个上海徽歙曹素功墨厂生产的徽墨。徽墨了得,从明朝末叶起至今已有近四百多年的制作史。它不仅是中国当代制墨行业中的元老,也是中国衍传至今历时最久的传统老字号之一。我曾经从事过宣传文化工作十多年,接触过许多的书法家、画家和文人,常言道:近珠者赤,近墨者黑。当然这个“黑”绝对不是黑心肠的“黑”那种意思。我深受他们的感染,也似乎沾上了一点儿文人气息,买一些文房四宝之类的东西,摆在书房里。兴趣来时,也会拿出笔墨,在宣纸上“涂鸦”几笔。
墨,中国传统文房用具之一,是书写、绘画的黑色颜料,后亦包括朱墨和各种彩色墨。《述古书法纂》载: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古代写字,以竹挺点漆,后磨石炭为汁而书,叫石墨。秦汉多用松烟、桐煤制墨。现知最早的烟墨,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和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现。当时的墨,是一些小圆块,没有模制成锭。宋代李孝美撰写了《墨谱》又名墨苑、墨谱法式,共三卷。上卷有采松、造窑、发火、取烟、和制、入灰、出灰、磨试八图,每图有解说。中卷记叙著名制墨者十六家的程式,并有所制墨之图。下卷介绍制墨方法。这是一本现存最早介绍制墨的书。对后来制墨具有重大的影响。墨通过磨蹭之后,便形成了墨汁。一滴墨汁悄无声息地从笔端凝聚,直至滑落。洁白无瑕的纸上瞬间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不知是否大煞风景,在那滴水晶般的通透的纯黑的墨里,我看到的只是异样的清澈。那种清澈,可与冰川之水媲美,更可与少女娇嫩的脸庞共存。文房四宝中,墨是孤独的,是笔与纸之间的桥梁,笔染了墨落到纸上,黑白之间,全是江山与光阴,也是禅机与人世,不能说,不可说,一说就破。
墨有香。是冷香。不浮、不腻,闻起来如闻一个清冷书生的体香,但又有人世间的暖意,可亲、可怀。《本草纲目》中这样细述墨:墨,乌金,辛、湿、无毒......偶然读到一句诗,用在形容墨似乎神似:能使江月白,又使江水深。墨锭的制作除了植物性烟料以外,掺有各种名贵药材,比如鹿角胶、珍珠粉、麝香、黄芪、冰片等等,具有入纸不化不腐之功效,通过研磨后产生之墨香清雅、沁人肺腑,有益身心健康,更有助创作心境。
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两种。松烟墨以松树烧取的烟灰制成,特点是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多以动物或植物油等取烟制成,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最常见的桐烟墨,坚实细腻,具有光泽。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墨,在文里,深情的呢喃,柔柔,无语也缱绻,水,在心里,多情的顾盼,脉脉,无酒亦沉醉。墨的当口,抬笔落腕处,便有了馨香,一滴晶莹温润地飘落在心湖。墨香惊魂,墨香悠远。让经水流年的日子里晕染了阵阵墨的馨香,弥漫在岁月里。时光匆匆,淡墨留痕。流年在淡雅的墨香里积墨成诗行,散发着一种深邃的美,满纸的墨香一泻千里,宁静淡定成人生的最美时光。
墨有韵。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以墨写意千百年迷离的水墨丹青。用隽永的意蕴呼唤人生的执着,于点画浓淡中感知生命的冷暖。我有几个是书画家的好朋友。去他们家中坐客,我常常见到他们那卫生间里的池子都是黑的。我曾经观摩过他们挥毫泼墨,请教他们怎样才能写好毛笔字?一位长者书法家告诉我:“写毛笔字一定要笔法与墨法互为依存,相得益彰,正所谓“墨法之少,全从笔出”。用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采。”历代书家无不深究墨法,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书法字法,本寸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芝一大关键已。”明代文人画兴起,国画的墨法融进书法,增添了书法作品的笔情墨趣。书法的墨法表现技巧十分丰富,用水是表现各朴墨法的关键。墨的骨子里是水。水致纯,致洁。是万物的天灵,是朝夕的仰望。透着淡雅的本性,我看到了墨的内心。似墨非墨,清墨,浓墨,亦不虚伪。纯净,缜密。《画谭》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占入水墨并称,实有至理”。当墨与水相融的那一刻最美,因为墨用灵魂感化了水。感化了那可使山无棱地无角的水。还有就是,用墨的技巧还与笔法的提按轻重,纸质的优劣密切相关。一幅书画作品的墨色变化,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韵律美。
墨与水的邂逅是一场完美的表达,尽态极妍地诉说着一场际遇,墨迹似乎是循着早已注定的生命纹路,以一种极尽的姿态演绎着生命的赞歌,墨与水的亲吻,晕开的生命舞姿,唯美的意境,水墨的缠绵,舞墨的神韵。书画界的朋友们,常常会赠一些带有墨意韵味十足的书画作品给我,闲暇时间我会拿出来欣赏。情牵墨韵,独自沉浸在这墨香里。喜欢那淡淡的水墨韵,墨色清雅,气韵悠远,携水墨意韵于纸上,留淡静闲雅于心间,特别是绘有女子的画,经过画家将墨、笔、宣纸巧妙的“融合”,使这些具有淡淡水墨画韵的女子,有着古雅的气质,虽不能让人感觉惊鸿一瞀,却越品越有韵味。
墨可赏。墨,钟情于宣纸,唯有在那宣纸之上才能肆意洒脱,酣畅淋漓地展现自己。饱蘸浓墨,于宣纸之上寥寥几笔,那墨便晕染开去,或勾挑出一处山水奇景,或流动出王羲之的兰亭序,或奔腾出徐悲鸿的奔马图,那人间之势,便清晰地跃然在那一张小小的宣纸之上。这墨舞纸端,如诗般的意蕴华美,宣纸随着那墨的深入而逐渐变得柔滑,轻触那一个个由墨书写而出的字,仿佛触到了文化的厚重,历史的深幽。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生活方式,一种多么自在唯美的生命表达,看水墨如飞鸿融化情感的舒坦,轻淡浓重诉说着心中的遐思,起承转合浸软神游的遐思,墨舞如斯,我且沉醉其中。苏东坡曾经写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千古名贴《寒食贴》《平安贴》是我的书法“圣经”,心情烦躁便翻看,墨迹染出了墨之苦味与禅机,虽心中哽哽到底意难平,但到底还有欢喜心。如果生在宋朝,定择邻而居,那邻居,当然是苏轼东坡先生。墨迹的婉转与奔放,顿挫与流淌,宣泄着袭袭情愫的别雅情致。
在我的书房里,我兴趣来时,也会取一方墨缓缓在砚中磨开,铺一张宣纸在案上,一只骨节分明的手握着一支毛笔在纸上肆意挥毫泼墨。我不是什么书法家,也不是画家,但我心中向往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暂时忘却尘世间纷纷扰扰的意境。
墨要磨。人在磨墨,墨亦在磨人。磨墨是有讲究的。磨墨就如同一场庄重而严肃的祭典,这既是对墨的尊重,同样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心正墨亦正,墨若不正偏斜,既不雅观,磨出的墨也不均匀。磨墨应当力匀而急缓适中。磨墨时用力过轻过重,太急太缓,墨汁皆必粗而不匀。用力过轻,速度太缓,浪费时间且墨浮;用力过重,速度过急,则墨粗而生沬,色亦无光。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指按推用力”,轻重有节,切莫太急。浓度适中。如果墨汁含水过多,笔一下到纸上便迅速扩散,形成一团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墨团,怎么有笔画可言?但也别矫枉过正了,拿浓到像半凝果冻的墨来写字也是很可怕的。还需记得用洁白纸,以浓墨为佳,若用有色纸,则可以稍淡。磨墨的功力,通过纸张准确无误地反应出来。
使用文房四宝能够培养自身内涵,陶冶情操。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对陶冶情操的作用也不能够“小视”。点点墨花开尽了人世繁华,道道墨痕诉完了人间沧桑。墨锭承载着一份历史的厚重,跨越千年,来到如今这世界。只可惜,如今人们更愿意占有那五颜六色,独忘却身后那一痕墨。而芜杂的色彩混杂在一起,搅动的内心也浮躁起来。一纸流光墨渲染经年的轻叹,指尖镌刻千遍流年的演义。余青灯墨书,舍弃烦恼,煮酒挥毫,流年洇墨一片。愿君如墨,同样淡雅,同享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