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飞的头像

肖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1/03
分享

布鞋

前段时间,家人清理鞋柜,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我那两双已经穿了四、五年的烂边布鞋给扔了,我觉得有点可惜。我认为这两双被家人当做是破烂的布鞋还可以穿上一、两年,可家人却不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这些烂布鞋挤用了鞋柜的有限空间,而且这些布鞋也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了。对此,我很无奈,只能找机会,去买一双自认为是称心如意的布鞋了。

布鞋,在我国有着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解放前,布鞋大多数是手工制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各地开办了很多布鞋厂,集中大量生产机制布鞋,这是中国布鞋的鼎盛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时间里,布鞋逐渐淡出了鞋类市场的主要舞台。进入新世纪后,人们的观念趋向自然和健康,而怀旧也成了现代人心底共存的一份纯情。穿上一双合适的布鞋,成为了很多人追赶的时尚潮流。布鞋的柔和,自然的美丽,简洁的风格,在人们穿在脚上后尽现无遗。而美丽清纯的白底黑布鞋,更能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更让人欣慰的是,二00九年,“千层底手工布鞋制作技艺”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将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保护起来。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得较快,吃穿住行,今非昔比。穿在脚上的鞋也变化很大,皮鞋、运动鞋、雨鞋、布鞋、防臭鞋、旅游鞋、负跟鞋、增高鞋等等。每种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不过就休闲和舒适感来说,我还是喜欢布鞋。

不知道是自己年纪增大,还是怀旧的原因,近些年来,我比较喜欢穿布鞋,似乎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舒适感。布鞋穿在脚上,行走无声,透过鞋底脚掌依旧可以感受到地面的起伏高低,依旧可以感受到土地的那份博大浩然恩德。春天里,春风拂面,春意盎然,我穿上布鞋漫步在庭院里,脚步轻盈如春风化丝雨,不践草木,下脚落地无声,有一种如影视片里高僧或者是道长的感觉。炎炎夏日,套上布鞋出去,通透清凉,从脚底板开始舒爽,吸纳着大地的凉意,立地通天,一种惬意感油然而生。萧瑟秋风来临时,换上布鞋出去,踩着落叶,踏着枯草,除去烦躁,内心殷实无比。寒冬腊月,着上布鞋,煮一壶茶水,阅一卷书,思考着人生的收获与过失。

布鞋有“中国鞋”之称,在日益时尚的今天,有可能回归到一部分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来。由于布鞋是手工纳底,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湿的特性,千百年来深受中国百姓喜爱。布鞋最大的优点就是汲水性强,穿上它干燥舒适,暖和无臭,走路时粘脚轻便,是商品世界的胶鞋、皮鞋、塑料鞋所不可比拟的。穿上布鞋,那种舒适惬意,是无法用语言所形容。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是要穿鞋的。布鞋,在大部分乡村里是从来都不缺的,四十多年前的农村,几乎每个人都穿过。那时的农村,看布鞋,或许也能看出个名堂来。有一种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即那里的布鞋怎样,那里的乡土文化也就怎样。布鞋的质量、式样和品种,似乎代表一地的工艺水平和文化。乡村里,普遍的布鞋是黑色布鞋,但也有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布鞋,如绣布鞋,这是一种女孩儿的鞋,它追求的是一种美感,在耐穿的前提下,加点儿花色或者是一些图案,但也不是大红大紫这样鲜艳的颜色。

我穿着母亲做的布鞋走过了童年,度过了少儿时代。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经济落后、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多数农村人的生计难以保障,著衣穿鞋更难以讲究,不能讲究。家乡大人、孩子穿的大都是布鞋。家里兄弟姊妹多,母亲给我们做了许多布鞋。我记不得母亲给我做了多少双布鞋。那时乡下孩子一般的家庭很少有好鞋穿,七八岁的男孩子在夏天里,还常常羞怯怯地光着屁股,常穿的是木板鞋。谁能穿上母亲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快乐地行走在童年的田野上。每到过年时,农家的风俗是每人都要换上新鞋,为春节平添一点喜气。而布鞋则是许多农家新鞋的“主打产品”。那年代针线活是农村媳妇们、姑娘们的基本手艺,做布鞋便是其中之一,平时休闲大家就是在一起说这事,比谁做的好,谁绣的花漂亮。

布鞋,从模样上看似乎很土又简单,其实不然。手工制作一双布鞋大约需要五道工序。第一道:“糊鞋骨子”。第二道:制作“鞋样子”。第三道:做鞋帮、纳鞋底。第四道:“上鞋子”。将制作好的鞋面和鞋底相扣在一起进行缝合。第五道工序:“楦鞋子”。布鞋缝合之后仍然是毛坯,还要通过“楦鞋”来整理成型。一双布鞋的成型,从破布条用浆糊粘在一起,在母亲的剪刀下,对照报纸剪好的鞋样儿,弯弯曲曲地行走,再通过密密的针脚,纳出各种花样,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我的母亲,是一位节俭持家,勤劳能干的女性。她除了下地干农活,洗衣做饭之外,还能做一手好针线活。

冬天农活少,没事的时候母亲通常都是坐在火盆旁纳鞋底。常常是我夜里一觉醒来,还见母亲在就着煤油灯做针线活。母亲手工纳千层底。碎布、破布一块都舍不得丢,积攒起来。攒到一定数量,就把它拿出来清洗干净,晾干。用剪刀把它们裁剪成鞋底的形状,然后用钩针一层层把它们纳连起来。层层叠叠的布,密密麻麻的针脚、线行,千线万针,线线针针都出自母亲的手。纳鞋底很费劲,很伤功夫,最底层用粗布,一则防滑,二则厚实耐磨;上表层要细腻柔软一些,穿起来脚才舒服。由于鞋底很硬,需要先用锥子引孔,即使这样再穿针线的时候,还需要用顶针才行,最后还必须勒紧针线才能牢固。母亲的手不知道被针扎了多少回,手掌边上也起了厚厚的茧。千层的鞋底纳出来后还要修边,把毛刺的碎布剪除,再用布把边包起来。就这样一针一线,日复一日,我们的鞋子从母亲的手中诞生。因为手工制作布鞋的艰难和不易,我对母亲制作的布鞋都倍加珍惜。夏天与秋天一般不穿,下雨天不穿,干农活不穿,只有在春、冬两季寒冷的时候才穿。穿时还得尽量避免将布鞋弄脏、弄湿、弄破,以防被父母责骂。

参加工作之后,远离家乡,自己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没有去找母亲做布鞋,而是去商店买皮鞋、运动鞋和其他的鞋穿。布鞋在一段时间里从我家的鞋柜里消失了。有一年去北京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党委中心组学习秘书培训班,课外时间去逛商店,发现商店里有布鞋出售,心中大喜,仿佛是遇见了一位多年未曾谋面的“老朋友”。售货员告诉我,这种布鞋是老北京布鞋,这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和购买欲。叫售货员拿一双适合我脚穿的试了一下,正好,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下来,这双老北京布鞋被我穿了有七、八年之久,最后是因为鞋面上不知道为什么出现了一个洞,后来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大,鞋底与鞋面也有裂缝了,我本来想去拿到市场上修鞋工那里去修补,被家人“劝阻”,最后只能是弃之。

少儿时代,母亲替我做的布鞋,浸透着母亲在贫穷的日子里,为全家人的温饱而殚精竭虑地操劳的心血。它不仅温暖了我那幼小的心灵,也让我懂得珍惜亲情和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的道理。此外,这种布鞋它从某种角度还折射出我们国家曾经走过的那段艰难的历史,见证了农村人难以忘怀的贫穷岁月。

现在我的母亲已经年事已高,身体有病,老眼已经昏花,无法在白炽灯下对准针眼,再也不能做布鞋活儿了。我也无法再穿上母亲做的布鞋了,但母亲手工制作布鞋艰辛的情景,却使我终身难忘。尽管现在布鞋在许多超市商场都可以买到,但始终没有母亲亲手做的那么舒适,那么温暖。

          写于2019年10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