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飞的头像

肖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4/22
分享

春访上下杭

暮春四月,是浪漫与温柔并存的时节。应小弟之邀,我再次踏上福州的土地。 此时的福州城,春意盎然,鲜花盛开。羊蹄甲、流苏、木棉花、紫藤花、三角梅…...各路花花选手已就位,开得最盛的花当属羊蹄甲,大有满城尽带羊蹄甲之势。此花开时或粉或白,一树云霞,美不胜收。满城的花竞相绽放,成为这个时节一道道靓丽又夺目的风景线。

丰子恺说: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赏花、喝喜酒都会有个好心情。弟弟选择四月为侄儿娶妻摆喜酒,也许是这个原因吧!我趁去福州参加侄儿婚礼之空闲时间,同家人们一道,兴致勃勃地探访了“隐藏”在闹市区里的上下杭。

福州,我并不陌生。几年前的秋天,我与家人们来过福州,在小弟夫妇俩的陪同下,我们去了榕城赫赫有名的三坊七巷,从此,福州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这次来榕城,小弟告诉我,福州城里的上下杭古街也值得一看。为此,我们没有放过这个景点,决定前去探访。

上下杭“隐藏”在台江区的闹市里,与三坊七巷所在的鼓楼区毗邻。上下杭古街,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数百年古街。是榕城的一块地标名片。这一地标名片的诞生,承载了太多老福州人的古老故事和漫长记忆……。这里曾记载着过往的商贸辉煌——福州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台江书院。还建有许多天后宫。历史上的上下杭店辅林立,商贾云集。蓝天、碧水、绿树、花草、古桥、小巷……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三捷河穿越上下杭,沿河两岸的风景颇具江南水乡韵味。不论是漫步街巷的寻访、观光、拍照,还是坐享喝茶聊天的休闲时光,这老城新貌都让人感到无比温馨和惬意。

“近市鱼盐千舸集,凌空楼阁万山低“。穿越上下杭的三捷河虽然很小,可在一百多年前却是福州商人们的“财源河”,潮水两头涨,来自东南亚各地的商品、货物顺着水路进进出出,为“掌柜们”带来丰厚的利润。上下杭因三捷河穿越,而成为福州早年的商业中心与航运码头。自明清始便为福州的商业中心和客运码头,五口通商后 ,上下杭成为各地商帮的集中地,一度呈现“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盛景象。上下杭的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有道是:福州辟通商,闽江英轮船,台江行贸易,云集上下杭。行商坐贾,船舶马帮。楼船夜过肆,器贿星致远。星河巷、桥下巷,利发巷、合春巷,石板台阶兮鸣条律畅。二十世纪初这里已经汇集了14个商会、260多家商行、500多种商品,演绎着福州城的"清明上河图"。被称为“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成为几代福州人深深烙印。作为商业街的双杭地区,出现了早期三闻人—张秋舫、罗金城、李玉斋。他们是福州商界的领军人物。正因为历史的厚度,上下杭充满着浪漫的怀旧之情。

行走在上下杭街区,就如翻看历史书。“杭”其实是从“航”音衍化的,这里有一个地理变迁的历史过程。古时闽江水绕过大庙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头。两次来福州,给我感觉榕城与其他城市不一样,城区拥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庙宇和祠堂。上下杭作为老城区更是这样,尽管是从小桥头到大庙路之间的两条平行的横街,但众多的大小庙宇点缀其中。尤以天后宫最为耀眼。加之酒家、汉服店以及那些历经百年沧桑的大宅院,使得这里古色古香,充满古韵味。位于下杭路198号的曾氏祠堂,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后人、福州第一大纸行“曾长兴”土纸行创业者曾文乾购置、建造,是福州较有代表性的家祠建筑之一。这里许多古建筑的檐角雕花精美,瓦片排列齐整。还有一些欧式风格的小洋房。西式的咖啡馆、书店。中西建筑风格的融合给整片街景增添了许多风味。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中西文化相互碰撞。重新示人的街巷与古厝,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和典型闽商文化依然浓郁。处处彰显着闽越古都的历史文化。

我在鳞次栉比的青砖古瓦之建筑物里缓缓而行,细看岁月在这些建筑留下的痕迹,细听这些历史缓缓的诉说。扫视这些古色古香的老宅建筑与文化展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含蓄的时代,举止也不由自主地轻柔起来,生怕碰破了这美丽的幻境。特别是走进那些细长的巷道,如同步行在历史的缝隙中。这里的每一扇斑驳的门板都掩映着过去生活的质朴,每一面错落有致的石砖墙都记录着风霜雨雪的过往,每一株从墙缝里生长起来的植物都记载着时间的流淌。最引我注目的是商务总会旧址,院落里,一座八角楼最有特色。小楼为双层八角、攒尖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檐角高翘,造型优雅别致,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据资料介绍,八角楼二层是当时商会成员子弟读书的专用书斋。

飞檐翘角的古厝与旖旎水色交相辉映。三通桥的一侧,是“敕建水部尚书庙”,供奉着南宋末年抗元忠烈陈文龙。南宋名将陈文龙,尊称为尚书公、威灵公,是出身福州府的传奇人物,是南宋状元,也是福州人的骄傲。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八年的神袛,岁月已将它画上一道道神秘的色彩。明永乐年间,陈文龙被追封为“水部尚书”,成为福州民间保佑航运、渔民的神明。忠烈的气节,正如这座巍峨的建筑一般,流芳后世,为人敬仰。当年郑和下西洋,屡次亲临于此奉请尚书公金身护航,因此这里也流传着“官拜尚书,民拜妈祖”的传统。

庙宇当做会馆,是福州庙宇文化的一大特点。我行走在上下杭,发现小小的上下杭,竟建有许多的天后宫,起初我有点大惑不解。后来我观察过几间天后宫,发觉每间天后宫大门的一侧都挂有一块某商会的牌子。这才使我茅塞顿开——这不只是单纯供奉妈祖的庙宇,而且还是当时各地商会的会馆。想来是因当时商人行商多走水路,妈祖又是保佑海上平安的女神,故而这里的商会会馆里都会供奉着妈祖。张真君祖殿内,则供着昔日商帮心里的“商神”,终日香火袅袅,商人们将这里当成福地和聚宝盆。

茂盛的树木沿三捷河繁茂生长,倒映在河中,为上下杭这幅古色山水画更增添了别样的风趣。河岸的三角梅依旧笑迎八方来客,诠释着她的花语——热情。河畔树影交错,为人们遮蔽盛夏的烈日,提供一个乘凉的好去处。沿着三捷河畔走入上下杭的深处,看到墙上穿越百年的码头场景,似乎就能感受到当时的繁华景象。星安桥横卧在水面,像个超然物外的老者,喟叹着闹市的繁华。三通桥勾连着昔日与今朝,连接着灰瓦与白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站在桥上仿佛有一种误入江南流水人家的感觉,两岸柳绿花繁,远处水流潺潺,小船悠悠,白墙红灯,相映成趣。桥下大红花船静静停靠岸边,随着河水的微波轻轻荡漾。与来往游人相映成趣。

小孙子与同行的亲友们的几个小孩,看到有人坐在大红花船于三捷河上游弋,他们心动了,嚷着吵着也要去坐大红花船。无奈,我们只能满足孩子们的要求,因一船最多可坐4个人,为此,派一大人带三个小孩坐船。这种船是仿古自驾船,半个小时138元。船主会有一个简单的教学,很好学,几分钟便学会。去时由亲友掌控,回程由小孙子把舵。三捷河水清河畅,碧波映城,孩子们坐在大红花船上,欢呼雀跃,频频地向岸上的我们“炫耀”,他们置身于大红花船中,尽览水光潋滟,河流与古桥、民居与庙宇、街巷与绿荫穿眼而过,用不一样的视角领略福州古厝水韵交融的人文风光,体验内河游的感受,而我们则在河岸不断地给他们拍照。

“澡堂、书场、茶摊”曾并称为福州“休闲老三宝”,澡堂,我没有进去过,但书场与茶摊我就体验过。书场与茶摊构筑了福州评话的全景。评话是传统说书的一种,福州评话享有“人文活化石”的美誉。是一种很具地方特色的曲艺艺术。福州评话多是说古,一般取材于稗史和民间传说,讲究说、吟、做、花。 以说为主、兼有吟诵。一块惊堂木,一把折扇,一枚玉扳指,一张小木桌,半副铙钹,组成了福州评话老艺人表演的全部舞台。与全国其他地方的说书、评话不同,福州评话则是“独角戏”,翻山倒海,惊天动地,自始至终全由一人演出。

行走了一个多小时候后,大伙感觉有点累,当来到星河巷8号地段,我建议在此休息一会儿。下午三点,听说有一场传统的福州评话,还没有到点,就有不少的游客在此开始等候。我们也追风,赶一回属于“老福州”的时髦。花一百元包了一席茶位,服务员递上茶水和茶点,喝茶、听说书人讲故事,茶香四溢,舒适安宁,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只见一位年龄约五、六十岁的男子,身穿黄色大褂,走上台,戴上扳指,左手托钹,右手持箸(一支筷子),时而敲钹,时而击桌,时而叩醒木加重语气,时而摇折扇表现人物形象,引人入胜。他多数时间在“讲”,只有大的转折时加“唱”,唱时他左手持钹,右手用竹筷敲打,边敲边唱。这时,我们知道情节将有大的转折,紧张的叙事到此告一段落,听众在评话先生的吟唱中也得到片时的调整,期待着另一个紧张情节的开展。我们不是福建人,对福州评话只能听懂约两成,无法理解这话男子所说的故事内容,但从其表演时的语言、神态、情绪、动作、道具声音等,可以体会到故事的喜怒哀乐与高潮。一个铙钹一片云,三教九流一台戏,千年历史在评话先生亦说亦唱的演绎中跌宕起伏,惟妙惟肖,揪人心悬。上下杭里老艺人表演的福州评话,为上下杭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幽幽深巷青瓦,斑驳古城岁月。福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里坊制度活化石”的三坊七巷,到“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烟台山,到上下杭;从鼓岭古街,到嵩口古镇,孕育了海纳百川、底蕴深厚的闽都文化。也造就了黛瓦相连、百年沧桑的古建筑群。上下杭作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福州这本厚重的历史书中一个很重要的篇章。历史沧桑,几经轮转,而如今,上下杭他以沉重的姿态还在等待着被注以新的生命。重塑的水乡,城里的港湾,江南烟雨,深巷青瓦,闹中取静的休闲之处,吾辈在此拈花而行,缓缓踱步,感叹上下杭如同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卷,令我陶醉、令我回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