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红楼梦》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整本书以封建大户如何从富贵走向没落作为描写基点。当然这其中也有例外,对于一些寒门小户,作者的描写也极为精致筋道,十分耐人回味。这其中,又以对住在大观园围墙外边刘姥姥一家的描写最为精彩和重要,也是唯一被着力刻划的下层人民形象。作者用典型的艺术情节,让刘姥姥在贾府兴衰的三个不同时期三进荣国府,让读者跟随这位来自农村的老妇人走进荣国府,观察这个“赫赫有名,已达百载”贵族世家里的五光十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充当了四大家族寄生性、腐朽性、没落性的见证人。很显然,这不仅是为了结构上的需,而是为了从一个侧面更好地揭示全书的主题。
刘姥姥,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人物,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的饱经风霜的老婆婆,是一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只靠两亩薄田过日子,膝下又无儿子媳妇,帮着女儿女婿过活,老老实实地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饭,然而并没有做到。“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连吃的没有”。怎么办?对此,夫妻之间只能吵一架。刘姥姥的女婿王二狗祖上“曾做过一个小小的京官”,属于小官僚之列,好歹也多少还有一点家底,但也觉得生存艰难,一般的农民生活就更加困难了。曹雪芹把一个普通的农民三次引进豪华的荣国府,就在鲜明的对比中展开了一系列有着耐人寻味的思想意义的描述。作者刻意地用浓墨重彩般的写作手法将凤姐女儿巧姐的命运与刘姥姥密切相关,巧姐判词和《留余庆》曲中均提及刘姥姥。她们家祖上曾与四大家族之王家同姓连宗,因此书中写她进荣国府求见王夫人打秋风。刘姥姥善良淳朴,聪明能干,重情重义,而且有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这个老婆婆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刘姥姥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小心谨慎,打通关节,与贾府建立关系;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凭着她的智慧、幽默,本色演出,带来欢声笑语无限;三进荣国府,刘姥姥挺身而出,侠肝义胆,成为《红楼梦》里重要的收场人物。刘姥姥在回目上出现了四次: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39回刘姥姥是信口开河、41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113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从篇幅上看,第6回、40回、41回三大整回,以及39回后半回、42回前半回、113回前半回、119回后半回,都是浓墨重彩的刘姥姥正传。其他名称为刘老老,母蝗虫。刘姥姥的身份是“祖上曾做过一个小小京官,昔年曾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的知有此一门远族,余者皆不知也。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了。王成亦相继身故,有子小名狗儿,娶妻刘氏,生子小名板儿;又生一女,名唤青儿。”(第6回)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十分特别的人物,首先她并不是贾家正宗的亲戚,却因为自己女婿祖上和王夫人娘家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关系而发家致了富;再者,这个老太太并不是像贾母那样经过大世面、享过大富贵的女性家长,却依然拥有能跟贾母匹敌的生活智慧。同时,她又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收尾人物,她的三次出场见证了贾府由盛到衰的全过程,并在最后时刻拯救了巧姐,改变了王熙凤独生女儿的最终命运。
第一进荣国府,主要是通过刘姥姥初次踏入荣国府的所见所闻,把贾府那种“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荣华富贵形象化地给写出来了,使每个读者犹如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闻得到似的。大门口是“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豪奴,正房间里是“遍身绫罗,插金带银”的丫头,女主子王熙凤尚未登场,贵族地主与农民百姓迥然不同的两重天地、两种社会的尖锐对比,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红楼梦》里面有三条主线:一是宝黛钗爱情线,二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和整个社会的没落线,三是大观园盛衰线。除了这三条主线以外,还有很多副线,其中有一条副线的主要人物就是刘姥姥,由她的活动来引出贾府的一系列事件,特别是要引出王熙凤。这样写有三个原因。第一,刘姥姥家跟王夫人有点瓜葛,所以刘姥姥才进得府去,说得上话,才能把那些事给引出来。第二,刘姥姥是个局外人,所以她看什么都很新奇,那么通过刘姥姥的眼光就把荣国府的情况很自然地介绍出来了。第三,刘姥姥是个芥豆之微的小人物,正因为她小,所以她就可以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陪衬作用,她不仅可以陪衬王熙凤,而且她可以陪衬贾府最起码的仆人,因为她的地位比仆人还低。
刘姥姥是个老寡妇,帮衬着女儿女婿过日子,也靠女儿女婿养老送终。刘姥姥一家,一出场时是个极穷的人家,虽然女婿祖上也是做官的,算是富户,但几代下来,日渐败落了,一贫如洗,甚至到了吃不上饭的地步。而刘姥姥的女婿狗儿虽然家道中落,一贫如洗了,但还是妻妾俱全:“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这话说得很明白,狗儿生了一个儿子,叫板儿,而他的正房太太刘氏,也就是刘姥姥的女儿,又生了一女,叫做青儿。狗儿是个男人,光他自己肯定生不出儿子,可见板儿是侧室所生的儿子,按今天的话来说,板儿跟刘姥姥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板儿的母亲却一直没有出场,一开始这家人就是四口,以此推断,板儿的母亲,也就是狗儿的小老婆应该是过早地去世了。这一家四口的生活并不富裕,夫妻两人要亲自下地干活务农,两个孩子就没有人照管了,所以接了丈母娘刘姥姥来家里看孩子,四口之家成了五口之家。刘姥姥出场就表现出她见识不凡。她一个农村老婆婆,她就比她的女婿狗儿强得多。这狗儿是务农为业,只会唉声叹气,刘姥姥比他强多了。刘姥姥就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是务虚。底下还务实,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你们王家二十年前,从前跟贾府有什么瓜葛,王家的二小姐是王夫人了,当时我还见过,二十年前我还见过,那么可以从这个地方打开缺口,去争取点赞助。她是又务虚又务实,这比狗儿明显强多了。
刘姥姥是个很低调的人,她没有因自己和贾府的关系招摇撞骗炫耀乡里,也没有因王熙凤的背时而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刘姥姥一进入荣国府,就很快受到贾母、宝玉、鸳鸯、平儿等人的喜欢,表现出了她的机智过人之处,这和她经历了各种磨难仍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情趣有着极大的关系。她的幽默风趣,她的精明强干,无不充满寓言色彩。她办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无不是一篇精彩的寓言故事,带有哲理性。也正如王熙凤所料想的那样,在她死后,巧姐的“狠舅奸兄”为了图几个钱,要把巧姐卖给外藩王爷的时候,刘姥姥勇敢机智地救出了巧姐。刘姥姥在这里的具体行为,表现了这个人物高贵、机智的品质,她敢做敢为,有计有谋有办法,也毫不顾虑拯救这个无助孤女会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和危险。王熙凤当初用自己对刘姥姥的一点同情心态,换取了女儿免遭厄运,这件事本身就极具寓言色彩。
穷人家的苦恼事总是比富人家多的。这年的冬天,刘姥姥一家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没有钱置办过冬的衣物了,这也成了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的重要契机。
刘姥姥虽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农妇,但在二进荣国府时却说了句令人深思的话。在谈及年纪时,她对贾母说,“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是享福的,我们要也怎么着,那些庄稼活也没人做了。”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刘姥姥在哀叹自己命苦,可就这几句话却揭露了封建社会里农民养活地主,少数人坐享清福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此外,还有几件事让刘姥姥感慨万千。她在得悉贾府的一席螃蟹宴,要花二十多两银子时,她算了一笔帐感叹道,“这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看见大观园用来糊窗子的“软烟罗”,刘姥姥可惜得口里不住地念佛,“我们想做衣裳也不能”。王熙凤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的桌子上,又说这鸽子蛋“一两银子一个”,刘姥姥夹不住掉在地上,她感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刘姥姥是个勤快人,喜欢帮助别人。二进荣国府,刘姥姥这个“帮闲”做得不错,付出换来了回报。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一共在贾家住了三天,这三天里,自己本身收获不少,用她的话说:“虽然住了两三天,日子却不多,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过的,都经验了。”对一个贫家老妇而言,这三天的生活可谓神仙一样的日子,精神收获是远远大于物质收获的。对于一个贫民老妇,算是这一辈子的一个奇遇。但同时我们也知道,贾家上上下下都是富贵眼睛,他们虽然口口声声说的是怜老惜贫,但真要是像刘姥姥这样贫穷的亲戚,她们也必定不愿多来往,更别说会留她住三天了。刘姥姥以如此低贱的身份,却能够在荣国府中大受欢迎,可见有她的过人之处!
第三次进荣国府,荣国府呈衰落趋势。刘姥姥进荣国府,正面落笔的情景有:初识凤姐,游大观园,凤姐弥留,解救巧姐,巧姐团圆。但在暗场里,远不止这些。如巧姐说:“那年在园里见的时候,我还小。前年你来,我还合你要隔年的蝈蝈儿。”(113回)三进荣国府。因听说贾府抄家,着实忧心,“几乎唬杀了”。而更大的打击还在贾母之死:“昨日又听说老太太没有了。我在地里打豆子,听见了这话,唬的连豆子都拿不起来了,就在地里狠狠的哭了一大场。我合女婿说:‘我也顾不得你们了,不管真话谎话,我是要进城瞧瞧去的。’我女儿女婿也不是没良心的,听见了也哭了一回子。”(113回)贾母噩耗传来,刘姥姥悲痛欲绝,次日天没亮就赶着进城来了。探望过凤姐,不及饮茶,先急着叫人带了去“请太太的安,哭哭老太太去罢”。此时凤姐托付刘姥姥看顾巧姐。当时凤姐已是“神衰鬼弄人”,专候刘姥姥,“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刘姥姥不负凤姐,患难见真情。文中还写到刘姥姥一种奇特的本领。“凤姐愈加不好……刘老老也急忙走到炕前,嘴里念佛,捣了些鬼,果然凤姐好些”,然后连夜回村庄替凤姐许愿求菩萨。这份本领亦与42回为巧姐、贾母送祟照应。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最底层、最平凡人物的代表,同时,她也是作者笔下“侠文化”的代表人物。曹雪芹是一个向往侠义精神和生活的人,他笔下的史湘云、薛宝琴、柳湘莲、倪二等,都具侠义之风,区别只在于各人的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所造成的侠义行为有所不同。当然,刘姥姥也是作者笔下的一位“豪侠”,不同的是,这个年过七旬的乡村老妇人有着太深的泥土气息,很容易模糊了读者的视线,而误认为刘姥姥只是一个攀权附贵的滑稽老太。其实,作者开场先写刘姥姥的俗,是为了衬托后文刘姥姥的“义”。刘姥姥若果真只是爱钱,不会在贾府大厦倾覆之际救巧姐于水火之中。
可见,刘姥姥前文的俗是迫于生活所需,也体现了刘姥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惠性格。当昔日的恩人遭遇不幸,第一个挺身而出,伸出援手的不是那些曾受贾府厚恩的亲朋贵戚,而是这个曾受滴水恩情的村中老妪,可谓世态炎凉。从来只有锦上添花,几人曾见雪中送炭?在贾府只是九牛一毛,在刘姥姥一家则成了救命的衣食。当然,恩情二字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施”,而在于“报”,人在高处施恩容易,但身处劣境依然受恩能报之人却少之又少。受人滴水,报之涌泉。刘姥姥目不识丁,看不懂人生道德的大道理,但她做到了,饱读诗书的世人却做不到。而这也正是刘姥姥的“侠义”之所在,她是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而他人则是这些书面道理的卖弄者。
“多打了两石粮食”,就把头一茬摘下的瓜菜送来,以感谢贾家的关照。没想到,这一来,却意外受到贾老太太的爱宠和厚待,并且给大观园的小姐太太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后十回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她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时的荣国府已被查封,王熙凤已经落到“力诎生人怨”的地步,先前被她伤害的人们,都来乘机报复。她在众叛亲离、极端狼狈的垂死之际,却把自己的独生女巧姐托付给刘姥姥。在封建社会里,所谓托妻寄子是了不得的仁义或信任。精明过人的凤姐,凭借她锐利目光看出,在当时的荣宁二府中,只有刘姥姥这个人才是善良的,才不会对她落井下石。王熙凤把财产视为她的生命,她把幻想寄托在刘姥姥的身上,要刘姥姥为“四大家族”收拾残局,这是不可能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是客观的历史规律所决定的,刘姥姥这个善良厚道的农妇,是根本承担不了这个任务,换句话说即使刘姥姥能承担也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