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飞的头像

肖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7/12
分享

苏仙岭赏月

赏月,是一种情怀,一种历史悠久的人文情怀。苏仙岭,因西汉中医苏耽于此诞生、修道、传说升仙而得名,自古享有道教“天下第十八福地”和“湘南胜地”的美誉。“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是郴州旅游文化、山林文化之典型,其承载着仙灵文化、宗教文化、古典诗词文化、名人文化等。是一处集神话传说、秀丽风光和名胜古迹于一体的风景胜地。那年的秋天,我与几位同学来到了苏仙岭游览,并目睹了夜色中皓月当空下苏仙岭的芳容。

那天中午,我从老家探望父母亲,在郴州停留一会儿,准备乘火车返回广东中山。谁知道我回老家探亲的消息,被几个在郴州工作的同学获悉,他们硬是要我更改回中山的日期,在郴州住一晚,几个多年未见的老同学聚一聚。同学们的这种盛情,我也无法婉拒,他们帮我安排了一间酒店,在下榻酒店的餐厅吃完中午饭,便开车来到了苏仙岭,此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了。

“四面青山列翠屏,草色花香尽是春”。郴州“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冲”,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文人毓秀之所”,山奇水秀、人杰地灵。岭上有桃花居、白鹿洞、景星观、望母云松等景观。镌刻于山麓白鹿洞石壁的,由秦少游作词、苏东坡作跋、米芾书写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被转刻在苏仙岭的岩壁上,史称“三绝碑”。以其声名显赫、艺术造诣精深,列为中国十大“三绝碑”之首。顶峰苏仙观始建于唐代,古朴典雅,临崖而建。徐霞客专门寻游苏仙岭,将其列为“郴州九仙二佛之地”首席。“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幽居苏仙观,留下“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遗恨。岭中摩崖石刻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仙岭的确是休闲放松的好去处。这里山青水秀,树木葱郁,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我们走着走着便可闻到一股淡淡花香味,让人心情愉悦。几位同学都是这里的老熟客,对苏仙岭比较熟悉,每到一个景点,都会有人向我作介绍。一个同学告诉我,“苏仙传说”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西汉文帝年间郴州东门外住着一户姓潘的人家。有一天年方二八的潘家姑娘到郴江边洗衣服,从上游漂来的一根红丝线缠住了她的手指,潘姑娘想用牙齿咬脱红丝线,不料红丝线却溜进了她的肚子里。不久潘姑娘怀孕了,后来她躲到离家不远的牛脾山桃花洞里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苏耽。苏耽没有衣服,洞外水池边的白鹤用自己的双翼覆盖着他;没有奶吃,洞里的一只白鹿就用奶水哺育他。苏耽长大懂得孝敬母亲,尊敬呵护他的白鹤和白鹿,后来他得异人传授仙术,十三岁时修道成仙,跨鹤飞去。

秋天的太阳好像滑落的特别快,转眼功夫就不见了,沿着山路在暮色中快步前行,穿过密密的树丛看到一轮黄澄澄的圆月高悬天空,那种泛着金黄的颜色简直不像月亮倒像太阳了。几缕薄薄的浮云时而掠过月亮表面,让这轮金黄的月亮显得不那么澄澈。一边穿行在蜿蜒的山道上,一边透过树隙寻找着月亮看,想看看它的颜色是不是会慢慢淡下去,成为那种皎洁的月色。我们走走停停,傍晚时分,到达了苏仙观,登上了道观顶部的阁楼,阁楼上面可能算是郴州城的最高处了,俯瞰下去大半个城市尽收眼底。

不久。天就全黑了下来,站在高高的阁楼上四处光顾,不见了月亮,看看四周都是起伏的山峦及参差的树木的暗影,想必是月亮还没有升得那么高,所以它该是被遮在了山的后面吧。月亮好像很害羞似的,故意躲藏在茂密的山林里,迟迟不肯出来。都快七点了,还没有见到她的一丝踪影,急得一位同学不停地徘徊踱步,隔一会就向天空望上几眼。看来,月亮也被我这位焦急赏月的同学所感动,不大一会儿便露出了大大的脸盘。几位同学看到这么大的一个月亮,似乎都显得有点兴奋。

自古以来,国人就有祭月赏月情结,历史久远。文人墨客挥笔写下了许多熏香的文字,亮丽的风景,真挚的情感。无论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还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放,皆是以月托情,睹物思人。据悉,拜月赏月始于魏晋,盛行于唐宋。到了宋代,中秋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笙乐歌舞,热闹非凡,通宵达旦,远闻千里。《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由此可见,人之追求,人之痴情,人之兴致,何等浓厚!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清朝邓宗源的“轻帆小泊寒崖畔,美酒同谁醉明月。”等等。总之,历代文人墨客赏月的诗句是数不胜数。

杜甫、王昌龄、刘禹锡、柳宗元、秦观、蒲松龄等历代名家,围绕“苏仙传说”留下了大量诗词。可惜的是,很少有人留下在苏仙岭赏月的诗句。只有秦观的名作《踏莎行》有关于月亮的描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就是这样,人们对秦观的名作《踏莎行》中的月亮描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归路”一句关注得也是很少。虽然有之,也多在注释本中与赏析文章中认为是写景,将之诠释为“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秦观《踏莎行》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归处”一句是词人领会禅趣构设出的意境,具有深刻内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景。要想确知其中的内蕴,我们必须明白秦观词的常见特征。雾笼罩在楼台上,月亮在迷津的上空缓缓移动,因为有雾,所以极尽目力也找不到“桃源”所在之处。之所以要“望”,是因为天上有月亮,视线尚有突破的可能;之所以没有看到,是因为有雾的遮挡。谁在望呢?当然是秦观自己。我想,这也许是秦观有某种因素带来的繁乱心绪,逐渐消融在这静谧的夜色里,沉醉于大自然的情感中。

苏仙岭的月亮是大脸盘,她的光是那么的明媚,柔和,又是那么的皎洁,雪白。在她的照耀下,整个天空是一片洁白,星光烁烁。尽管周边的树丛有点朦胧的,皎洁的月光悄悄地落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在山顶吃了一点东西,要了几瓶红酒,我与同学们在这种朦胧的意境中,一起痛饮了一杯用月光勾兑的美酒,也许喝下这一杯月光美酒,我们的心境更加清纯透明了,月光给我带来了一个美好的夜晚,我们便借明月抛砖引玉,每一个同学在此时此刻都要以明月为题吟诵出一句古人的名句。

赏月入境时,心里总是与月亮忧沉沉的。无论如何的清爽妙哉,也没有那种兴奋的感觉与空明。季节感染了浩月,浩月熏染了人的情感。有惆怅的事吗?有,何事常向别时圆,人生活在繁杂的大千世界之中,事事古难全。只有仰望天空,赏月的同时,来想象地面的月色清寒。单一举头邀明月是不尽赏月之意的,最完美的赏月,要有一个理想的自然环境。不知不觉,明月已高挂中天了,就在我们的头顶之上。此时山风渐紧,秋夜已凉,同学们都喝得小有几分的醉意,因来时匆匆忙忙,只穿了短袖衬衫我们,已感觉夜凉透骨了,九点钟左右便要下山了。我们怀着流连忘返的心情,走下了这撒满月光的苏仙岭,依依不舍地向山下走去,一位同学叫来他的专职司机,开车前往我下榻的酒店。

有人说,恋人和诗人对月亮有着更深刻的体会。我认为似乎有这种可能。因为月亮在恋人与诗人心目中,大多数是美好的。此时的我,虽然不是什么恋人和诗人,但对月亮也有一种好的印象。因为苏仙岭的月亮,她告诉了我“苏仙传说”,告诉了我“三绝碑”的来历,也告诉了我秦观那篇名作《踏莎行》有关于月亮的描述。使我仿佛听到那来自遥远的对话,感受到那古老而神秘的力量,甚至还可以看到很久以前恋人与诗人们心中的世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