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老家有一个安陵书院,对于吾辈喜欢书院文化的人来说,去探访或者是游览一次,也是蓄谋已久的一个心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成行。丁酉年的初冬,我的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一大早,我就从父母家乘公交车来到县城,在银都车站下车以后,在坐2路公交车来到金都车站。由于金都车站安通安陵书院的公交车很少,我为了赶时间,只好花几元钱,叫上一辆出租摩托车前往安陵书院。
实际上,安陵书院离县城很近,坐摩托车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便到达了。安陵书院的门口有座桥,桥下面是清澈见底的湖,当船游过来时,那一条条的波纹如银条。下车后,我就直接朝安陵书院走去。当我走了十几米,便被桥旁边的保安亭里保安叫住,说是要买门票,门票肯定是要买的,我以为是在安陵书院旁边买,谁知道会是在远离安陵书院一百多米外的保安亭里买。于是我只能是掉转头来买门票,门票不贵,一张四十元。买完门票我就来到安陵书院门前的桥上拍照,从桥下往右边看,青山连绵不断,绿草如茵,往左边看,是一条宽阔悠然的便江。
安陵书院的外围的确很美,古色古香,山青水秀,我在桥上拍了一会儿照,也很想将自己的身影留在这美景之中,于是就左顾右盼,想找一个人帮忙拍照,很无奈,眼眸搜寻了很久,可能是工作日之缘故吧,也没有看到一个人,只好回到保安亭找保安帮忙,这个保安还好,随即答应帮我拍照,拍了几张之后,他让我看看,行不行,我看了之后技术一般,拍出来的效果不理想,对此,我也只能作罢,不管怎么样,安陵书院的门口也还是留下了我的身影。
安陵书院,永兴的文化地标,位于便江风景区内一个半岛上,据地七十余亩,建筑面积六千平方米,书院始建于宋代,因永兴古县安陵而得名。清雍正九年(1731),知县刘凌生扩建。书院鼎盛时期,成为湘南第一书院,曾有“北有岳麓、南有安陵之称”、独领风骚三百余年,名播远近,曾经一代名流讲学于书院,如宋代的朱熹、范成大、韩愈、潘畴、宋若水、黄干,明代的王守仁、湛若水、蔡汝楠、邹守益等,清代左宗棠等曾先后讲学于安陵书院书院;这些讲会、讲学活动对湖湘文化的普及、传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安陵书院成为永兴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重要象征。光绪二十八年(1902),书院改为中学堂清末毁于战乱,安陵书院院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甚至已经到了破败倾屺的境地。2006年,永兴籍海外乡亲、新加坡华人曹明慧先生投资2.5亿元,用了两年时间,重建安陵书院,再现了安陵书院的原貌。
走入安陵书院,曲径通幽、小桥流水,一栋栋会馆静默矗立,布置精巧。步步是景,俯仰之间,都能让人眼前一亮,怦然心动,鸟声溪水声,风摇动古树的沙沙声,交错而响,自有乐章。书院以苏州园林式的古典建筑风格为基调,有假山飞瀑、文泉阁、烟波至爽厅、鸳鸯厅、虚白馆、云帆月舫、凌虚阁、枕江楼、梯云山房、知乐楼、留听轩、道古阁、寸心千里馆、明远楼、梵音入梦堂、西岭长霞居、春醉山房、采菊东篱堂、观沙洲白鹭楼、栖居别院、山月楼、半山精舍等,树茂竹秀,廊桥迂回,碧池喷泉,绿坪如茵,名树古木遍布园内,亭、台、楼、榭、假山与之相映成辉。我沿着大门口的石头小路走,发现院内有许多奇形怪状的拱门,一个个拱门接着几条通道,走来走去,就像走迷宫。我还看到很多建筑物的门前都有楹联,其中的一幅楹联:“性致开怀煮酒亨茶听花沐雨就一湖山水你我清淡;瑕时放眼风清水秀鸟静云飞宜半日闲情形声放浪。”读后觉得十分有意思,好一个“放浪形骸,把酒言欢,闲谈清唱,看鸟静云飞”,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楹联的作者是何等的逍遥畅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院内既有可居住的独体院落,院落里的建筑,古朴典雅,风雅精致,汲古图新,既有苏州园林的小巧秀雅,又有皇家园林的轩昂气派。房间内全部是明式高档实木家俱,也有供一百多人使用的讲学堂烟波至爽厅,讲学堂是书院内非常有特色的一处“三进”建筑群,沿半岛的自然地形而建,栖于水面一角,既平静又高雅,讲学堂布以明式家俱,内有视频网络会议系统、网络接口、电脑投影及其它现代化设施“既可三五知己闲谈,也可小组人员阔论”,更可最多容纳一百多人聆听大师授课。古朴与现代相结合,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人文理念。十分遗憾的是,作为书院里的精华——文泉阁,没有开放,让我很失望。据资料介绍,文泉阁一层为小型讲学、会议之用,二层为藏书20万册的藏书楼,所藏之书藉为文学、经济、古籍、商务等,藏书楼采用先进的管理系统保证书籍的保存和流通。此外,我还觉得安陵书院在宣传包装、学术交流、内部管理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
我站在安陵书院的最高点,俯看书院,整个书院是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便江两岸景色尽收眼底,徐徐微风扑面而来,謦人心扉,心旷神怡。院在水中,水在山中,山水相融,水、院天成,山、水、院之间,互为添彩,相得益彰,风情万种,美不胜收。在景色方面的确算得上是全国较美的书院之一。
初行教化之功,今倡知行道,以聚华人之智。这是安陵书院的办院的宗旨。便江以风景驰名,湖岛形胜,安陵书院卧波其中。若夫置身其中,恍如穿越时空,置身明清之苏州园林,山水人文,一脉相和。书院倡扬中华文化之现代价值,以包容、精进之态,收藏种种珍贵典籍、智慧图书,并力行经济、文化、艺术之交流研讨,无论政者商贾、经济大家、文化贤达,但有所为者,均或邀呈创见,以济时用。
重建后的安陵书院,经过十多年光阴的沉淀,这里已是现代文人墨客抚琴唱和、坐而论道,昆曲爱好者琴瑟和鸣之地,灿若星河的千年湖湘文化得以续接传承。此次的安陵书院之行,开了眼界,也留下了遗憾。吾辈期待下次的安陵书院之行,能够真正看到一个名副其实的,具有家乡特色的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