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肖飞的头像

肖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14
分享

“读”沅陵

初秋时节,应湖南红网、沅陵县委宣传部、县网信办等单位之邀,我参加了“继网开来,链动怀化”寻美活动之沅陵行,这是我首次踏上沅陵这块神奇的土地。之前,我可是从未来过沅陵,只是间接地从沈从文的笔下,浮光掠影式地看到过沅陵。印象不太深刻。除此之外,也就是小时候,我曾经读过张行先生所写的那部反映湘西剿匪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武陵山下》,里面也有一些零散的与沅陵有关的故事。由此可见,我对沅陵的了解是比较肤浅的。

从中山到沅陵,八百多公里,将近十个小时的旅行,让人感觉沅陵之遥远。沅陵属大湘西地区,历史上,大湘西地区给人的印象是一方面雪峰巍巍,武陵苍苍,千里沅江,蜿蜒其间。另一方面则是交通闭塞,偏僻落后,匪患无穷。不过,随着时境的变迁,如今的大湘西地区包括沅陵在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匪患已经绝迹,交通四通八达,偏僻落后逐渐被繁荣昌盛所取代。

在沅陵,我随活动团成员一行,近两天时间,走马观花式的行程,看了一些地方,实地考察了民俗,听导游讲那过去的事情。此外,我还“恶补”了沅陵的史料,感觉到沅陵是一本厚重的“书”。这本书不仅封面很美,而且内容详实,一系列精彩的主题,潜移默化人们的内心,让读者从中获得了更多的精神养料。的确令人值得一读的书。于我而言,我读沅陵这本“书”,喜欢读她的秋,读她的山,读她的水,读她的历史,读她的民俗,还有她的红色记忆。

“万物之美秋为最”。沅陵的秋天,尽管四季分明,但金秋和红叶的景象实在是不多见,初秋时分依然是姹紫嫣红、郁郁葱葱。因山水相间,有“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之动感,山水中,藏着一个诗意的秋天。这种景色的秋天,的确很美。她之美,美在山上五彩斑斓,美在水中天光云影,美在风中神清气爽,美在江河碧波荡漾,美在其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为此,我将沅陵的秋景放入沅陵这本“书”的封面。

沅陵是典型的山区县,巍峨连绵、苍翠峭崿,豪迈雄强之山峦,群山中既有几条大河也有无数条小溪,山清水秀,处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生机。沅陵文化底蕴厚重,历史悠久。二酉是其标志,读懂二酉,方晓沅陵。二酉藏书,世人崇拜;二酉是书,久久耐读。二酉山坐落在沅陵县城西北15公里乌宿村,因酉水和酉溪在此汇合而得名,亦因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典出于此被收入《辞源》而闻名。现又称“中华书山”。沅陵二酉山则以其沉甸甸的文化内涵令千万人神往。作为一个喜欢藏书之人,这“中华书山”于我是太有诱惑力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几乎成了“口头禅”。我决定登上这座不太高的二酉山。

爬上二酉山不容易,山势陡峭,几乎是呈垂直状态下的三百多级台阶梯才到半山腰的书山门,待我爬上书山门时,已是满头大汗。有意思的是沅陵人称这三百多级台阶梯为藏书大道,寓意攀登者登上藏书大道则日后会顺顺利利、步步高升。我在此休息片刻后,继续沿着台阶向上攀爬至山顶,接着又往下行,去寻找处在半山腰绝壁上的二酉洞。不要小看这个二酉洞,他可是二酉山的精华所在,又名妙华洞,意即收藏精妙绝伦中华文化的地方,为古藏书处。

我钻进二酉洞仔细察看,此洞很小,高2米,宽3米,洞深5米。里面有一尊伏胜的塑像,洞口的石凳上摆放着一些竹简。不要小看这个洞,它虽小,却故事多。《方舆记》云:“山下有石穴,中有书千卷,秦人避地隐学于此。梁湘东王谓‘访酉阳之逸典’是也。耆旧相传尧时善卷、唐张果老皆尝隐居于此。”历史上秦朝“焚书坑儒”事件,成就了二酉洞为秦朝最大“藏书馆”。《郡国志》记载,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采纳丞相李斯建议,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凡博士官以外所藏《诗》《书》《百家语》,均在焚烧之列。这时,朝廷博士官伏胜为拯救中华文化,冒着诛灭九族的危险,领着家将伏安,偷偷将千卷书简运出咸阳,择地而藏,车载船运,历尽千辛万苦,船至二酉山下,选中了二酉山半二酉洞作藏书之处。直到秦朝灭亡,才将全部藏书启出献汉。二酉藏书的记载与传说,成就了一座名山。二酉藏书,意义非同寻常,正是二酉藏书才使得秦前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不过有点儿遗憾的是,这个藏书洞,只是起了一个临时应急的作用,没有被后人加以利用。除了二酉藏书使二酉山成为天下圣迹而被人朝圣,成为知识、智慧的代表外,善卷堂和仰止亭的建设把“德”文化推向了极致。

凤凰山位于沅陵县城东南沅水之畔,海拔200米,西北临沅水,为陡峭山壁,东南群山连绵。我问导游,“凤凰山是不是借隔壁凤凰古城之名气,引入的一个名字?”导游摇了摇头说:不是的,是因山体貌似凤凰展翅,故得名“凤凰山”。山顶建有凤凰古寺,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所建。寺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南山香炉山建有“风鸣塔”,塔高7层,气势雄伟;沿峭壁砌有石阶路,宛如彩带飘落江边。一山的故事,一路的风景。因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1938年至1939年,张学良将军被幽禁于此达二十个月之久。留下"万里碧空孤影远,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渐渐鬓发老,唯有春风今又还"的诗句,吸引了许多海内外游客,寻少帅足迹,游凤凰名山。这使我想起了我老家郴州的苏仙岭,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曾幽禁于此地的苏仙观,并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名句。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了少帅满腔爱国情怀却难展宏图的抑郁之情。曾经住过的这间厢房窗前的桂花树上,留下了因将军忧愤难泄而拔枪怒射所形成的累累弹痕。

涓涓细流出深山。武陵、雪峰山脉中孕育了无数条大小不一的河流与小溪。沅陵多水就得益于武陵、雪峰山脉。既有两百公里沅江迂回蜿蜒穿越全境,又有数百条溪河纵横密布其间,汇成“三千里水路”。千里沅江通黔贵,酉水画廊连巴蜀。沅江作为湖南省第二大河流,是沅陵也是大湘西的“母亲河”,向以桀傲不驯、狂放不羁著称,雪峰山与武陵山,都阻挡不了它奔向大海的步伐。而五强溪水库抬高了沅江水位,沅陵段历来被以辰河相称,水面宽许多,深邃了许多,沅江从容的依城而过。酉水源于湖北,流经重庆,在沅陵汇入沅江,“五溪归沅”到此完成。众多的江河溪水蜿蜒于崇山峻岭峡谷之间,碧水蓝天交汇,无限的水乡风情,无尽的生活浪漫。活动举办方安排我们坐游船览酉水两岸之风光,大伙儿坐在船上,两眼不停地向酉水两岸扫视,青翠欲滴,时隐时现的山寨背靠群山,炊烟袅袅,山寨里的村民隐居在江河边的山岭中,远离尘嚣,静享宝地风水,养生静心。仿佛是一幅长长的古寨山居画卷。秋天虽然错过“酉水拖蓝”的水上奇观,但酉水画廊的两岸秋色,依然让人心里波光艳影,眼前落英缤纷。

游船上活动很多,几乎是一刻也没有停过。一会儿是几个土家族妇女唱民歌,一会儿是土家族男子表演铜锣锣鼓说唱。“古五溪,酉水扬,一排号子喊千年”。船长提议,来一个游客与船员互动的节目,一起表演酉水号子,这是流行于湘西酉水流域的一种水上劳动歌。分为“橹号子”和“桨号子”等数种。我与其他三个同伴报名参与,加上船长和另外一位船员共六人,分成两组,船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根粗大的橹,船长和另外一位船员分别在船两边摇头橹,我们几个则当副手,跟着船长和另外一位船员一起摇。船长是“橹号子”的领唱者,歌词带有号令性质,他说什么我们说什么,他唱什么我们唱什么。我们边摇边跟着着船长吆喝着橹号子,摇了十多分钟,大伙都是满头大汗,我们四人都有点体力不支,于是,船长叫停,我们解下救生衣回到了座位上休息。船长教我们唱的“橹号子”篇幅很短,词句紧凑有力,为他即兴编唱,词句之间加有许多“嘿嗬哟嗬”之类的衬词,像是在战激流险滩时吼喊出来的,节奏明快,掷地有声。“我们通过跟着船长唱喝酉水号子,穿越历史长河,仿佛重现了纤夫们一步一躬、船把式一浆一撸为谋生艰苦的劳动情景。感受到了那年月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

大江惹人眼,小溪故事多。明溪口镇明溪口村,清澈的明溪穿村而过。借助良好的山水自然资源,当地政府利用移民后帮扶资金投资一百多万元,在溪流中建起鱼鳞坝,鱼鳞坝因坝体整体成鱼鳞状而得名,为五等五级砼重力坝,并使之成为水上乐园。为此,城里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享受夏日清凉。这可是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既拉动了沅陵的消费,帮助部分村民就近创业就业,提高收入,又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受红网文化论坛负责人姜先生的鼓动,我在明溪口岸边接受了一媒体的采访,不知不觉地成了新阶层网络人士“醉美沅陵行”推介第二届怀化旅发大会的形象代言人。于我而言,这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也算是为沅陵人民做了一件小小的公益事吧!

沅陵有许多民俗,民风民俗,千姿百态。如:苗家的蜡染、土家的花帕、吊脚楼、拦门酒;跳摆手、冬冬亏、茅斯古等,洋溢着不同民族的习俗风情。还有赛龙舟,沅陵山歌,辰州傩等。其中婚嫁习俗让我们开了眼界。我们的游船在酉水河缓慢地行走,行驶过程中,船长突然跟我们说,要我们在酉水风情画廊体验土家婚礼,并在我们中间挑一男一女扮演新郎新娘,表演一场当地的传统婚嫁习俗。大伙儿纷纷说好。可真的要谁来扮演新郎新娘时,大家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似乎谁都不想当这新郎新娘。最后大伙推荐岳阳的网友任先生与女导游分别扮演新郎新娘,新郎幸福的牵手盖着红盖头的新娘从花船上款款走来,能说会道的媒婆紧跟新人步履,一段路程后,新郎背着新娘上花娇,将新娘子鼓乐喧天地迎了回来,轿到门前停下,新郎倌直接进了家门,男方家人送烟茶到停轿处,让女方的送客们休息。接亲的婆娘们搀着新娘进入中堂与新郎拜堂。网友任先生在酉水河畔体验沅陵婚俗,过了一把瘾、当了“新郎”、娶了“新娘”,大伙调侃说,“我们这船人,最幸福的是任先生。”表演完毕,这“新郎”满脸笑容,大有乐而忘返之意。“新娘”配合得很好,很敬业,婚俗表演赛十分成功。能与专业演员相媲美。

沅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湘西门户”。中原与大西南的交通枢纽,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是历史给沅陵的定位。贯穿境内的沅江,有翻腾着龙鳞金光文化之河的美誉。河岸有夸父的遗迹,盘古的居室,黔中郡的城池、秦人的藏书古洞、唐代的佛学讲堂以及王阳明的心学书院等。山水风光人文风情,让无数文人墨客魂牵梦萦,所倾倒。荡一叶孤舟的文人墨客们,把“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情乡恋留在沅陵。他们为沅陵而歌,为沅陵而吟,把发自内心的由衷赞美,留在沅陵的土地上。屈原因放逐沅水,吸吮沅陵山歌、地方阳戏傩戏,找到了创作《九歌》《天问》的灵感。刘禹锡在五溪一带打卡,采风民间歌谣,改造出《竹枝词》这种诗歌体裁。“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这是林则徐在清嘉庆年间途经沅陵时留下的赞叹。

同为大湘西凤凰人沈从文十五岁就来到了沅陵,在此生活工作了几年,于是,对沅陵有了感情,发出了“看一年也不会讨厌。”的感叹。他多次走笔湘西,写他的故乡凤凰,更写他钟爱的沅陵,几乎穷尽夸美赞绿的语汇。因为在他看来,沅陵是自己的“第二故乡”,这里“简直是仙境,是梦境”,是一个“美得令人心痛”、“美丽到使我发呆”的地方。我是沈从文先生的“粉丝”,曾在凤凰古城他的故居小坐了半天,这次来沅陵,自然要在他的“第二故乡”寻找他的足迹。建于民国时期的“芸庐”,是沈从文出资,请他哥哥沈云麓先生监修的沈家在沅陵的一栋民宅。因为“芸庐”,沈从文一直称沅陵为他的第二故乡。早年在沅水流域辗转飘泊的沈从文以芸庐为家。那段经历沈从文刻骨铭心,“苦苦思念着故乡的那条沅水和沅水边的人们。”我找到了“芸庐”,在此打卡拍照,有人告诉我说这不是“芸庐”的原址,这里是新建的“芸庐”,“芸庐”的原址在其他地方。哦!这有点遗憾。不管怎样,我认为当地新建的“芸庐”也始终会有沈从文的“气息”。

沅陵还是一块红色土地。二十世纪初,红色文化照亮了沅陵的山山水水。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转战湘鄂桂黔,沅陵留下了他们的光辉足迹。我在这里寻找到了一些红色记忆。千丘田中间巍然矗立着古老的湘西土家民居建筑群,这就是位于沅陵县沅陵镇白岩界村的王家大院,也即当年红二、六军团进袭沅陵县城指挥部。王家大院系建于清咸丰六年的湘西特色古建筑群,占地面积4157平方米,建筑面积1334平方米。1934年12月7日至10日,红二、六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突围,攻打沅陵县城,迫使国民党军将追剿中央红军的大量兵力调往沅陵,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为中央红军突围,顺利实施通道转兵提供有利条件。

我走进当年红二、六军团首长贺龙、关向应、萧克等居住室和进袭沅陵县城指挥部作战指挥室、电台发报室,以及“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沅陵苏区史实陈列馆”。我仔细地察看了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仿佛看到了贺龙、关向应、萧克根据中革军委的电令,率领红二、六军团发动“湘西攻势”,连续攻城三天三夜,迫使蒋介石、何键调动大量军队开往沅陵围堵红二、六军团忙碌的身影。还听到了红军将士英勇杀敌的撕杀声和发起冲锋的小号声。深感红军胜利不易,老一辈革命家打下的江山不易。

在沅陵逗留仅一天半时间,由于时间有限,“读”沅陵这本厚重的书,只是粗读,还有很多内容没有读到,期待下次去沅陵,多呆几天,花多点时间,精“读”沅陵,详“读”沅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