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的民间有一个习俗,就是产妇必吃猪脚姜。猪脚姜是珠三角地区孕妇产后补身食品之一,产妇必吃猪脚姜是自古以来珠三角便有的风俗习惯。这种习俗至今在一些村落依然保存完好,因猪脚姜的美味和保健功能,有人甚至把煲好的猪脚姜拿到单位供同事分享,我就经常分享到单位同事和左邻右舍送来的猪脚姜,太太也喜欢吃,她甚至还学会了做猪脚姜,想吃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做,乙末羊年吾辈添了孙子,家人也随乡入俗,做了很多猪脚姜,分送给家人单位的同事及左邻右舍。我是湘人,喜食辣味食物,原来只知道湘人酷吃生姜和辣椒,移居珠三角三十年多年,才知道粤人也喜欢部分辣味食物如生姜。中国之大,还有许多地方的人喜吃生姜、辣椒之类的食物。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要产于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地。我家院子里也种有生姜,虽然种植只有十几株,不能满足家人常吃,但也可以应急。如熬鱼汤或骨头汤时,一时忘记买生姜,就会去院子里的小菜地里,就地取材,以解燃眉之急。中医认为生姜性味辛、温,有发表散寒、止呕化痰的功效。生姜既能生吃,又能用醋、酱、糟、盐、蜜加工食用,是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又是物美价廉、唾手可得的保健品,有“厨房里的药品”之称。民间有谚语说,“饭不香,吃生姜”、“早上三片姜,胜过饮参汤”、“三片生姜一根葱,不怕感冒和伤风”、“冬吃萝卜夏吃姜,一生不用开药方”等等。这些谚语虽然有点夸张,但却有很深层的道理。
就“猪脚姜”来说,我国中医认为,姜能驱寒祛湿、行气活血。民间认为孕妇生产时吸入不少“风”,需借老姜驱祛。而做猪脚姜的主料用乌醋、生姜,加入猪脚、鸡蛋,煲至姜焾,再放盐和冰糖,这样做出的猪脚姜正好迎合了民间的需求。姜醋被认为能补气血,驱风寒,去恶露,还能修复子宫,养身催奶,有效保障母婴健康,所以深受喜欢。
生姜作为一种食物似乎与文人墨客很难联系到一起。但其实我国古代的许多名人,如孔子,素有食姜的习惯,常用它防病治病,受益匪浅。早在三千年前,古人就发现了生姜对于养生的妙用,至圣先师孔子就是个忠实的“生姜族”。他老人家活了73岁高龄,得益于生姜养生。除了孔子,北宋著名的美食文学家苏东坡也是生姜的铁杆粉丝。苏轼既是大文豪,又对医学颇为精通,因为古代文人大都兼习医理。苏东坡指出:长吃生姜还有延年益寿的作用。据《东坡杂记》所载:“予昔监郡钱塘,游净慈寺,众中有僧号聪药王,年八十余,面色红润,目光迥然。”问其健康长寿的奥秘,答道:“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一次,苏轼与他的文学好友姜志之饮茶闲谈。谈性正浓的姜志之提议道:“苏子,我们还是指座中一物为药名吧。”苏轼答道:“行!行!”姜志之说:“君为药名。”苏轼不解其意。姜志之笑曰:“苏子嘛!”原来,苏子就是药用植物紫苏。没想到,聪明过人的苏轼脱口而出:“君也是药名,不是厚朴,就是半夏。”这下可把姜志之搞糊涂了,他左思右想,自己与厚朴、半夏根本沾不上边,于是便向苏轼求问,苏轼解开谜团。答曰:“若不是半夏、厚朴,何以姜志(制)之!”志之拍案叫绝:“妙哉!妙哉!”。此外,苏轼曾把所收集的方剂著成方书《苏学士方》,并由后人与沈括《良方》合并而成现今流传的《苏沈良方》。苏轼又曾有《圣散子方》,用其方剂以治疗伤寒时行,救活颇多。从这些方面看,苏对中医药是很精通的。
半夏与厚朴宜用姜汁炮制,这是古代医家的传统经验。如: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中说:“生姜,制厚朴、半夏毒。”元代李杲亦云:“生姜之用有四,制半夏、厚朴之毒,一也……”苏东坡在诗词中,也曾多次提及生姜,如“先社姜芽肥胜肉”,“故人兼致白芽姜”等。在日常生活中,对生姜的功用,也曾给予关注。宋朝理学家朱熹的“姜云能损心,此谤谁与雪。请论去秽功,神明看朝彻。”一诗阐明了炎凉小子生姜姜制是中药炮制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并克服某些毒副反应。此外,生姜还可用于半夏、天南星、乌头等的中毒症状。据宋代洪迈《夷坚志》记载:杨某咽喉红肿溃烂,脓血如注。有医家问其饮食习惯,知他爱吃鹧鸪,便叫他嚼食生姜。待一斤生姜吃完,脓血渐止,疾病痊愈。医家说,因鹧鸪好吃半夏,半夏之毒积蓄于鹧鸪肉中,人食肉后,其毒转入咽喉,而患此病,生姜能解半夏之毒,所以药到病除。
我喜食生姜,种植生姜,并非受苏东坡文豪之书的影响,而是从母亲用生姜医病事例的感悟中形成的。年幼时,我经常生病,乡村缺医少药,母亲不知道从何处学来的一些土方,用生姜和其他常见的食物,临时救治家人易患的一些普通疾病,如伤风感冒、腰膝酸软等等。记得有一次,我刚上小学时,某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遇天下大雨,把我一身全部淋湿,回到家中仿佛是一只落汤鸡,虽然母亲及时帮我换了衣服,但是到了晚上,我却感冒发高烧了,那时虽有“赤脚医生”,夜深人静也不好去看“赤脚医生”,加之“赤脚医生”的家离我们家较远,母亲只好将自己学来的土方帮我医病。母亲的药方为:用生姜、红枣、葛根煎一罐水让我服下,发生汗便全愈。还有一次,我上初中时腹痛、拉痢疾,去公社卫生院看了医生,效果也不怎么样,母亲用一个生姜,重量大约一两,加少许红糖,捣为糊状,每天给我3次分服,喝了两天再没有拉痢疾了,腹痛也没有了,大便也恢复了正常,而且未见明显副作用。母亲在夏季,母亲还常常熬姜汤或姜片茶给家人喝,说是可以预防腰疼、腰膝酸软、倦怠等。
生姜与吾辈还真有一些故事。记得上高一时,正值文革后期,学校实行半工半读的教学体制,每周一半时间上课,一半时间勤工俭学。根据学校安排,我们班有时打红砖,烧制红砖;有时去深山里釆伐一些直径为七、八公分的杂木树条,卖给矿山。有一天,我们班几十个同学,一大清早,便浩浩荡荡地向天坪岭挺进。天坪岭属罗霄山脉的余脉,海拔一千多米,山高林密,同学们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带队老师告诉我们,同学们要分组行动,每组四、五人,下午三点钟之前,要将所砍树条集中放在天坪岭林场二工区的堆放地,以便汽车将这些杂木条统一装车卖给矿山。当时同学们干劲十足,特别是男同学,不但自己完成任务,还主动去帮助女同学,我们这组五个同学由于全部是来自农村,对砍伐这类体力劳动早已习以为常,于是乎,早早地完成了任务,为此副班长建议去帮帮那些城里同学多的组,我们二话不说,就行动起来,经过一番辛勤地劳动,全班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在返回的途中,一个来自城里的男同学突然晕倒在地上,这时带队老师急了,同学们也急了,大伙儿都不知所措。这时,我突然想起母亲说过的一个处方,生姜、黄豆磨成粉、芝麻与盐一起,熬成茶,可以治劳累过度,帮人恢复体力,我同带队的老师说了这件事,带队老师半信半疑,但也很无奈,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在不远处的一个农户家,找到了生姜等与处方相关的东西,并请求年纪较大的农民伯伯,帮助熬制生姜茶,一个小时以后,给这位突然晕倒的男同学喝了一碗姜茶,奇迹还真的出现了,不久,这位城里的男同学醒悟过来了,这时老师才舒了一口气,同学们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大伙儿都夸奖我知识渊博,我告诉大家,不是我知识渊博,实际上是我母亲告诉我的秘方,要说知识渊博是我母亲,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事后,我查了一些医书,发现生姜清神明目,黄豆可以充饥,盐可以补充体力,这些东西混合在一起,熬制成的生姜茶,可以使人困顿全消,神清气爽。那位晕倒在地的同学,是由于平时没有干过体力活,一时劳累过度所以才晕倒在地。我用母亲教我的生姜医病的秘方,救助过同学,使得带队老师和同学们对我连声夸好,以至多年以后的同学聚会,那位被救助过的同学,当着众多同学们的面反复说:“多谢我的救命之恩”。
现在我回味起以前的往事,会有一种姜香情谊之感觉,老是觉得生姜有种很特别的香味,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闻着就感觉暖和,也感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