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一群文友聚会,话题是研讨中国新诗歌流派的发展动向。研讨会上大家发言踊跃,观点新颖,很快就到了用午餐时间,研讨会发起人卢先生带我们去找地方用餐,大伙儿问在哪里吃午饭,卢先生带有神秘感说:“荔枝林土菜馆。那里有舌尖上的中国”。卢先生的回答让我们有点迷惑,接着有人问“怎么走?”卢先生说“你们跟着我的车走就行了。”大伙儿开车跟着卢先生的车,来到了位于一条国道旁边的一个小山头,小山头上生长着很多荔枝树,说是荔枝林也是名符其实。
就餐的土菜馆确实比较隐蔽,在荔枝林路边一个不起眼路口拐进去,招牌也不是很引人注目,如果是第一次来,没有人带路,还真难找呢。
荔枝林里,绿树苍莽青翠。荔枝树长得高大、粗壮。最高的甚至有三、四层楼那么高。最大的荔枝树,它的树干要两三个人才能把它完全抱住。有的树干爬满绿绿的苔藓,荔树枝桠横插斜出,蓬勃向上,像一把已经撑开的碧绿大伞,从上罩下来。叶子长得茂密极了,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阳光从树叶的罅隙间漏下,星星点点落在地上,犹如大海上微风吹起轻波荡漾。攫住目光的,是那或弯或曲或横或卧,千姿百态各呈其妙的躯干,它们犹如无数条苍黑色的游龙腾飞狂舞,把生命的壮美展示到极致。此时我们才感叹荔枝的甜润,其实是荔枝树生命的结晶,是荔枝树的赤诚和灵气凝聚。时值秋天,翠绿的叶子中,夹杂着几片红叶,荔枝树落下了一些树叶。
一进入荔枝林,除了感觉到绿树苍莽青翠,还发觉真是别有洞天,停车场是一个被荔枝树环抱的空地,从停车场停放的车辆牌号来看,食客来自珠三角各地,有深圳、广州、东莞、珠海、江门和中山等地,当然还是以中山本地人居多。一块巨大的横幅挂在停车场的两根电杆上,上面写着“《舌尖上的中国》隆都芦兜粽拍摄点沙溪隆都菜名店欢迎你”。在一棵古老的荔枝树下,摆放着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上刻着“荔苑”两个字,落款是陈永锵,红色打底。陈永锵了得,他是岭南著名的花鸟画画家。一位嗅觉灵敏的文友突然大呼一声,“好香啊!”众人顿时都似乎感觉到有一股诱人的菜香味扑鼻而来。
走向餐厅的路上,还有一个小广场,小广场的北则有一个仿古舞台,舞台的背景是一幅画,画上面是一只刚刚烤熟了的鸡,还写有几个字“认老二,没人敢,认第三,荔苑做鸡。卖身不卖艺。”天井中间有两个大大招牌,一个是一只烧鸡,名为做最好的吊烧鸡,另外一个是《舌尖上的中国》来这拍了芦兜粽的商标。我们一行随着一男服务生的指引,来到了一间包房,包房应该系旧房屋改建,古色古香非常好,对比远处人声鼎沸的大厅更为适合聚会闲聊。包房中间好宽广,布置着红木家具。
在中山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我也是第一次来荔苑隆都土菜馆,趁还没有上菜之机,在土菜馆里溜达一下。这是一间很有地方特色的一家菜馆,有农家乐的感觉,环境很不错,蕴含了当地饮食文化。
我来到小广场南则看看,土菜馆老板在此处建起了四个烧柴炉灶,灶上架起旧时的平底大铁镬,一位老师傅慢慢地在用石磨磨制豆浆,老板也在场,熊熊的柴火将豆浆在镬里慢慢煮。看的出老板的意图是想用铁镬质地疏松的特性,让柴火的焦香味的随着热力,渗透到豆浆内,这就是用传统的铁镬的优良之处。我问老板为什么用铁镬不用不锈钢镬来做,站在老板身旁的师傅回答让我无言以对,“你回家用电饭锅煮饭,又用铁镬煮饭试试,你就明白了”,我点了点头。
我见小工在旁帮师傅磨豆浆很辛苦,我又问老板为什么不用电动豆浆机来研磨可以省时省力,老板用我似懂非懂的科学的道理告诉我,因为电动豆浆机转速太快,发热高会破坏了豆浆的营养度和没有石磨慢慢磨的嫩滑。旁边的师傅怕我不相信特别舀了一杯豆浆给我品尝,我发觉其豆味香溢嫩滑,能清楚品出黄豆的原汁原味。少了我们平时喝豆浆的那种人工味。我明白了慢慢研磨,不破坏蛋白结构,这可能就是师傅的用心,我明白了。
正当我看得很投入的时候,一文友跑过来告诉我开餐了。啊!一桌很丰盛的菜,有紫苏牛肉、荔枝木烧鸡、扣肉、乳鸽、 牛腩、 盆菜、焖冬菇、白灼猪肚粉肠、椒盐脆肉皖条、鲫鱼汤、眉豆糕,还有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在这里拍过沙溪传统双簧芦兜粽。
荔枝木烧鸡的惊艳甚于中山著名品牌石岐乳鸽。这里的鸡是现点现烤现吃,刚刚烤制好的鸡,有一位文友迫不及待地想吃一口鸡翅,发现鸡极烫手,废了半天劲才扯下一节翅膀,一咬,皮在嘴里“啪”地就碎开了。大伙儿本来还在考虑如何吃剩下的那只整鸡,服务员就走来默默地帮我们撕开鸡肉,然后我们再吃。估计服务员看见我们迫不及待的吃相,肯定觉得很好笑。
紫苏浸还是第一次吃,牛肉超级嫩,有淡淡的紫苏味,不必点任何作料,味道好极了,主要是肉嫩,我认为和潮汕那里的牛肉有的一拼。芋头扣肉,号称沙溪三宝之一的扣肉,有的文友喜欢吃。可惜本人不是很喜欢吃,因为感觉太肥腻了。蒸山坑鲩鱼,这个和脆鲩不同,肉还是比较嫩的,简易酱油葱丝蒸即可。双簧芦兜粽,不愧为舌尖推荐,用料十足,口感滑溜,咸蛋黄、肥油吃下去也不感觉油腻。大煎堆,来中山必吃的,这家的煎堆炸出来不是个完美圆形,而是有点椭圆,上边铺满了芝麻,好香,一口一口停不下来。都非常不错!是广东菜的正宗做法,口感很好。
《舌尖上的中国》所介绍的芦兜粽,还有些来历。古时,中山人觉得郊野多芦兜,认为这种野生植物别无用途,不妨用以试作裹粽。果然,芦兜叶味融入于粽,风味独特,就有了今日的中山芦兜粽。中山芦兜粽是圆简状,两头交错一字平口,一般直径12厘米,长30厘米,酿入洗净的糯米,夹以烧腩肉、咸蛋黄,用咸水草绑扎。芦兜粽味香腻,食之韧滑。中山芦兜粽不仅风味传统,开粽也有传统的方法,拆开芦兜叶之后,不能把捆扎的咸水草丢掉,而是用那条咸水草,围着粽子一圈,然后一扯一开一戒,粽子就一分为二了。
中山很多地方都可以买到芦兜粽。中山郊野长有很多芦兜,所以擅长就地取材的中山人端午时节,就用大大的芦兜叶包粽子。中山的芦兜粽形状特别,通常和手臂一样粗,呈圆棒形,口味有甜、咸两种,味道清香。因为上过中央电视台的《舌尖上的中国》,所以芦兜粽也就出了名,成为很多来中山的游客一定要尝试的一道美味。
我们在远离闹市区的荔枝林里土菜馆,所吃到的这些古老传统的菜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饮食文化遗产。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但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弘扬传统饮食文化。我们更乐意见到在我们身边所发生的变化,就是近年来,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饮食文化中,越来越注重健康因素。为此,要求饮食界不断改善卫生条件,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多一些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只有这样,我们消费者才会有口福,才会吃得健康。不管是从荔枝林里,从城乡大小餐厅,还是从普通家庭等处飘来的菜香,在人们心里都是余味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