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李度的头像

小李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19
分享

父亲

父爱如海,日日畅游而不知其大;父爱如山,日日依靠而不知其伟。

如果只是一味畅游,海水也有枯竭时;如果只是一味依赖,高山也不足惜。

我们都有父亲。可是,我们何时才能放下身段,心平气和地同父亲说一会儿话,多理解理解做父亲的不易和难处呢?我们何时才能成为父亲的依靠呢?

风风雨雨、春春秋秋的六十五年,馈赠给我一个两鬓如霜、刀劈斧凿般的形象,这就是我的父亲。

如弓的脊梁,老树皮一样的脸,颏下秋草一样的胡子,这,就是我的父亲。

小时候,父亲常把我架在脖子上,在铺了青砖的院子里,走着扭秧歌的步子,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咚咚嚓、咚咚嚓”的锣鼓点儿,我就“咯咯咯”地笑着,欢快地象房檐下的小燕子。等父亲把我放下,坐在院里那块很平很光滑的捶衣青石板上歇息的时候,我一定要用小手抹去他额头上的热汗,再去抹他脖子后那个肉疙瘩。嘴里还一个劲地哦哦叫着,这时候,父亲总是开心地笑着。

犹记得,我5岁时,一次发烧难受,父亲就把我背在背上,从东厢房穿过堂屋背到西厢房,然后再背过去,不停地走着,直到我在父亲的背上迷糊睡着……再有一次,我嗓子疼,扁桃体发炎,都化脓了,吃饭喝水都成了问题。看着眼泪汪汪的我,父亲马上出去,到柴房里,取来一颗他贮存起来的秋天的大西瓜,然后,打开。其实,西瓜已经篓了,中间的瓤都成了汤。父亲就一勺一勺喂我。凉生生甜丝丝的西瓜水,喝进嘴里,别提有多美味了。我一点点慢慢咽下去。父亲放心了,这总算不至于把我饿坏了。父亲就和哥哥他们强调,说这西瓜只能给你妹妹吃,你们谁也不能动。说也奇怪,这西瓜被我喝的差不多了,我的嗓子也一天天见好。

往事依依,长大的我,每忆起儿时的事情,心里就泛起一股复杂的滋味,因为我后来听奶奶说,父亲脖颈后的那个疙瘩,是十几岁时跟爷爷上南山用背篓背炭压出来的。而且那时候,父亲每天还要到邻居家院里的水井去担水。少年负重,毕竟难捺,后脖梗子上不知不觉就长出个疙瘩来。父亲的少年是苦难的呀。

父亲究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也只有他那颗含辛茹苦的心知道。作为女儿的我,究竟对父亲的辛苦感知多少,体谅了多少,我实在无语凝噎。

人生最大的苦痛之一“中年丧妻”这杯苦涩的酒,也让父亲品尝了。这是生活的无情,也是无奈。那之后,我们兄妹四人的四双小眼睛,四张小嘴,常常会象锋利的小刀子一样剜割着父亲那颗疲惫不堪的心,是呀,我们要吃要喝呀!父亲弓起背,负载着沉重的担子,在田地里,在生产队的豆腐坊,在车马大店,知青食堂,在供销社、公社、县招待所等多个部门的食堂里,凭着一手好厨艺,美名四传……父亲还凭着念过私塾的底子,做过称职的管理员,保管员一类文职工作。甚至,我的父亲还在张家口报社工作过几年呢,。

年年岁岁,就这样过来了,我的父亲没有让我们几个没妈的孩子受制,从不舍得动我们一手指头。生气时,也只是拿起条帚象征性地挥舞几下。他又当爹又当妈,打里照外,对我们疼爱有加,尽最大努力给了我们双重的爱。

我最爱吃父亲做的饭菜;最爱听父亲给我们道古,讲笑话。也对父亲那些哲理性很强的话,记得最清楚,象什么“让人一步自己宽”“好汉不打上门客”“吃亏是福,干事创业要有“吃屎咽尿”的准备等等,父亲的这些看似平常却又代代相传下来的话,如果细琢磨还真有道理,如果照着做了,在为人处事干工作的时候,会受益匪浅。

日子在父亲的一天天辛劳中,过去了。那些可恶的皱纹也过早地爬满了他的额头,他的脸颊。而父亲总是有滋有味地吧哒着旱烟锅,达观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善意地对待周遭的人与事。他拱起老黄牛一样的脊梁,无怨无悔,辛勤地耕耘着生活。不说苦,不喊累。

其实,我知道,父亲最劳碌的时候,是在大队的养猪场工作的那几年,每天要挑20多担清水和猪食呀!那瘦弱的身子骨,那沉重的担子……那挑不完的水,那摇不完的辘轳,那熬不完的一大锅一大锅的猪食,还有那一排一排的猪舍里那些数不清的等待“开饭”的猪哟……

我知道,我们兄妹就是父亲辛勤劳作的精神动力,哪怕再劳再累,只要回家看到我们,父亲的眼光都充满慈祥。我们小时候,会给父亲唱歌,会给父亲挠痒痒,会帮着父亲做家务,哥哥们会帮父亲到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在他慈祥的目光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家里的日子也一天天变好。

九十年代,儿女们都长大成人了,哥哥、妹妹都成家了,父亲却终于支撑不住倒下了。父亲的身体是瘦弱的,可他的倒下在我们心中无疑就是倒下了一座大山呀。在我们的坚持下,一辈子节俭的父亲终于同意住进了医院。医院里的树、花,在我的眼里统统失去了颜色,我心里只想着父亲,没有任何心思去赏花看景。一个多月的眼泪祈祷,一个多月的精心服侍,一个多月的对症治疗,终于换来了父亲的康复出院。那时,我们象过节一样高兴啊,我又象小时候一样,去轻抚父亲脖子后的肉疙瘩。父亲又高兴地开怀大笑了。

在我出门求学和参加工作要离开家乡的时候,父亲会一直从家里送我到村口,千叮咛万嘱咐,依依不舍的目光,挥动的大手,我一步一回头。那一刻,父亲瘦骨嶙峋的身躯在我的心中站成了一座永恒的山峰,巍然挺立,风雨无惧。

最让我留恋的,就是那些写作的日子,父亲总是我的第一老师,第一读者,然后又是我文章的第一个评论家,从用词造句的准确,再到农事常识的指点,还有语句的通俗易懂……能言尽言,毫不避讳。这让我的作品避免了艰涩,趋向了大众;避免了无知和盲点,走向雅俗共赏。那些让父亲看我在报刊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书籍的日子里,充满欢乐和温馨。

流年似水,我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五年了。

在没有父亲的日子里,我经常会想起,与父亲在家里的大炕上促膝谈心时,父亲的笑容;想起与父亲在“朝春河”种玉米时,父亲手握铁锹的雕塑般的身影;想起在桑干河大桥桥头南迎接从县城招待所结束工作的父亲,他在大卡车车厢里迎风站立;想起父亲与多年在外忽然一天从内蒙归来探家的他的三弟和从张家口一起来家的他的二弟,三位老人在家里旧院址新建的大瓦房里彻夜长谈……

我的父亲,始终以善良诚实的做人标准影响着我们,更以一个北方农民勤劳朴实的性情,陶冶着我们。

“父亲节”到了,我很想为父亲过一次父亲节。可是,我的父亲,您在哪里呀?泪洒坟头,欲说还休。

有了“父亲节”,父亲却不在了。这是伤痛何其大呀?如之奈何?!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该敬爱的难道不是我们的父母吗?因为,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爬行到直立行走,从孩提到青年,好好想一想,那一步是我们自己走的呀?难道不是父母手把手心对心教扶的吗?扪心自问,在我们还没有自己从事任何工作的时候,我们从吃的饭到穿的衣,有那一份钱是自己挣的呀??从婴儿到成人,我们最该总结的,决不是父母给了我们多少钱?给了我们多么优渥的工作和生活?而是,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究竟传承了哪些良好的家风?我们有多么懂礼知足?我们怎么自律自强?我们对父母做了哪些儿女该尽的孝顺和亲爱?我们有能力工作和挣钱的时候,有哪一份钱是花在父母身上?

是呀,世上的父母对儿女的爱都是奢侈的,而这决不能成为我们过奢侈生活的理由!反观,有多少儿女能对自己的父母爱的慷慨一些,大度一些呢?多数儿女在他们能力充分时对待父母却是极其吝啬的,连父母养育他们所付出的万分之一都不够,如果以数字计,有的儿女甚至得了零分。

现在的“父亲节”“母亲节”这些节日,无非就是善意的提醒,提醒我们要做人有道,做事有节!这才是节日中所包含的一个重要意义。

寸草尚知报三春之晖,况人乎?我想说的是,凡父亲在的日子,天天都是父亲节。对父母之孝,要行在日常。

今天,唯有以这些零碎的文字,从父亲如海般的父爱里,掬几捧甘霖,润我一颗苦寂善思之心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