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李度的头像

小李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09
分享

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

大自然的杰作

泥河湾,是开放在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朵奇葩;

泥河湾,是人类寻根觅祖的一颗璀璨明珠;

泥河湾,是大自然神奇造化赐予人类的一座天然公园;

泥河湾,是研究我国第四纪地层及古生物、古人类、新构造运动和古地理等学科的著名地区;

泥河湾地层,属于早更新世,相当于欧洲的维拉弗朗期,同时也是中国和世界进行第四纪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

东西绵延数十公里、巍巍壮观的泥河湾标准地层——闻名于世界的中国泥河湾旧石器文化遗址,它所在的区域属东西长、南北窄的阳原盆地。阳原盆地是太行山至大青山之间许多山间构造盆地之一。盆地北依熊耳,南临恒山余脉,西与大同盆地接壤,东以石匣峡谷为界。东西长达70多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桑干河从西向东蜿蜒流贯整个盆地,经石匣峡谷与洋河汇合注入官厅水库。这里距北京直线距离仅80公里。

当你登上古老的泥河湾地层,面对的南岸就是恒山余脉,峰峦叠嶂、险峻雄奇,多象一挂巨幅的山水画悬在眼前。山脚下便是横贯阳原全境、日夜奔流不息的桑干河。我国著名作家丁玲笔下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的便是这条河。

桑干河远望如银龙盘绕,亮丽夺目;近观岚霭升腾,湿气扑面。这清爽而潮湿的空气,如画如诗的景色,肯定会把您带入江南风光的妙境之中。站在这里,阳原全境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泥河湾村,这个依山傍水,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庄,因为以泥河湾命名的地层而为世人所关注,所熟悉。瞧那平展展的田畴,星罗棋布,整齐划一;庄稼肥硕丰盈,色彩浓淡相宜。怪不得这里有“小乌克兰”之称呢!确实,这里的夏季绿草如茵,空气清新,凉风如扇,冬日则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很久很久以前,泥河湾曾经发生过一个鲜为人知的神话传说呢——

有文记载的“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中,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她模样纤秀,性格倔强,平日里特别喜欢驾一叶扁舟,在碧波荡漾的东洋大海上遨游。海风微微吹拂,海浪柔柔起伏,她常常陶醉在蓝色的温柔里。可是有一天清晨,女娃出游以后,却再也没有回来,因为温柔的大海已经吞食了她年轻的生命。

几天以后,一只小鸟在女娃沉溺的水域破浪而出,花头颅、白嘴壳、红脚爪,它的名字叫精卫,是女娃不屈的冤魂所化就。精卫栖身于布满拓木林的发鸠山上,它天天从发鸠山衔了小石子,或者小树枝,展翅高飞,直至东海,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雨雪霏霏,不死鸟精卫飞翔在波涛汹涌、浩瀚无垠的大海上空,投下颗颗碎石、根根断枝,并不间断的叫着“精卫、精卫”,以激励自己的斗志,它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将东海填平。东晋的陶渊明老先生《读山海经》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再说,炎帝最宠爱的另一个女儿,乳名叫凤凰。她不但长得秀丽,而且非常善良。她的性格爱好也不同于其他的姐妹。她不喜习武健身,只对一座四面环山、烟波浩渺的湖泊情有独钟。这个湖泊就是泥河湾古湖。她喜欢在湖里游泳,与那些多刺鱼、双壳蚌们嬉戏玩耍;喜欢在湖边浣纱、散步。而且她还常常化做一只有着美丽羽毛的凤凰,在大湖上空和密林间翩翩起舞。当她知道小妹遇难的消息后,非常难过。可是,当初小妹要发誓填平东海,她却不赞同。这下,就惹恼了性格孤傲的女娃,女娃说,你等着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的这个大湖也填平。凤凰知道小妹的性格是说一不二的。她暗自伤心落泪。

这天夜里,月明风清。凤凰姑娘决定把那些生活在湖泊里的鱼、蚌们带到安全地带。她精心选择了有水源的地方。多刺鱼们喜在深水暖域中生活,凤凰就把他们安置在有温泉的地方。而丽蚌们则被她用阔大的翅翼,携带到了有泉水的地方。她每日飞翔数千里,不辞辛劳,感动了丽蚌家庭。这天,一只健壮的丽蚌,就脱出蚌壳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与凤凰姑娘成了亲。那只美丽的蚌壳就成了他们的新婚洞房。他们常常依偎在屋顶上看日出日落,观云海,听林涛,过着幸福的生活。

凤凰和丽蚌生活过的地方,就在今天的桑干河南岸。现在桑干河南岸的揣骨町镇就有起凤坡和落凤洼两个村庄。这两个地方就是凤凰姑娘在挽救丽蚌家族时的起飞落脚点。而与泥河湾遥遥相对的大田洼乡的凤凰山,则是他们长期栖息的地方。

话说,时光转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4年,在华的西方地质学家巴尔博开始对河北阳原泥河湾一带的地层进行考察,他在泥河湾村和桑干河南岸的地层里发现了许多淡水双壳蚌(丽蚌)化石。于是,他首先把含有双壳蚌化石的泥河湾一带河湖相沉积物称之为“泥河湾层”。于是,中国河北阳原泥河湾村——这个阳原盆地里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便因此蜚声中外。

1927年,美国学者巴尔博、法国学者桑志华和德日进再次从泥河湾地层中发现了脊椎动物化石。

1930年,法国学者德日进和皮韦托对泥河湾层的哺乳动物化石作了详细研究,泥河湾动物群从此开始了它的科学生命,并成为华北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代表;之后泥河湾层又先后出土了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包括桑氏鬣狗、纳玛象、中国三趾马、三门马、布氏大角鹿、剑齿虎等代表了地质发展史上第四纪初期的种群;德日进第一次明确指出,更新世初期人类可能在泥河湾村一带生存过。

1935年,法国史前学家步日耶,在泥河湾的下沙沟发现了早期人类的石制品,他郑重宣布了泥河湾一带古人类遗迹的发现。这一消息犹如探石,在科学的湖面上激起了微妙的水波,冲动着勇于探索者的心弦。

从此,一群黑发黄肤,还有黄发、蓝眼睛的考古者们便祈祷般地俯下身子,在泥河湾深沉寂静的地层中开始寻找祖先的足迹。他们是学者,他们是专家,因此,一寻觅到原始的遗迹,就能揣摩出祖先的身姿体态,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场景,渐渐地,这些考古专家便与远古的祖先魂魄相融,朝夕与共了。

1948年,我国著名的地质古生物学家杨钟健首次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比较完全的第四系划分表,此表中,泥河湾层是上新统最上部。

直到1954年,在纪念北京人发现25周年大会上,才正式把相当于欧洲维拉弗朗期的我国泥河湾层定为下更新统,这就意味着泥河湾可以追溯到距今200万年以前的远古时期,成为中国和世界进行第四纪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

1995年8月~1998年9月,泥河湾盆地于家沟旧石器遗址的发现,成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泥河湾盆地发掘在以往发掘的基础上,重点对泥河湾中部虎头梁一带的于家沟遗址、马鞍山遗址等10个旧石器遗址和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地进行了揭露,发掘面积达2700平方米。其重要收获是在于家沟遗址找到了华北地区极为难得的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中期的地层剖面和文化剖面,为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考古学文化研究,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地层证据和文化序列证据。剖面下部距今8000~14000年前的细石器文化层中,出土有细石器工艺制品、装饰品和楔形石核、细石叶、端刮器、尖状雕刻器、锛状器等石器,以及年代超过万年的夹砂黄褐陶片;剖面上部含有新石器文化遗物,年代约为距今5000~8000年前,这一发现,对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制陶业起源等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7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盖培和卫奇两位专家,发现了距今1万年的虎头梁遗址。在这个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遍布沟壑丘陵的湖底藻类化石,令人爱不释手。这里发掘出以楔状石核和尖状器为主的石器,还发掘出了古人使用过的灶炕,周围散落着大量的木炭粒、烧骨和烧过的驼鸟蛋皮。在虎头梁的于家沟还出土了1万年以前的夹砂黄褐色陶片,对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制陶业起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发现,激发了人们投身到泥河湾寻找人类初期遗迹的信心,为泥河湾旧石器时代考古创立了良好的开端。虎头梁遗址地层层位明确,文化面貌清楚,是北太平洋地区马蹄形文化带在华北的代表,它的发现填补了旧石器时代文化系列中的一个空白。

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贾兰坡和卫奇等专家学者在泥河湾村西约70公里的许家窑至候家窑遗址,经过几次发掘,从中发现了珍贵的古人类化石近二十件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数万件,其中有石球1079件,还有大量的动物化石。

从一个遗址中竟发掘出这么多的石球,在世界考古史上绝无仅有,从而构成了许家窑文化的显著特色。这个发现告诉人们:长期以来认为华北下更新统的标准地层泥河湾层,即分布在桑干河流域的红土层以上黄土层以下的一整套河湖相沉积物,不只是单一的下更新统,还包括上更新统的地层。“许家窑人”主要活动在古湖湖滨,这里地势平坦,有溪流从北向南注入古湖。遗址附近没有山洞岩穴可供人类隐体居住,生活极端困苦。他们不仅要与风、雪、雨、水、野兽作斗争,还要同饥饿、疾病作斗争。他们以狩猎和采集为主,是飞石猎兽的能手。他们把石料凿成大小不一的石球,然后用一根皮绳和两个皮囊把石球制成“流星锤”。围猎中,猎人们能手握一球在头上旋动,准确地把流星锤抛向猎物。“许家窑人”已处于由原始群向氏族公社过渡的时期,距今约十万年。

1981年,中科院的卫奇和孟浩等专家在泥河湾村西南约4公里处桑干河南岸的泥河湾层中发现了东谷坨旧石器遗址,文化遗物分布面积相当可观,材料十分丰富,所在地层层位和小长梁地点大致相当,经古地磁方法测定,其年代为距今大约100万年。

1978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的汤英俊、尤玉柱和李毅等学者,在属于下更新统的泥河湾层中发现了出产丰富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的小长梁旧石器遗址,先后发掘出上千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使泥河湾盆地早期人类文化的研究产生了划时代意义的实质性突破。根据国内外古地磁年代测定资料判断,小长梁的地质年代为大约距今136万年,成为东亚北部确知的最早的人类遗址群。而且小长梁遗址已经以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而被载入中华世纪坛。小长梁遗址的发现,开创了在著名的泥河湾盆地寻找亚洲乃至世界最早人类遗迹的历程,使泥河湾的旧石器时代考古推向新的高潮。

1983年以来,卫奇和谢飞一直在泥河湾一带进行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

1991年,国务院第四纪地质会议在北京召开,泥河湾被确定为第十条考察路线,共有4个国家的地质专家前来考察。

2000年,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阳原县召开。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颁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泥河湾古遗址群”被列为古遗址第二位,成为国保单位。

2001年秋天,考古工作者对泥河湾马圈沟沟底遗址进行了发掘。人们惊奇地发现了古人类群食大象的遗址。遗址中散落着一组相对集中的大象骨骼,其中夹杂着一些石核、石片、刮削器和自然石块。象的肋骨上,保存着十分清晰的砍砸和刮削痕迹。有一件燧石刮削器恰巧置于一条肋骨之上,展现出一副极为形象的人类群体餐食大象、敲骨吸髓、刮肉取食的活生生的进餐场景。这种遗迹极为罕见。它的发现又将泥河湾出现古人类的时间向前推进了数十万年,使泥河湾成为与东非奥杜韦峡谷相媲美的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不仅如此,从石器打制的熟练程度和古人类群体生活状况推断,马圈沟沟底遗址的古人肯定不是泥河湾最早的古人类。马圈沟沟底遗址的发现,不仅表明泥河湾盆地可能存在更加古老的文化遗址,而且也有可能对于人类“非洲单一起源论”提出挑战,泥河湾一带发现世界最早的古人类化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寻找更早原始人类活动的奥秘,象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更多的有识之士去寻踪觅迹,追求探索。

马圈沟遗址的考古发现把泥河湾古人类推到了200万年以前。马圈沟第一文化层的发现是划时代的,它把泥泥湾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前了几十万年。这次发掘的马圈沟第三文化层,又使泥河湾的人类活动史达到甚至超过距今200万年以前。

既然在下更新统的泥河湾层里能发现大量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那么遗物的主人到底在哪里?我们坚信,“泥河湾猿人”正在等待着不畏艰苦的有志者的迎接。

迄今为止,庞大的泥河湾遗址群,已发现命名遗址300多个,其中百万年以上遗址就有50处,其密度之高、年代之久远,国内绝无仅有,世界极为罕见,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和新石器时代,完整记录了从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历经漫长的地质年代,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重塑了泥河湾的神韵。当年的古湖沉积平原由于河流和雨水的冲蚀,变成了绵延起伏的丘陵或大小各异的盆地,形成了山峰耸立、沟壑交错的地貌景观。泥河湾地层逐渐显露在峭壁和沟壑之间。那层次分明,色彩各异的地层,象一行行五线谱,演绎着古湖沉积的韵律;又象一叠叠古书籍,记载着泥河湾远古的变迁。

泥河湾——这就是大自然经过漫长的年代,和无数次沧海桑田的变化而奉献给我们现代人的最伟大的杰作!

远古人类的家园

人类是诞生和繁衍在第四纪,人和第四纪环境关系十分密切。所以研究第四纪环境的变化规律,对预测人类的未来环境,意义深远而重大。

当我们叩响远古祖先家园的大门时,就会发现他们正是生活在傍水而居的泥河湾古湖两岸。选择这样的地方,正是祖先们的智慧所在,这已铸就了人类开放式的人格和英雄般的壮举。“湿地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有这样的祖先,心中怎能不升起一种如图腾般的崇拜和神圣呢!我们的远古祖先曾经历了那么多的艰辛摸索和挣扎,这正是我们现代人所敬畏的。

遥想远古——

那翻卷着的巨幅狂涛摇荡着巨型的独木舟,庞大的古动物如骆驼、三趾马和纳玛象承载着远古祖先矫健强悍的身体。祖先们震耳欲聋的狂啸吼叫伴和着战胜大自然和狩猎后的情感奔放,既奇楚悲壮又模糊混沌……这一切都让未必是中国籍的考古界人士深深的震撼,震撼人类祖先破釜沉舟般的生命选择和他们血迹斑斑的生存壮举,也震撼了人们自身心底常常被堙没的遗传和潜藏。谛听祖先最终也就是谛听自己!

在距今200~300万年以前的远古时代,也就是上新世末、更新世初,因为喜马拉雅山运动的长期影响,泥河湾一带逐渐有山体抬升,盆地大幅度下降,积水成湖,从此便开创了更新世历史上的泥河湾古湖时期。

泥河湾大湖大约有9000多平方公里,四面峰挺壁峭,群山环绕;大湖浩瀚无际,烟波渺茫,湖水清澈而洁净,清浅处可见多刺鱼翔游,双壳蚌飘移,湖面上不时有鹰击长空,鸥燕齐鸣;大湖岸边有辽阔茂盛的草原,深邃葱郁的森林。草原上蜂蝶飞舞,百花争艳,色彩缤纷;丛林中,有各式各样的古动物轻松散步,有巨大的纳马象、凶猛的剑齿虎、剽悍的披毛犀、温顺的转角羊,还有那英俊善跑的三门马、笨重而丑陋的野猪、美丽骄傲的真枝角鹿、灵巧活泼的鼢鼠等等,它们追逐嘻戏,喧啸不已,充满生机。这里温暖湿润的气候,已经为人类的产生和生活提供了适宜的条件。那时,黄河尚未形成,泥河湾古湖就是中华大地上孕育古人类的摇篮。人类远古的祖先就在这里诞生并且开始了他们狩猎采集,茹毛饮血的生活。他们世代繁衍生息,生存于他们的家园之中。

那时,地球的演化以亿年为计算单位,人类进化的步伐几万年才能迈出一步。现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年龄已有45亿岁高龄。

远古的泥河湾人过着集体狞猎、群居共食的生活,他们分工协作,有的在石器加工厂从事石制品工作,有的负责集体食堂肢解烧烤猎物、有的在狞猎僚望点监视动物行踪……妇女、儿童则从事骨头、燧石加工工作,他们磨制打造成好多可以佩戴的装饰品,如穿孔贝壳、驼鸟蛋皮制成的扁珠、用鸟的管状骨制成的扁珠,还有钻孔石珠等。赤铁矿和红色泥岩则是用来进行染色的……

他们靠着在征服大自然的同时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过着充满竟争、充满凶险、也充满乐趣、充满力量和不断进化的生活。

这就是世界东方的远古祖先生存、征战过的地方,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这是值得我们现代人类敬仰、感恩、跪拜的地方啊!

无与伦比的天然博物馆

直到目前为止,泥河湾层相继发现了一系列的石器时代遗址。目前在全国25处100多万年以前的早更新世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中,泥河湾就占20处。如此集中的遗址群在全世界绝无仅有,足见古人类活动的频繁和泥河湾的欣欣向荣。泥河湾对研究我国古人类、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等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无愧于“天然博物馆”的美誉。泥河湾以其神密而丰富的内涵形成了完整的泥河湾文化。这一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了漫长的石器时代。

小长梁遗址发现的石器就多达1千多件,比云南元谋人遗址和山西芮城西候度遗址多得多。这些石器对了解100万年前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探讨东亚地区小石器系统的起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东谷坨遗址发掘出的石制品有1433件,还有一些明显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块和兽骨骨片,石器打制的先进技术和复杂程度在世界上同期遗址中首例发现。

许家窑至候家窑遗址发现的人类化石和1万多件石制品,生动地展示了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的艰辛生活和较高的石器制作水平。那一千多件大小不一的石球告诉我们:许家窑人经常开展大规模的集体狞猎。他们能够事先大量生产用于飞石索的石球和其它武器,然后到某一动物集中的地方进行突袭。他们的狩猎技能十分高超。

虎头梁遗址不但出土了雕刻器和装饰品,还发现了3个炉灶坑,内有大量的木炭粒烧骨和烧过的驼鸟蛋皮,而共存的动物化石属饲养已久的年老食草动物。这个时期,距今约1万年前的泥河湾古人类正在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开始从晚期智人进入新人阶段。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和山西的丁村人、湖北的长阳人、四川的资阳人一样,逐渐发现了植物果实是靠种子发芽生长而成的;动物通过饲养可以繁殖。这样就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

阳原县大田洼乡东谷坨村出土最多是的尖状器和刮削器。这类石器打制技术的先进和复杂程度在世界上同期遗址中属首例发现,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距今约100万年;而出土于阳原县化稍营镇泥河湾村的布氏真枝角鹿,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距今约100万年左右;出土于阳原县东城镇西水地村的三门马头骨,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距今约3.5万年;出土于阳原县东井集镇候家窑村西的原始牛角,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距今约1.5万年;出土于阳原县化稍营镇泥河湾村的桑氏缟鬣狗,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距今约200万年;出土于阳原县化稍营镇泥河湾村锯齿似剑齿虎,其地质时代早更新世,距今约100万年左右;出土于阳原县东城镇虎头梁村东沟内的披毛犀,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3万年;出土于阳原县化稍营镇下沙沟的中国羚羊,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距今约200万年。

泥河湾层——莽莽苍苍一大片刀劈斧凿般的地层山岭,这样的古老的格局,包含着一种需要我们抬头仰望、低头思索的审美观念和人生信念。

当您踏着青苔和衰草,登上今天高高的泥河湾地层,这著名的山川地貌实在是大自然的造物主在如梦如幻的意念导引下,于不经意间雕镂出的千古奇迹。一峰峰登上去,远眺四周,云海翻涌,确实是气象万千。峰顶平坦处,便是开阔的台地,舒展四肢仰卧在上面,顿时,山啊,云啊,树啊,鸟啊,还有呼啸的山风,都一起凝神屏息,只让你静静休憩、深深思想。远山为墙,白云为衣,蓝天为盖,山外的一切平凡景象突然不见,一时涌动出无数奇丽的山石,山石间掩映着丛丛簇簇各色草木,一下子就把人的全部感觉征服了。

在这样的幽静和惬意中,怎能不遥想我们的远古祖先呢?因为这里曾经是他们的家园,这里曾经有他们生活的足迹。正是这片沉寂的辉煌,吸引大家如痴如醉来探寻远古人类的遗迹。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独具魅力的土地啊!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或许是每一个学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是现代人一种神圣的使命。

今天的泥河湾地区地势起伏跌宕,曲折蜿蜒。天,幽幽地蓝着;云,淡淡地飘着,空气清新润湿。一经踏入此地,你便陡然间生出气吞万里山河之势,更有淡泊明志之感!这里,夏日绿草如茵,山风清凉;冬日白雪似玉,银蛇劲舞。登上古老的泥河湾层,极目远眺,泥河湾盆地尽收眼底,令人胸怀顿开,心旷神怡。静静流淌的桑干河,携带着古湖的神韵,穿越泥河湾盆地,沿岸有数十万亩的河滩草原和万倾良田尽情铺展。

每逢春夏季节,这里便呈现出一派塞外江南的人间仙境。波光粼粼的桑干河水,百花吐芳的大草甸,沐浴阳光茁壮生长的禾苗,枝繁叶茂的丛林,映衬着蓝天、白云和青山,勾画出一幅幅典雅瑰丽的山水画。人置身其中,或荡舟垂钓,或骑马狩猎,或效游野炊,或寻根探祖,无时无处不沉浸在神奇与闲遐的情调之中——畅想祖先的生活,品味今日的芬芳,用最原始最洁净的空气,荡涤肺腑和灵魂,这是一种最美好的享受,更是返朴归真的必经之途。

泥河湾啊,人类远古祖先的东方故园,就让每一个到这里拜谒、游览的人都以现代的方式把自己鲜活的形体和灵魂交付给祖先。看吧!泥河湾地层的每一个层次排列得都那么雅致而安祥,谁能说这里曾经没有停驻过一颗颗独立的灵魂?这里没有出现过一次又一次大型的聚会?谁能说这里没有用语言无法诉说的斯文,一种不火爆、不壮烈的神圣?

古遗迹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了历史挑剔的筛选;古遗迹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的力量和精粹;古遗迹是一个巨型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最强烈。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人们就猜想,在远古的泥河湾,当三趾马喝泥河湾湖水的时候,中国已经存在人类活动。

古老的泥河湾盆地和远古文化铸就了这里人民优秀的品质,孕育了现代文明的灿烂和辉煌。地处泥河湾盆地的阳原县,人杰地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建制。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阳原人民创造了唐僧庙、竹林寺、玉皇阁、三悬洞、鹫峰塔等不同朝代的名胜古迹,流传着“唐僧洪洋江获救”、“穆桂英智取宏州城”、“猪八戒与猪浚河”、“大蟒沟的传说”、“李三娘与八角琉璃井”、“仙女与灵泉”等美妙动人的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都在无形中传承和滋养了阳原的文化底蕴。

大家不妨静下心来,做一次关于开发泥河湾文化遗址的美丽畅想——

蓄桑干河之水,还原一个缩影的古湖。古湖两岸田畴齐整,森林茂密,果蔬丰富。木制小屋,林间小路,古滕秋千,涓涓溪流,鱼塘,果园,风车,古生物、古植物、古动物雕塑以及研究泥河湾文化的专家学者们的雕像——石雕、木雕、水泥雕塑等等,穿插美术、书法、摄影、建筑、彩绘等艺术手法,精心创作和再现当年这里美丽的神话及民间传说和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将各种化石及标本陈列在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博物馆内。那么,阳原泥河湾盆地将集旅游、研讨、寻踪、学习、创造于一身,树立绿色环保和人文主义文化的旗帜,真正成为一座神奇美妙且名符其实的自然公园和学术研究圣地。

这里确实无愧于“天然博物馆”的美誉,值得一代又一代人的勇敢探索。

如今,古老的泥河湾盆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川秀美的阳原,道路四通八达,大秦铁路、宣大高速公路、张石高速公路以及县乡公路三横五纵的布局,便捷畅通的通讯设施,供应充足的电力,这些都使得阳原的投资环境更加优越,物产富饶,资源丰厚,百业勃发,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阳原人民正在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传承泥河湾文明,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时间能创造一切,时间也能说明一切。

 2012年6月,位于阳原县城新区泥河湾文化广场的泥河湾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成为河北省唯一全国规模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同年,阳原县为了将泥河湾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全面启动了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并于2017年正式开工建设,而今已经基本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泥河湾啊,你这远古祖先的家园,世界将期盼着“泥河湾人”化石的发现,并期盼控寻你的雄姿,谛听你的声音。就让我们踏着远古人类的足迹,做一次灵魂的荡涤和洗礼,做一次梦想的畅游和心灵的回归吧!

(注:该文作为电视纪录片《神秘的泥河湾》解说词初稿首创作于2003年。有改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