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台风烟花的影响,二零二一年八月上旬,上海至荆州的动车班次减少,只有清早的几趟车。八月十二号凌晨四点钟,我起床,收拾一下,送先生去地铁站。他要回荆州去上班了。
从家到地铁站只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为保险,我预计了半个小时。实际情况是我们四点三十五分从家里出发。
很早,小雨,我们向地铁口走去。
我们走了一大半的样子,先生掏出手机看了一眼说:“走了二十分钟了。”
我觉得奇怪,百度地图显示是十几分钟到达。我们才走了一半怎么就用了二十分钟呢,我们没有这么慢吧,我问道:“几点钟啦?”
“四点四十六。”
“哈哈哈哈,你这数学学得可真好啊!我们三十五分出发,现在四十六分,不是十一分钟吗?”
到地铁口时,地铁站还没有开门,看看时间是四点五十八分,还要等几分钟地铁站才开放。等待的时候,我对先生讲:“上次,我让小宝算5加3等于几,她说等于‘7’,我说:‘不对,应该是在五的后面数三下。’她说:‘是的。五,六,七。’我说是五的后面,不是从‘五’数起,是从五的后面那个数开始数起。你这数学和小宝是一个水平,真不知道你这大学文凭是怎么拿的?!”
先生当真了,极不服气地说:“我读书时,数学成绩最好了。”
“我不信。”我本意是开玩笑,但心里确实觉得他数学成绩不怎么好,至少没有我的数学学得好。
第二天,我带着小宝去送大宝学长笛。平常半小时的路程,这次因为是雨天,又是带着两个娃,我预计了一个小时。
快到琴行时,我看了看时间,“6:04”。我在心里想:我们是五点二十五分出发的,现在六点零四分,用了半小时,速度蛮快啊!我正准备表扬两个孙女一路乖巧,速度很快时陡然发现了不对头。
5:25——6:04大约是四十分钟啊,我怎么算出的半小时?呵呵呵呵,原来,我与先生的数学能力不相上下,都是返老还幼的水平啊!
可是,我并不是数出来的得数,我用的是估算,“四舍五入”法啊!我开始认真地思考这道数学题来:
25≈30 04≈00
没问题啊。这时,我想起了曾经与大孙女的争执——
那次,我检查孙女的作业时指着一道题对她说:“这里是‘5’,‘四舍五入’,你怎么把‘5’给‘舍’了?”
“我们老师说的。遇到‘5’要看情况,看另外一个数是比‘5’大,还是比‘5’小,再根据具体计算确定‘5’是‘舍’还是‘入’。”
“嗯,你们老师真厉害。我的思想怎么就没有这么灵活呢,怎么就死板板地认定‘四舍五入’呢!”
我终于想明白了,‘四舍五入’里的‘五’要处理得合情合理,估算才能显示它的真正意义。
比如
①64+25 ②64-25
③46+35 ④46-35
这四道题中,
①64+25是加法运算,因为另一个加数是“四舍”,其中的“25”里的“5”就是“入”。
②64-25是减法运算,因为被减数是“四舍”,其中的“25”里的“5”就应该“舍”。
③46+35是加法运算,因为另一个加数是“五入”,其中的“35”里的“5”就应该“舍”。
④46-35是减法运算,因为被减数是“五”,其中的“25”里的“5”就是“入”。
再比如75-14和75-16都是减法运算,“75-14”中的减数是“四舍”,这里“75”中的“5”就是“舍”;而“75-16”中的减数是“五入”,这道题里“75”中的“5”就是“入”。
简而言之就是,遇到有“5”的估算题,
(1)加法运算中,另一个数属于“四舍”的,题中的“五”就“入”;另一个数属于“五入”的,其中的“五”就“舍”。
(2)减法运算中,另一个数属于“四舍”的,题中的“五”也就“舍”;另一个数属于“五入”的,其中的“五”也就“入”。
我把自己的想法和总结的规律告知大孙女,大孙女认真听完后,仍然一脸认真地说:“正确”。
“你怎么这么肯定?”我特意又问她。
“我们老师就是这么说的。”孙女理直气壮地回答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