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五·一”节了,位于双河南里社区19号楼二层的一户人家里,突然传出来一位老人家略带苍老、却激情昂扬的歌声:“你像弟来、我像哥,当兵一年就没有离开过。今年选上‘五好战士’,全靠班长帮助我,哎嗨哊。两颗红心献给了祖国,哊吼吼 ,两颗红心献给了祖国,哊吼吼。” 19号楼的居民们听到了,都知道这是老党员马淑珍又在唱歌了。
马淑珍阿姨,1925年出生在河北省安新县刘李庄大马庄村,今年已经94岁了。她很小的时候就在家乡参加了革命活动,17岁的时候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马淑珍阿姨在抗战时期,担任了当地的妇女主任,是个名副其实的老党员。她的丈夫张凤起曾经是回民支队的指导员。一九四一年七月在参加齐家营村战斗中,不幸身负重伤,和部队断了联系,留在了地方上养伤。解放后,马淑珍阿姨和她的丈夫,在当地参加了很多建设新中国的活动。张凤起叔叔为了支援新中国的建设,还把自己的二级伤残待遇,自动降低成了三级伤残。别看仅仅是伤残程度降了一级,但是在建国初期的待遇也是差别很大的。
张凤起叔叔的哥哥是在北京上班的。他考虑到弟弟身有残疾,在农村会有诸多不便,所以就让弟弟带着全家进城来谋生。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马淑珍阿姨跟随丈夫进了城以后,两口子的工作安排都出了意外。好在马淑珍阿姨的家原本是在白洋淀;所以她到了大兴的一个席包厂打工。那个厂子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工人们用芦苇和蒲棒的叶子编些席子或者蒲包,在黄村镇的老街上出售。因为她在单位里吃苦耐劳,得到了一致的好评;所以厂子派她和另外四个人到城里的灯具厂去学习,这一去就是一个月。
那时马淑珍阿姨的小儿子还不到三岁,正是需要妈妈的时候。据马淑珍阿姨的小儿子回忆,他那时候毕竟年纪小,特别想妈妈。于是就每天天黑了以后,站在马路边等妈妈回来。用他现在的话来说:“我那时是真的很想妈妈,可是她就不回来,一走就是一个月。”是呀,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人生的第一记忆是妈妈不在自己身边。这样的记忆有些时候会造成母子之间的隔阂。还好马淑珍阿姨的优良品质,感染了幼小的孩子。而且家里的几个姐姐,也是“长姐如母”一样照顾着弟弟,所以没给小儿子心理上造成特大伤害。现在已进不惑之年的小儿子张广玉,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德,每天尽孝在马淑珍阿姨的身旁,享受着曾经失去的母爱,这是后话。
大概在1970年的时候,大兴的灯具厂招工,马淑珍阿姨幸运地被招到了厂子里。那时候的马淑珍阿姨已经四十多岁了,能够在一个正式的厂子里上班,对于她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所以她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她不顾家里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丈夫张凤起又是个残疾军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那时马淑珍阿姨的家,还是在清源路口租的平房住,而她所在的灯具厂是在几里地以外。她不仅每天起早贪黑地去上班,而且还把好事做了一路。从此在她去厂子上班的这条路上,下雪天会有人扫出一条道来;下雨天腿脚不便的人会有人背过水坑,不知道几十年过去了,那些曾经受益的人们,还会记得这位个子不高的中年妇女吗?马淑珍阿姨到工厂上班以后,每天都是早去晚归。经常是孩子们还没有睁眼起床,她就已经出门了;而晚上家人吃完饭都刷锅了,她才刚进门。
马淑珍阿姨的爱人张凤起叔叔也是一位老党员,两个人是在敌后工作中认识、结缘的。他深知马淑珍爱国、爱党、毫不利己的人生观,是加入革命以后就这样了。所以他虽然因为历史原因,没有一份正式的工作;但是他不辞辛苦,专捡挣钱多的苦活干来养家糊口,默默地支持着马淑珍阿姨的工作。张凤起叔叔每天拖着残疾的身体去上班,回来以后还要照顾家里的孩子们。这样起早贪黑的确实非常辛苦,导致后来他英年早逝。
马淑珍阿姨在灯具厂工作的时间段里,曾经发生过一件事。因为她是党员;所以经常要去大兴党校参加学习。那时候的团河地区,治安还不是特别好,经常会有些刑满释放以后,被留场工作的犯人出来溜达。一天,她听完报告回来的路上,正在和没睡的街坊打招呼时,被一个路过坏人听到了,他立刻跟上了马淑珍阿姨。说实话,即使马淑珍阿姨经历过枪林弹雨;但是在黢黑的夜里被人跟踪,也是一件心惊肉跳的事情,她立刻加快了脚步跑回家里。
从此以后,马淑珍阿姨十几岁的三女儿成了她的‘跟班’。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马淑珍阿姨只要是晚上出去学习,都会带上自己的女儿壮胆。那时候对党员的学习抓得很紧,经常是晚上九点多了才散会。机关单位也不是随便谁都可以进的,马淑珍阿姨的三女儿只好在外面等着。马淑珍阿姨有时候把孩子放在附近的朋友家,有时候就让孩子在大门口等着。虽然门卫也会让孩子进屋暖和一下;但是从暖和的屋子里出来,被凉风一吹孩子就感冒了。即使遇到这种情况,她也从来不缺课
马淑珍阿姨的不照顾家里,用她三女儿的话来说:“我妈那不照顾家里,可真不是一星半点的,她是完全把自己交给了厂子。”七十年代的时候,国家还是实行供给制、配给制,像油呀、肉呀都需要去起大早排队买,逢年过节才会有些糖果、花生的配给。那时候的商业也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仅有的供销社离家还有几里地。那时候她的三女儿还是个未出阁的女孩子,家里的采买任务都落到了她的身上。
从此不管是逢年过节排队买鱼、买肉,还是平时推着一辆独轮车买煤,基本上都是马淑珍阿姨的三女儿去干。街坊四邻甚至马淑珍阿姨厂子里的同事,都戏称马淑珍阿姨的三女儿是“小外交”。而马淑珍阿姨却是在工厂里,关心着和她儿女同龄的学徒工们。不是给这个缝掉下来的扣子呀,就是为那个洗洗衣服。而家里人每年要穿的棉衣,都是马淑珍阿姨嫁到任丘的老妹妹,几十年如一日,隔一年上北京来一趟。老姨每次来都是在家里待上四十几天,给家里人做好薄棉衣、厚棉衣。原本孩子们都以为自己的妈妈不会做衣服,结果后来发现原来是妈妈没工夫,因为她的时间都交给厂子和同事了。后来厂子里排练忆苦思甜的节目,大家都公认马淑珍阿姨在戏里、戏外都是真正的“革命妈妈”。
因为马淑珍阿姨全心全意、以厂为家了;所以还在懵懂之年的儿女们就未免有些微词了。最让孩子们不能接受的是,他们还租住在别人的房子里时。有一天那处房子突然塌了,吓坏了街坊四邻们。有的往厂子里给马淑珍阿姨送信;有的赶紧去货场找张凤起叔叔;村里干脆用大喇叭广播这件事。张凤起叔叔一听也吓得魂飞魄散,家里还有孩子那。他赶紧请了假赶回家里。可是马淑珍阿姨呢,她却镇静自若、继续坚持上班。这一天不仅没有请假回来,甚至依然很晚才回到家里,这可把孩子们气坏了。孩子们表达不满的办法,就是不给妈妈留饭。可是马淑珍阿姨却不在乎,回到家里随便找点什么吃了,不饿就好。
塌房的那天,一家人聚在一起,真的是欲哭无泪。张凤起叔叔想想自己为了革命出生入死,最后连个正经房子都没有,气郁于心落下了毛病。还好,因为马淑珍阿姨大女儿的婆家就在前街住,家里还有两间空房;所以马淑珍阿姨一家暂时安顿下来。灯具厂的领导知道了这种情况以后,于1973年分房子的时候,优先安排了马淑珍阿姨一家。1974年的1月1日,马淑珍阿姨一家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
为什么这个日子会这么准确呢?是因为马淑珍阿姨的三女儿那时已经工作了,是她回忆的。原来马淑珍阿姨的三女儿上班的地方很远,只能休息日晚上坐火车回家。新年那天学校放假早,她和同事结伴回家。因为时间早,火车是两个小时以后才开。她们为了省钱不耽误时间,就先从安定走到魏善庄,走了一站地,然后她们再坐长途车回家。当她们到了县委东边的老长途站时,只见住在前排房的街坊张世奎大叔,正在车站上等她们呢。马淑珍阿姨的三女儿这才知道自己的家搬了,那种幸福感让她刻骨铭心,所以这个日子被牢牢记下了。现在都说在北京的“北漂”人是怎么苦、怎么难,其实在建国初期,有多少像马淑珍阿姨一家这样的人们,背井离乡来到北京,为首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呀。
1977年的年底,马淑珍阿姨的爱人张凤起叔叔因病去世了,那时马淑珍阿姨还没有退休,家里事情更是缺少主心骨了。好在家里的‘小外交’就嫁在前排房,还能帮着照顾还在上学的弟弟。我问过马淑珍阿姨的三女儿:“您觉得妈妈在你们的眼中,是个不合格的妈妈吗?”马淑珍阿姨的三女儿立刻说:“不是的,我妈妈在我们眼里是一个好妈妈。”
原来自从张凤起叔叔去世以后,马淑珍阿姨知道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厂子里,是有愧于家庭的。所以只要有时间帮助到孩子们,她就想方设法地帮助一下,而且就连她的儿女亲家也会跟着沾光。马淑珍阿姨的二女儿嫁到了城里,经济条件稍好一些。每次马淑珍阿姨进城去看女儿,做二姐的都会买一些衣物、做一些鞋袜让马淑珍阿姨带给弟弟妹妹们。每当这时候,马淑珍阿姨都会想起三女儿的婆家是四个男孩子。就让二女儿照着自己的衣服,再给三女儿的婆婆也买一份。马淑珍阿姨不仅对身边的亲人、同事充满爱心,就是对待不认识的人也是呵护备至。据马淑珍阿姨的三女儿回忆,有一年观音寺的街上来了两个智障孩子。马淑珍阿姨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回家找到三女儿,从她那要来了鞋子,给其中一个智障孩子穿上。
马淑珍阿姨1979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正好搬到了现在双河南里社区。马淑珍阿姨一看双河南里社区,是有居委会和志愿者团队在为居民服务的,她的奉献精神又被激发起来。她牢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不管多大岁数了,每次都是积极主动地前往党支部交纳党费。她报名参加了社区的志愿执勤队伍,积极参加各种捐款活动。
马淑珍阿姨不仅积极参加本社区组织的活动,还进城到二女儿家所在的街道,为那里的居民组织了一个团队。如果身边的居民有喜爱吃的东西,马淑珍阿姨不仅自己帮着买,也会让儿女们从城里帮着往回带。说到这类事的时候,马淑珍阿姨的三女儿很无奈地说:“我妈这样的做法,按老话说那是心地善良、热情待人;按现在的话说,那就是好人一个呀。但是却有人很不理解,说她对跟她没关系的人也帮忙,真是瞎管闲事,也不知道她图的什么。”
图什么呢?马淑珍阿姨真的不图什么,她是一个对名利看得很淡的人。她说如果她想当官,那时候组织上调她去延安学习,她就会不顾自己姑姑的阻拦前往了。因为她的姑姑对她挚爱至深,一听说侄女要走,就会哭得死去活来。而且她觉得即使在地方工作,也可以很好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所以现在即使遭到非议,马淑珍阿姨也一如既往地去帮助别人。她的这种爱心不仅激励着身边的儿女,在工作上刻苦认真;在生活上热心助人,就连她的街坊张淑香大姐也很受感动。她对马淑珍阿姨也是赞美之词、溢于言表。她说:“几十年来老太太不忘初心,忠于党、忠于人民。除了每年主动交党费,只要她知道支部有捐款活动一定积极捐款,她还坚持每天看电视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她说:‘我人老了可我这个脑子决不能老,我好知道祖国的发展、祖国的大事,现在生活真好,我要好好活着。’她还拉着我的手说:‘你看,我的脑子不糊涂吧?’我伸出大拇指给老太太一个赞!老太太在2016年夏天,还要求做了一名治安志愿者,配戴红袖标、戴着小红帽、在院内执勤,真是老当益壮!”
是呀,一位当年已经91岁的老党员,大热天的还在院子里巡逻。不仅激励了其他党员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也鼓舞了社区里的其他居民们,纷纷加入到守卫家园的志愿者队伍中。此刻我的耳边,仿佛又传来马淑珍阿姨那激情的歌声:“两颗红心献给了祖国,哊吼吼 ;两颗红心献给了祖国,哊吼吼。”
这位革命老人马淑珍,用她的青春迎接着新中国的太阳;用她的幸福报效伟大的祖国;用她的老当益壮向建国七十年大庆献上了一份厚礼,那嘹亮的歌声一定会飞到天安门广场,融入到雄赳赳、气昂昂的阅兵队伍的歌声中。
向您致敬,革命老人马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