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商佃刚的头像

商佃刚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01
分享

良师

读初三时,教我们语文的是和我一个村的民办教师——马文庄老师。他那时四十多岁,身材魁梧,举止儒雅,操一口浑厚而富有磁性的男低音,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却声声入耳,句句人心。

我的父亲曾和马老师一块干过农活,关系不错。父亲不识字,就对马老师十分崇拜,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地跟我说起过这位马老师。这位马老师十分了得,他的父亲,他的伯父,他的大堂兄都是清末的秀才,时称“马氏一门三秀才”,这在我们那一带的农村,可算是有名的书香之家了。马老师自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颇有文采,远近闻名。可惜马老师上学的时间并不长,在他只有几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之后家境日渐衰败。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他从淄博一中肄业,之后,在干农活和铁匠活之余发奋自学,先后研读了北大、山大、山师大三个大学的文学教材和《中国历代文论》等著作,后来由于才学出众被推荐开始在村里的学校教书。

由于马老师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加上天生的好口才,上起语文课来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的教法着实有些与众不同,课上,他天文地理、子曰诗云地旁征博引,自然深得学生们的喜欢,即使布置作业也往往别出心裁。单说说布置暑假作业吧,他不会让我们做许多练习题,而是让我们多读好书,多写随笔,在他看来,这就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只要多读多写,语文一定不会差了。布置作文,他也不作过多硬性的要求,总让我们自选内容,自命题目,写成之后自编成册,然后用旧日历的反面设计成封面装订起来,起上一个喜欢的名字,算是自己的作品集。过一个假期,我们每人都会“创造”出一本自己的集子,都特别的有成就感。开学之后,马老师还指导我们同学之间相互传阅,相互批改,相互学习。在马老师的引导下,我们都喜欢上了语文,喜欢上了写作。我就是从那时候起,开始喜欢上读书写作的,至今我还保存着我当时的“文集”,有时拿出来翻翻,虽说有点儿幼稚,却也倍觉温馨。

马老师还和其他老师一块组织作文竞赛活动,要求我们带着纸笔,另外还可以带一本小字典,到了规定的比赛时间,把我们集中到一处大的教室,老师现场出题,学生当堂交卷,然后评出优秀文章数篇,进行奖励。这大大调动了同学们写作的兴趣。可喜的是,不少同学还由此喜欢上了文学,后来在工作之余往各类报刊上投稿,成了颇有名气的作家。

考入师范之后,有个阶段我曾痴迷于写所谓的新诗,现在想想,那时写的东西十分肤浅幼稚。假期里找马老师指教,他没有笑话我,总是耐心地加以指点,给了我很多的鼓励。那时他曾推荐了不少书籍借给我看,可惜当时我只顾着看热闹,没有好好研读。

教我们的时候,马老师就在《淄博日报》《淄博晚报》 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多年来,他勤于读书,笔耕不辍。 前段时间我去看望他,已经八十岁高龄的马老师行动有些缓慢,但精神矍铄,他高兴地拿出了近些年自己编著出版的四本文集,都是他整理的他和他的父亲及堂兄的作品集。其中一本《蜗庐居诗文书法选》由我市文联副主席、著名诗人韩青先生作了序,韩主席对马老师和他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文中首段就写到:“……已过古稀的他,还在方格上努力耕耘,读之品之,使我赞叹不已。”

马老师在一本本的文集上为我签上名字,郑重地盖上印章,把四本书交到了我的手中。我双手接过沉甸甸的四本文集,顿时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力量。马老师,您是值得我们终生学习的良师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