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里个当,当里个当,闲言碎语咱不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这是山东快书最为经典的台词。
早在去山东之前,我就熟悉了山东快书的节奏,并对其表现形式有一定了解。
这次山东游,导游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山东民俗博物馆,迎接我们的第一道风景就是山东快书。表演的节目是《打针》: 医院的护士赵小兰,她技术不高文化浅, 明明自己的水平低,可她一不学来二不钻。 这一天,注射室值班轮到了她, 来了个病号大老单……艺人手打鸳鸯板,口念顺口溜,不时还表情配动作,把游人逗得忍俊不禁。
为了追本溯源,查阅了不少资料。
清道光六年(1826年),名落孙山的十多个书生在临清,共同编写了一个武松故事唱本。塑造了一个除暴安良的武松形象。这个演唱本较之民间流行的武松的故事更加系统、充实、完整,主题也更加明确。当时临清有“小天津”之称,是全国有名的商贸集散地和文化集散地,该唱本融合了临清方言、民歌和南方民歌的元素。作者之一的李长清把它带回原籍茌平,传给他的表侄傅汉章。10年之后,傅汉章在曲阜“林门会”上正式开场说书,由此,“武老二”一鸣惊人。聊城人李长清、傅汉章两位艺术大师,是山东快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聊城是山东快书的发祥地,临清在山东快书的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聊城专门成立了山东快书专业委员会,推出一批曲艺人才和曲艺精品,为繁荣发展聊城曲艺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目前已出版了山东快书《武训传》。长篇小说《山东快书传奇》,已经列入聊城市文联2019年度签约文艺创作员重点创作计划,预计年底完成。
山东快书和其他地方一些语言类传统节目一样,在传承发展上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瓶颈。
“山东快书传到陕西后,和当地的方言相结合,又产生陕西快书,可见山东快书的影响力。曾经风行大江南北的山东快书,目前确实有萎缩趋势。现在临清会表演山东快书的人不多了。”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的临清艺人刘方平说。
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抢夺了传统艺术的受众,让传统艺术生存难、传承难。同时,“短平快”的特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快书创作的短板,削弱了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创作者视野的不够宽阔,宏大叙事能力的欠缺及思想表达能力的弱化,是山东快书的“硬伤”。
据了解,目前山东快书在聊城各县不少地方依旧活跃,一些有责任心的快书艺人为了这门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义务开展一些教学活动。他们还以传统收徒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等形式,传承与发展着山东快书。
有专家希望,通过“山东快书传承与保护”立项、培养年轻演员、革新传播渠道,适应新的文化载体、定期举办曲艺快书大赛等形式,推动山东快书的发展。
山东快书是非遗。如何让“非遗不遗”?在专家看来,山东快书要实现大发展,要在自觉传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要勇于和舍得清除“门户之见”,避免墨守成规。同时,要以现实主义的姿态,让目光凝聚于现实生活,深切体察人民的喜怒哀乐,关心时代的动态和发展。创作者一定要抓到时代的痛处,挠到社会的痒处,触摸到百姓心灵的深处。要积极反映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不仅让观众开心,还要让他们动心,作品不仅要立得住,还要叫得响,传得开。同时,要努力拓展视野,走出齐鲁大地,登上更高的舞台。
山东快书,是山东人的旋律,是山东的文化名片。真诚希望山东快书的魅力越来越得到充分的呈现,希望人们多关心一下山东快书这个曲艺形式。
(本文作者系湖南宁乡玉潭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