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鱼儿的头像

小鱼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19
分享

恩师相伴的写作之路

恩师相伴的写作之路

文/俞传美

1988年我一头雾水从巫溪嫁到项城,因为太思念家乡、思念父母和妹妹、思念同学……整天以泪洗面,我用文字书写心中的思念,从此爱上了写作,因为文学认识了戏剧作家李泓老师,第一次在小龙人幼儿园见到他和师母,一如慈祥的父亲和母亲,他们如此谦逊和平易近人,我十分感动。

2000年,我从东薛调到县城工作,每逢文学界举行重大活动,70多岁的李老总是不辞辛劳欣然前往,他对项城文学爱好者的期待和严格要求始终如一,体现了一个高瞻远瞩艺术家的敏感,李老号召项城文学界同仁们坚持不往一条道上挤,在诗歌、散文、小说、小小说、现代诗百花齐放。

2013年冬,周口作协选派基层作家去河南文学院学习,李老亲自给墨白院长打电话让我去学习,在李老的鼓励下,我怀揣梦想走进河南文学院,我每天认真听课,认真记笔记,得到著名作家乔叶的悉心指导,乔叶作家认真阅读了我的散文,她鼓励我说:“你的散文写得好,但文字需要简洁明快,你认真写散文,有感而发,散文与小说的艺术形式是相通的,你能写散文就能写小说。”她每天讲课后,在课余时间指导我写作,她的鼓励更加坚定了我写作的勇气和力量。

在河南文学院的学习期间,可以说收获满满,乔叶作家把她发表的《最慢的是活着》、《在土耳其歌唱》、《给母亲洗澡》等作品送给我读,并告诉我说:“姐姐,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生活比小说更精彩,每天都有许多感人的事件发生,写散文是一个方面,我再一次建议你尝试一下小说。”

后来我创作的长篇散文《守望大巴山的母亲》、《灵魂深处是故乡》、小说《大宁河源头的砖瓦匠》、脱贫攻坚小说《嫁进云端》、《站在中原望故乡》、《红池坝》、诗歌《想起母亲、想起老磨盘》等先后发表在《中国作家网》,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项城的文化氛围和文友们的真情相助以及李老的谆谆教诲密不可分。

李老说:“即使你教学工作再忙,也不要放下手中的笔,要多看多写,写你与众不同的故乡人文风情、写你美丽家乡的变化,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写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你来到项城,写你脚下这片土地的变化。”面对李老的期望,我只有努力。

有一次,李老拿着一本书递到我手中,当我翻开散发着油墨清香文字,一看是项城一位文友写的长篇小说,我和恩师并肩站在校园里心潮澎湃,这里饱含着恩师对我纯真的关爱与鞭策,以及对我的殷切期待。李老读过我的一些作品,他对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批评与激励共存,他每天把《中国作家网》的好文章转发给我,这种鞭策在我追求写作艺术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和坚定的指导作用,李老发给我的每一篇文字,都是我学习的范本。

后来,我把这些年写的文稿结集成册,故乡一位领导对书的封面设计、题图、封面颜色等一一指导,取名《温一壶月光》,我想请著名作家孙方友为我作序,我和李老、师母一起去郑州孙方友老师家,在孙老的书房里,两位老艺术家谈笑风生,哈哈大笑,好像回到他们的青春年华,谈到我的创作,他们伸出大拇指,我却感到压力很大,我们从创作谈到生活,时间过得真快,回项城已经晚上十二点了。

一个月后,著名作家孙方友给我写的序发表到《大河报》上,一时引起强烈反响。孙老在序言中指出:我的校园散文溢满母爱乳汁的芳香,我对故乡一往情深,《温一壶月光》是一部充满诗情画意的乡土散文,字里行间溢满故乡泥土芬芳,把游子思念故土的情怀写得淋漓尽致,爱故乡的每一平方米的情怀跃然纸上,把故乡写得美如天堂,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李老鼓励我写家乡,用家乡的方言俚语写,用自己的风格写,用笔需要慢一些、到一些,轻松自然一些。文字需要苍茫之气和凝练,李老循循善诱,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忘恩师给我写好作的引领,他爱生如子,一时传为佳话。

那年,著名作家孙方友不幸去世了,李老哭得泪流满面,师母在孙方友老师灵堂放声大哭,在他的墓地,李老老泪纵横,曾经的好兄弟阴阳两分,我也失声痛哭,因为失去这位师长心疼不已,我和李老还常去看望孙方友老师的家人,李老带着醪糟、带着青菜,他是个心细的人,胸怀坦荡,直率真诚。

每年项城市委、文联组织我们去外地学习,在梁家河、在路遥故里,我们坐在窑洞旁边,喜看梁家河的变化,文思喷涌,我把感想写出来,在路遥故里,他的门前写着:要像热爱初恋一样热爱文学,我也像热爱初恋一样爱我的文字,清晨或黄昏,我们坐在路遥的房前屋后拍照,在路遥的墓碑前祭拜他,李老给路遥点上烟、端上啤酒,我们坐在墓碑前的石头上感受文学气息,我们或作或站拍下生活照,在湖南韶山等革命圣地、在贾平凹的棣花镇、在开封、在洛阳等地,一路上紧锣密鼓,行程满满,我们参观当地文学名胜,红色文化,一边认真记笔记,遇到不清楚的地方,我不厌其烦地向大师们请教,李老耐心解释,他的师者风范令人十分敬佩,李老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这种治学精神是传承给我的最大财富,让我一生受用不尽。

此后,每逢外出参观学习,我都学着李老的样子,心官与耳目并用,边看边问边学边思考,走到哪学到哪,每去一处写一篇散文,在棣花镇我写出《秦岭深处的历史文化》发表了,与李老朝夕相处,他朴实无华、潜心研究学问,引领我们的言谈举止,使我既感动又敬佩。

我的长篇散文《守望大巴山的母亲》发表了,李老发朋友圈儿,他鲜明强调,要求我的文学知识需要系统化,特别是要认真写故乡巫文化的传承,唯此才能更上层楼。仔细揣李老的告诫之后,我写出了充满故乡的地域文化散文《国心深处的巫文化》、《温暖的小城》、《鱼鳞瓦屋的关庙河》、乡村振兴散文《巫溪茶山村》、《我站在云端望故乡》、《开满黄金的原野》等作品,写故乡的巫文化,写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既是对自己的警示,也是学习、继承、发扬故乡地域文化的初心。

去年春天,我和李老、张宫林作家去中医院后边桃花岛玩,站在桥边,站在绿化带边,那里水好清、好干净啊!春来江水绿如蓝,万物蓬勃露出笑脸,好温暖,我突然有了写作的冲动,以《小城的暖》为题写了一篇散文,那是李老最满意一篇作品,投寄到《中国作家网》终于发表了,文中写道:我是沙河╱我要向诗人抗议╱他们总将我送入黄河╱可我向往的是在人们脚下╱滋润美丽的项城大地。我在中国作家网看到作品发表的消息,截图发给李老,这篇散文对我的鼓励是巨大的,将此文再次投寄《青年文学家》居然获奖了,当我抚摸着里面熟悉、质朴、激情,而又不失深邃的文字时,一种敬仰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我决心以李老为标杆,在写作道路上奋力进发。

李老热爱大自然,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爱脚下这片土地,他用镜头记录项城大地的美好,他用文字歌颂美好的时代,他的戏剧作品《农家媳妇》《农家嫂子》《农家妹子》三部曲,对农村媳妇自强不息、孝敬公婆有很好教育意义。

李老用美食文化再现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他的醪糟,他的臭豆腐,他的回锅肉,他的全羊汤,他的瓜果小菜应有尽有……饱暖一群文学儿女的胃,在他家喝酒、吃菜,幸福极了。

李老不但关心我们,还关心我们的儿女成长,他常常给我教的留守儿童做很多好吃的,我的学生常常趴在我耳边说:“老师,我的作家爷爷做的饭那么好吃,他是个开饭馆儿的吗?”

每逢八月十五,国庆节,我的生日等重大节日,我都参加李老的家宴,李老的儿女亲切叫我姐姐,师母像慈母一样爱我,吃饱了,还常常把好吃的让我带回家,师母会写诗,她常常鼓励我好好写文章,我的每一篇文字她都认真阅读,巫溪的父母离开了我,在项城并不孤独。

李老曾对我说:“人生萍迹难定,我们正在祖国的名山大川游览学习,你身在异地他乡,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进步,方能对得起故乡的父老乡亲,不要把困难放在心上,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写自己爱写的东西,写有时代责任感的作品,写有家国情怀的作品,写有担当意识的作品。随着与李老逐步深入的交往,我渐渐明白了李老在项城享有盛誉的原因。

写作路漫漫,恩师相伴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