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不落读完《李培战散文集》,用时两个月,之所以要用这么长的时间,主要是读得认真。。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对写作的辛苦深有体会,因而我觉得认真是对书的敬畏、是对作者的敬意、也是对自己阅读所耗费时光的不辜负。二十多年来,我的手边总有一本《辞海》,读书过程中每每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不确定的读音都会查阅;遇到不懂的诗词、典故包括民俗、方言都会搜寻出处。这么多年下来,字典的纸张已经被我翻得很脆弱了,稍不小心,边角料就会掉落。按说一本字典也不贵,就是不舍得换,任何东西,相处久了都会产生感情,难以割舍,仿佛物件都有了生命,能够懂得主人的心意,达到人物相融相惜。比如老房子、比如散文集里的富平老鼓、再比如陈彦老师《西京故事》里的紫薇树,这便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最原始最纯粹的情感。
情能动物,更能动人。读这本书最深切的感受就是用心用情。在《文学的故乡》和《岁月的诉说》两个专辑里,几乎每篇文章都能触动我,都能让我回忆起久远的乡村生活和存留在那片土地上的深厚情谊。
《卖桃》很短,九百字左右,“父亲的额头、手背上都被桃枝划出了几道血痕”“老驴又打来电话,明天的桃商不来了。”“那挑拣的妇女果然严格,每挑三筐,就会打出一筐淘汰果。”“不软?你按按这里、这里,被她反复按了几次后,那桃果然软了。我正要发起下一轮争辩时,被父亲厉声喝止住了。”被妇女按软的又何止是桃子的尊严?这些句子不长,却写尽了父亲培育果树的艰辛、等待桃商的焦灼和面对苛刻挑剔桃商的无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励志的话说给农民是不合适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起早贪黑、足够勤劳,但是他们辛勤劳作一年可能颗粒无收、他们精心培育的果实也可能一夜之间就会毁于狂风暴雨;收成不好了收入微薄、收成好了“谷贱伤农”,也会因为市场饱和大量水果腐烂在田间地头。我每年秋天回大荔农村老家时,都能看到大棚外或多或少地倒着一堆堆散发着酸臭味的冬枣,看得心疼。有时候,我也会停留下来,呆滞地望着,它们曾经是那样娇媚地悬挂在枝头啊!那堆积起来的是农人们挥洒的一滴滴汗水、那散发着的是农人们无处诉说的心酸与无奈。父亲制止了“我”与桃商的下一轮争辩,是因为历经沧桑的父亲明白:道理很多时候都不是生活的运行法则,而桃商的喜怒直接决定着自己腰包的充盈程度和丰收喜悦的持续时间。小时候,跟随母亲去镇上卖棉花,看母亲陪着笑脸对验收员说:这几天太阳好,花开得白雪雪,都是才拾的好花,昨黑和俩娃择到半夜,干净得很。母亲一脸的讨好与卑微,我忐忑不安地盯着验收员手上的长钳子,看他从不同方向夹取着样本,我的呼吸和心跳随着钳子的出入而律动,每每等待棉花等级的判定是那样漫长,因为这关系着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和我来年的学费。
一篇好的文章,作者首先是倾注了内心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其次才是写作技巧,打动自己才有可能打动读者。做文如此,做人也一样,以诚相待才能赢得朋友,靠甜言蜜语得来的情谊就像靠华丽词藻堆砌出来的文章一样,初看惊艳,终抵不过岁月的沉淀。
在《灰色的日子里》,父亲修缮厨房时踩空,从梯子上摔了下来,被诊断为腰椎爆裂性骨折。出院后,八十多岁的婆去看自己的儿子,不断重复着:“我娃咋这么不小心?把你跌成这了!算到一百天,是哪天?”因为伤筋动骨需要休养一百天,母亲就在一旁说:“明年正月初六。”万万没想到,就在父亲伤筋动骨后的第一百零一天——正月初七,这天早上,婆走了。读到这里,泪水湿了眼眶,不止因为伟大无私的母爱,还想起了祖父祖母的故事。奶奶八十八岁那年在睡眠中安然离世,一贯冰冷霸道、雷厉风行的爷爷看起来是落寞,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悲伤,他对奶奶说:“两年,最多两年我就去找你。”果然,在奶奶去世两年的时候,爷爷走了。尽管奶奶美丽、温柔、善良,爷爷还是训斥了她一辈子,我们近百口的大家庭中不曾有人认为他们有爱情,可是他们的爱只有他们懂,我们需要传承的是他们之间的包容、扶持与不离不弃。
这本散文集,从始至终都被浓浓的深情感染着、感动着、回忆着、思忖着。书中有尾随父亲自行车一路跑回家中的不速之客—土狗阿黄,它恪尽职守,代替父亲护送“我”上学、帮助父亲看守果园,却因邻居王婶诬告咬伤了她家的九只公鸡而遭到父亲毒打,伴随阿黄惨叫声而来的是狗狗对人类的绝望。“从那天起,我似乎再也没有看到过阿黄与父亲的亲密无间,他们的距离已远到了不可估量的地步。”后来证实咬伤公鸡的元凶是黄鼠狼,父亲想要乞求阿黄原谅时,阿黄把头转向一边,眼神荒凉。尽管遭到主人的不信任与毒打,阿黄依然履职尽责,在看守果园时遭小偷下毒,拼命挣断铁链跑向家中,用奄奄一息的躯体撞击大门,给主人报信,阿黄用生命践行了对主人的忠诚。阿黄不会说话,但是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把狗狗复杂的心理和情绪刻画得淋漓尽致、细腻传神,让我们看到了一只会生气、会伤心、关键时刻会护家、情感丰富通人性的生命个体。
作家跟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需要永远葆有对事物和情感的敏感感知力,他除了关心钱,也关心这个世界。他能在别人习焉不察的地方发现丰富多样的内容,包括美好和丑陋、阳光和隐秘,这样才可能写出丰盈动人的细节,才能体现出作品所呈现的文学性。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作家,无论写作风格是怎样的,内心一定是温良敦厚的,所倡导的一定是温暖和谐、积极向上的,这是作家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高端的美食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烹饪,好的文章一样只需要简单的文字。李培战的散文里没有华丽词藻、没有寻章摘句的刻意雕饰和强说苦难的铺排张扬,全书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流畅,原生态的描述展现出不加掩饰的欢乐和忧伤,情感饱满充沛,滤去文辞修饰的天然语流催下了我感怀和追念的泪水。
其真在于纯、其纯在于真,互为表里构成了文字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能够支撑我们健康快乐地活在这个浮躁拥挤世间的不正是人性的真、善、纯与温暖吗?让我们怀着对文字、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都能以“真”待人、用“真”做文。
在今天,人的情感被“俗化”和“媚化”的浮躁年月,谈论情感的“真”实在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很庆幸,在散文集中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坚守和憧憬的情感世界,绵绵亲情、浓浓乡情,使我再一次深信:“真”才能写出好散文,“真”才是写作之本质、散文之灵魂,只有“真”才能体现出作家的人文品格,它像火炬一样照耀着作家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使文章散发出清澈的光芒。
在物质越来越挤压精神空间的年月,拿什么来安放我们的心灵?写作、阅读、与有趣的灵魂相遇,不啻是一种上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