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美的文字中深藏哲理、用平凡的小事启迪心智。”这是林清玄散文给我的感受。
在《发芽的心情》里,采摘完果实的果园并没有放假,为了让明年的果实长势更好,果农每天还要去剪除那些没有生长力的树枝。他说:“一棵树的力量是有限的,长得太密的枝桠明年固然能长出许多果,但会使所有的果都长不好。”我感觉有点像说自己,曾经我非常地忙绿,书法、画画、写作、羽毛球、吉他、跳舞......总之,每次看到别人因为展示出某一项才艺而在舞台上闪闪发光时,我就迫不及待地去学习。十年过去了,《颜真卿楷书教程》落满了厚厚的灰尘、球拍因为闲置太久断了线、吉他斜挂在书房成了一种装饰,我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散在了太多领域,至今依然没有练成一项可以示人的技艺。我何不像果农一般对自己的兴趣做出割舍,集中精力去做好一件最喜欢的事情,比如阅读和写作。
到了春天,当初剪枝的地方,芽抽得特别早、也特别鲜明,我被深深震撼了,我感受到了树枝在面对疼痛时的坚强乐观和对追求理想的坚持,那是一种力量的蓄积与迸发;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昂扬向上的蓬勃生机。想起儿时在农村见过母亲长豆芽的样子,母亲总要在浸过水的豆子上盖两三层厚厚的笼布用来遮光、还要在笼布上再压一块石头,之后才会把盆放在不碍事的角落里。豆子并不因为主人没有把它放在醒目的位置而伤心难过;也没有因为黑暗的环境和石头的重压丧失发芽的心情,它们直面逆境,与困难抗衡;它们隐忍顽强、在黑暗中积蓄力量,五六天后,它们破茧成蝶,华丽转身成色泽白净、胚芽粗壮,吃起来更加健康、口感更加淳厚的美味佳肴—豆芽,有些地方也叫做银芽菜或者银针菜。
盆里也有极个别的豆子已经腐烂散发出一股酸臭的味道,同样的豆子、同样的生长环境,为什么这些豆子就没有勇气冲破桎梏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享受生长的快乐呢?这多么像我们的人生啊,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打击,但是有些人能把痛苦化作前行的动力,他们用拼搏诠释理想,把汗水当做最好的养料滋养生命,留待春天里发芽,然后在秋天收获更加壮硕的果实;而有些懦弱的人则失去了发芽的心情和对春天的期待变得意志消沉甚至不惜结束生命。愿我们在面对艰难时都能勇敢地跨过去,永远保持发芽的心情和顽强生长的力量,因为经历过打磨的人生才更加厚重、更加耀眼。
读到《比景泰蓝更蓝》这篇文章时,正是初秋一个周末的清晨,昨晚夜半先被风惊醒,随后下起了雨,听着滴滴答答的雨声竟没了睡意。该到秋天了,一些看见的,看不见的过去与曾经,在这个盛满禅意的时刻,都沉淀成了永恒。过往即使不触及,也会有一种淡淡的怅惘,很多时候,经历就是一种打磨,让生命变得更圆润,更坚韧。用感谢温生命中的遇见;用感恩暖这一程的走过,就这样胡思乱想到了天明。晨起独坐秋窗,依然听雨、读书,透过窗户依稀能望见远处的秦岭山脉,日子不紧不慢、山水无喜无悲,用林清玄澄明、般若的文字渡我一片清宁。老公正在厨房里忙活着做饭,锅里溢出的米香瞬间灼伤我的心还有我的眼,原来,我的一片清宁是有人在背后遮挡了喧嚣;原来,厨房里的烟火气才是人间最美的天堂,和自己爱的人携一份相惜,种一株菩提,淡淡修行,慢慢老去,如,最初,那般静好。
林清玄在《越过沧桑》里说:“每个孩子投生到这世界就好像一粒种子,假如是一粒榕树的种子,不管多么努力,纵使用尽一切资源,也不可能使榕树长成松树或者昂贵的红豆杉。”本来我们教育的作用应该是帮助草木按照自己的本质成长得更好,让榕树长成好榕树、松树长成好松树,而我们现在的齐头式教育,使用一个标准,耗神费力地做着改变种子特质的工作。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长成国宝级的红豆杉,结果反而压制了孩子本来的内在渴望,最后看似辛苦了家长,实则牺牲的是孩子正常生长的权利。我也为孩子的教育苦不堪言,看了这篇文章恍然大悟,关于教育,人格比学问重要、智能比知识重要,一个孩子若有健全的人格,而且有生活的智慧,他就会过得快乐,并且能把这份快乐传递。
还有《煮雪》,说在北极,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来听。遇到谈情说爱的时候,回家先用情诗情词裁冰,加上一点酒来煮,煮出来的话便能使人微醉。如果失恋,就放一把大火把雪屋都烧了,烧成另一个春天。白雪、炉火、诗词......美的不是意境,是作者的通透。生活中,让我们留存美好,若遇到不爱听不中意的话,把她们结成冰就可以了。
还有《为君叶叶起清风》里杨慎的“杨柳织春愁、锁愁眉、倚画楼、红愁绿惨花枝瘦”“相思千里外、回首一沾巾”,他妻子黄娥的“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他们的感叹与愁绪简直美到惊心。
选一个午后、泡一杯清茶,怀一颗沉静的心阅读这本书,会感觉到灵性的追求、豁然的开悟其实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