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健的头像

宋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23
分享

梦中的“千层底儿”

童年的记忆深处,我总喜欢躺在热炕上,边听母亲讲古今趣事,边看她纳鞋底儿。随着麻绳穿过“千层底儿”的一串串“呲~呲~”声,我才慢慢地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三十年前的西北小山村,虽已衣食无忧,却没想象的那么丰富。简单的穿着打扮便是人们朴素生活的写照,身穿老式中山装,脚踩手工黑布鞋,当然还有少数解放式黄胶鞋。谁要是穿上一双时髦的新款球鞋,便会招来众人羡慕的眼光,于是乎,洋得连走路姿势都变了样,油光锃亮的新式皮鞋就更难得一见了。

那个年代,在那个地方,男人们忙于田间,极少做针线活,也难得下厨,缝衣做饭的任务自然交到了女人们手里。

农闲时分,男人们“掀牛九”(流行于西北的一种牌类游戏)后,哼着小曲儿,扛着铁锹来到田边、埂上,东挖挖,西填填,修修路,引引水渠。女人们便三五相约,围坐在炕头,一起拉拉家常,聊聊闲话,做做针线,有织毛衣的,有缝补衣裤的,大多数是做布鞋的,人手一个用细柳条或竹篾编织成的针线笸箩,里边装了针线、顶针、锥子、剪刀等。大家趁着闲暇时日,多做点针线活儿,不然一到农忙时,又得起早贪黑。

母亲手巧,布鞋做得既漂亮,又结实,在村子里小有名气,家人都喜欢穿母亲做的鞋。记得那时,经常有人找她帮忙剪鞋样(用纸剪成的鞋底、鞋帮图样),讨教做鞋的方法,她人缘又好,所以家里很是热闹!

手工布鞋工序繁多,制作难度大,准备工作尤为重要。首先得裹好帖子(又叫打袼褙),也就是把不穿了的旧衣服拆剪成布,如今多用新棉布,用面粉做的浆糊一层层粘在一起,约2毫米厚,压实晾干后变成三合板似的布帖子,便是鞋底的主要成型材料了,当然也可以在集市上买到现成的帖子。

早些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古老的小物件,而今已是稀罕物,人们称它为拧车,拧车非车,它是用来拧麻绳用的。把线麻固定在拧车的一头,一手抓线麻,一手抓拧车的手柄,然后朝着一个方向旋转拧动,渐渐地,便成了一根又细又长的绳子,当手中的线麻快要用完时,在接头处续接新的线麻,便可无限延长,将拧好的绳子依次缠绕在拧车的中间 ,待线麻拧完后,再把两根细绳拧成一根粗的,最后缠成一团备用。

准备就位,便可进入真正的做鞋工序了。

首先,拓着鞋底样,把布帖子裁剪成一片片模样一致的鞋底,然后用白布条裹边,也叫滚边。够六七片后,把它们重叠在一起,找对称的四个点缀起来,就可以进入纳鞋底环节了,这个过程相对漫长,要把厚厚的鞋底纳透,实属不易。于是,便有了顶针儿,一种铁制的箍形小工具,上面布满托针的窝窝,人们像戴戒指一样戴在中指上,用来顶针的尾端,防止伤手,还可借力。用锥子钻个小孔,再用针引着麻线沿小孔穿入穿出,用力到位,才能拉得紧致。就这样,需要花两三天的功夫才能纳完一双鞋底,毕竟是几千针的来回穿梭。后来有了钩锥,便稍稍轻松些了。纳好的鞋底,针码错落有致,精美漂亮,让人爱不释手。

裁剪、缝制鞋帮十分关键,按鞋样1:1裁剪好后,将根部缝制起来,再用布条滚边,加上两个形似兔耳朵的松紧。鞋帮面料关系着整个鞋子的美观度,布料、颜色种类较多,男士穿的多为黑色条绒等深色面料的,女士的多为浅彩色的精致面料,爱美的女士还会在鞋面上绣上各式各样的漂亮的图案,美极了。

绱鞋算是最后一个工序,也是让人迫不及待的环节。绱鞋时要紧绷楦型,平整服贴。针码大小一致,整齐划一,鞋帮与鞋底的结合要严合饱满,不能松松垮垮。

就这样,经过一道道要求严格的工序,再加上做工者的精益求精,才有了穿起来既透气又舒适的“千层底”。 穿上“千层底”,便可抬步一身轻,脚踩八方稳了。

如今,在这个民康物阜的时代,先进的制鞋设备已基本上代替了传统的手工作业。鞋的样式五花八门,数不胜数。不经意间发现,手工纳制的“千层底儿”,却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朦胧中,几声清脆的鸡鸣,裹着“呲~呲~”声,我便翻了个身,伸伸腿脚,继续睡去。小时候,只要依偎在母亲身旁,总有睡不完的瞌睡。是啊!那么美的梦,我怎舍得醒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