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健的头像

宋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08
分享

春联摊上寻年味

进了腊月,年味渐浓。三个小不点的“大生意”被顺理成章地提上了日程。你说一句,我抢一言,南北之间的视频沟通不亚于当面交流,孩子们的兴奋劲儿,有种初生牛犊志在必得的热情,暖了一大家子人。

“紧腊月”流光易逝,转眼之间,月底悄然而来。在孩子们的催嚷下,也为了尽快寻得我惦记已久的年味儿,特地用攒来的年休假,带上女儿,提前两日踏上了归乡的旅途。俗话说得好,人逢喜事精神爽,沿途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就连中铺那位兄弟雷鸣般的呼噜声都是那么悦耳,有节奏,有韵律,有动感。

春节前夕的西北小县城,四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热闹而非杂乱,绚丽并不奢华。马路两旁光溜溜的枝干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红灯笼,犹如一张张的幸福的高原红,期待着每一位归来的游子。

街头巷尾已是年的天下,极具地方特色的年货在人山人海中愈显繁盛,吆喝声、还价声一浪赛过一浪。一个又一个红艳艳的春联摊,在“工整对仗”和“平仄相和”间,用书法艺术的方式,将新春祝福送至千家万户。人们围着挥毫的书家,在横竖撇捺、点折钩提中,谈书论道,咬文嚼字,就图个吉利,尽情抒发着内心深处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管是为了辟邪纳福、传承文化还是营造节日气氛,无论县城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如今的小县城,手写春联仍是一枝独秀,是春节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爸也是春联市场上一名忠实的守护者,他的春联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在村小任教十几年,有一手好字,总是热心地帮村里人写写画画,现在依然如此。

黄土高坡的隆冬季节,大地封冻后,人们才真正闲了下来。在大家聚在一起蹲墙根晒太阳、喝酒打牌、吹拉弹唱的时候,老爸便开始了他一年一度的春联准备工作,买墨、裁纸、找句子,认真写完、晾干后,一副副精心叠好装好。这么多年来,他总是提前清点好亲朋好友的春联,再一一送给大家。

每当小年后,老爸便提上装满春联的箱子和干粮,带上我们兄弟俩,到镇上摆摊,换几个过年钱。直到除夕下午,才抓紧收摊回家,赶年夜饭。就这样,一晃就是十几年,从未间断。直到哥哥大学毕业后,我们才逐渐“转战”县城市场。一路走来,伴着风雪与艰辛、温暖与成长,老爸朴实厚道,但善于思考总结,业务也越来越熟练,春联的销量从刚开始几百副增加到后来的几千副。同时,他的粉丝也越来越多,并结交了很多好友,一直都有往来。

“老兄,这一副春联写的什么句子?”中年人边看边说。

“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

“好好好,福气财气都要来,就要这副。”

“大哥,给我找一副厨房门上的。”一位壮实的中年人问到。

“美酒千盅闻气醉,饭菜上桌透心香。”

“不要不要,闻到酒味就醉了,好像显得我酒量不行嘛,再换一副。”

“椒姜巧配佳节宴,桂子妙合长寿丹。”

“对对对,这个就差不多。”

……

不同的客人有不同的需求,有人关注纸的质量和颜色,有人关注书法字体,有人关注春联的句子释义。有咨询春联贴法的,也有按自己的想法现场定制的。无论怎么样,老爸都能应对自如。

当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老爸就卖得便宜些,有时候甚至不收钱,虽然算不上扶危济困,也尽自己一点儿小心意。

孩子们的“大生意”自然也是成功的。他们带着爷爷写好的春联,在小区门口安全的地方摆起了小地摊,锻炼自己。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里,他们在体验生活的同时,通过自己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享受不一样的年味儿。

明年,让我们一起在春联摊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寻找别样的、浓浓的年味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