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四是传统节日里的小年,儿时,每年的那一天大人总会说,“打伢乃过年”,其实这一天我从来也不曾被打过,也没见过哪家人真的打过小孩。虽说是小年,在我的记忆里,这一天除了家里会打扬尘,其它好像跟平时并无异样。因为物质的匮乏,只有除夕这天能够吃到一顿平时几乎不曾吃到的丰盛饭菜,有新衣新鞋穿,还能得到一点压岁的零花钱,而且做错了什么也不会挨打挨骂,所以童年总是特别盼望过年,似乎在潜意识只认定除夕这一天才算是真正的过年。
大年三十那天,因为有诸多的诱惑,孩子们总会变得特别乖巧听话。记忆中,母亲和奶奶是从一吃完早饭就开始忙着煮年饭。父亲和我就忙着对付家里的春联。春联,老家叫对子。那年月,春联都是父亲办年货的时候从合作社里买回红纸,然后请村子里饱读诗书、字写得好的伏波叔代为书写。乡下人纯朴,父亲带着我,拿着红纸和墨汁去找伏波叔写对联的时候,往往只是递一支烟就成了。之后父亲回家去处理杂事,留下我在伏波叔家等春联。我很喜欢每年去伏波叔家等春联,因为找伏波叔写春联的人多,往往需要排队,在等待的时间里,姣娘总会往我的口袋里塞满吃食。最开心的是伏波叔写对联的时候,还一边写,一边给我讲古代文人墨客的故事,轮到写我家对联的时候,他还会喊我去牵纸。在我们孩子眼里,他的肚子里总有讲不完的故事,而且写对联的时候根本不用考虑,提起笔来一挥而就。我们都很佩服他。有一年,他铺好纸后突然问我:“喜欢读书吗?”我有点害羞地点点头。“我今年帮你家大门作一幅好对联啊,将来考学了,就来接伢(我们家乡称叔叫伢)喝酒啊。”他略略一思衬,提笔写下:室内华堂气象新,门前圣地千秋业。写完后,问我:“好啵?”当时我真的不懂好不好,只知道过年贴对联喜庆。晾干后,我带着对联回家了,父亲和我用自制的浆糊贴上了所有的门框,包括鸡埘、猪埘甚至厕所也贴上了一方写着祝愿的红纸条。
贴完对联,父亲又给大门、房门贴上门神,在墙上贴年画和我得到的奖状后,母亲和奶奶的年饭也熟了。洗净手脸后,一家人一起把菜端到已放到堂屋正中的大方桌上,我负责摆碗筷。父亲每年都特别叮嘱要我多摆几双,说家里的祖人也会回来过年。菜真多,有鱼有肉,满满地摆了一桌子,其中有两盆菜是盛在瓦钵里,底下用泥炭炉炖着,里面的鱼肉咕嘟咕嘟地跳跃着,热气腾腾,这也许是最原始的火锅吧。待父亲敬过祖人和灶神,在门口放了一挂鞭炮后,就开始吃饭了。这顿饭称作团年饭。父亲把奶奶请上席坐好,我们一齐向奶奶敬过酒后,就可以正式开吃了。这天,在饭桌上,我就是站起来夹菜,也不会被责备,父亲也一定会陪平时滴酒不沾的奶奶喝上几杯小酒。一家人其乐融融,共吃团圆饭,共享天伦之乐。我想,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无论相隔多远,外地游子都会风尘仆仆赶回家来过年,如果不能回来而格外想念家乡,思念亲人,有了乡愁的原因吧。
团年饭后,父亲照例会给我几毛钱作为压岁钱,不多,但那时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巨款,这钱怎么支配大人是不会干涉的。有男孩子的家庭,大人除了会给他们压岁钱,还会额外给每个男孩子一包香烟。在我印象中,男孩子对于烟似乎比对钱更在乎。或许,在他们看来能像大人一样抽烟更神气吧。曾记得建新,因为偷了小建元藏起来的烟,惹得小建元哭闹,他爸爸叫了几次建新也不肯还给建元,过年就赏了他几颗“板栗”呢。
下午,父亲会带着我去上坟,祭拜祖人之后,我们孩子就在一起放鞭炮。这些炮多半是从别人家团年放过的鞭炮里找的,有的有炮引,有的没有,但这些对于我们孩子来说都是好东西。没有炮引的,从中折断,点燃,鞭炮“嗞”地一声,倒退着飞出几尺远;有炮引的,平放在地上,用烟点燃炮引,随着“啪”的一声,立即会引来一阵欢呼。我们女孩子是不敢放的,就是捡到了炮,也会送给男孩子,然后一边捂着耳朵,一边远远地看着他们点燃炮引,待“啪”的一声过后,才会聚拢来。玩久了就不过瘾了,原先放在地上放的,改成放在瓶子里或盒子里,亦或者把两个鞭炮引拧在一起放,更有胆大的拿在手上点燃后扔出去,最终炸伤了手指或引燃了别人的柴草堆......
晚饭后,母亲给我换上新衣服,新鞋,心里的那个美哟,心想:要是天天过年那该多好呀!母亲照例又是叮嘱:“将莫在地上到处摸,摸了会生疮。”那时还信以为真,长大后才知道,那是大人怕我们把衣服弄脏了,故意骗我们的。我总记得儿时因为我的个子矮,每年除夕的晚上,母亲必会搬一条长凳拦门放着,取一条扁担竖放在地上,让我站在凳子上,用中指压在扁担头上,她站一边一遍遍地问我:“长吗?”我一遍遍地答应:“长。”母亲说这样就能长高,现在想来当时该有多么可笑。
大年夜,我不记得老家是不是有守岁的习惯,但印象中,除夕的那天晚上,无论什么时候就寝,灯总是要一直亮到天明。儿时,总听老人讲,“三十晚上的火,元宵晚上的灯”,具体有什么来历我也不太清楚,我想,也许是代表着某种祝愿吧。
光阴易逝,岁月难缠,转眼之间我已从不谙世事的小屁孩变成了一个知天命的老太太,现在因为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人过年也不再放鞭炮,再也听不到那接连不断的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了;因为物质的日益丰富,孩子们对过年的期盼已不如我们当年了,人们总说年味越来越淡了,但我深信,虽然“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是故乡”,所有人的心中,一定不会忘记他故乡儿时的年,因为故乡是所有人心中乡愁的所在地,是他们的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