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这天,适逢元宵节,又是晴空丽日的好天气,便去寻访白鹤楼。
相较于名闻遐迩的黄鹤楼,位于山东五莲九仙山的白鹤楼应该是鲜有人知了。但是如果说到苏轼,说到苏轼那首流芳千古的《水调歌头和•明月几时有》,你一定会耳熟能详了。
朋友们自然会问,白鹤楼和苏轼?这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苏辙携家眷来到济南,任职齐州掌书记。苏辙在齐州任上,写信向兄长夸赞山东的好处,远在杭州的苏轼便动了心思,正好任职期满,苏轼上书请求皇帝把自己也调到山东,最好离弟弟近一些。就这样,他被调到了密州。
知密州的两年间,苏轼多次来到九仙山,打马山间,左牵黄,右擎苍,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登上亭台,看鸥鹭翩翩,青烟袅袅,写下《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中秋深夜,与朋友开怀畅饮,醉眼朦胧中望着一轮明月,思念近在咫尺却无缘相见的弟弟,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夜宿九仙山,夜半醒来,看到一钩新月如冰轮,旁边伴着几颗疏星,写下《宿九仙山》……
苏轼一定是把九仙山走了个遍,并深深爱上了这山山水水,才写下多首与九仙山有关的诗篇,并留下“奇秀不减雁荡”的由衷赞誉。
也正是因为爱极了这片山水,苏轼就在九仙山的山间,觅得一方宝地,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建了一座白鹤楼。
这白鹤楼的位置就在丁家楼子村西南半山腰上。
我到达丁家楼子村时大约九时许,将车停在村西空地上,徒步上山。
前行十几步,就是一条山涧,只见山涧中间横亘着几块巨石,犹如天外飞来,每一块都高数丈,巍然耸立。
原来这些巨石,是一种地质奇观,它们都是中国最大强度的大地震—郯城大地震留下的遗迹。
沿着石砌台阶走至坡上的防火检查站,我与69岁的防火检查员王大哥聊了一会儿。
王大哥告诉我,丁家楼子村以“丁”姓为主,另有“王”“高”等姓。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丁姓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丁家庄,后以村西有苏轼建的白鹤楼,遂改为丁家楼子。
王大哥指着西南方向让我看,但见巍然耸峙的一块巨石上,朱红的题刻“第一山”非常醒目。王大哥说,那就是苏轼来九仙山游山玩水留下的题字。在“第一山”题刻的下方不远,有几块突兀的垒石,那就是苏轼所建“白鹤楼”的旧址。
按照王大哥的指点,我重新越过山涧,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道,拨开条条荆棘,往山上攀爬。
虽然不是正规的爬山道,但已被来往行人踩踏得清晰可见。而且,一路行进,步移景异。山道两侧树木阴翳,青松葱郁,北侧的九仙山山势险峻,危岩嵯峨。回首望去,远处的五莲山蜿蜒起伏,丁家楼子村静卧于九仙山的前怀里,安然静谧。
继续前行,便见一石碑,上刻“白鹤楼石刻”。于是紧爬几步,来至几块巨石之下。
耀眼的位置,有一盘石,石顶有二十余米平台。台面南侧有孔径约五公分、等距离一线整齐排列的九个人工凿孔,东南侧有石墙基础,东北侧有石灰痕迹。相传:风和日丽时,有白鹤在巨石上,引颈长鸣翩跹起舞,村民称此石为“白鹤石”。
石东石南有石刻,皆曰:“白鹤楼”。石东为竖排楷书,阴刻,上款无法辨认,下款为“熙宁九年九月末”,为宋代石刻。石南为横排楷书,右刻“宋熙宁九年苏轼书于石东”,左刻“明万历四十年丁耀斗摹此”,楷书,阴刻。
据史料记述,苏东坡知密州(九仙山是密州地域),宋神宗熙宁九年在巨石上立楼并亲书“白鹤楼”。白鹤楼也就成了苏轼经常望月思亲、对酒当歌之地。
这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即便是来到密州,也是咫尺天涯。此刻,身在密州的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那首名垂千古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同年九月,苏轼在距白鹤楼不远的另一巨石下刻下“留月”题刻(诸城县续志称“白鹤楼”和“留月”均为苏书)。
在白鹤楼遗址,面对着被地震毁损的白鹤楼的断壁残垣,想象着巨石之上的白鹤楼展翅欲飞的样貌,想象着苏轼举杯对月、把酒问天的情形,心中涌动着无限怅惘与慨叹……
白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在白鹤楼盘桓了很久之后,我向着“第一山”题刻处继续攀爬。
虽然山路越来越陡峻,有几处甚至看不清路径,须得仔细辨别,小心谨慎地抓住小树干或者灌木条,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无限风光在险峰。
终于,在爬上一节石阶之后,“第一山”题刻赫然出现在眼前。在悬崖峭壁上的“第一山”三个大字跃然而出,光芒闪烁。这“第一山”每字三米见方,字的间架结构也为典型的苏体。
那一刻,对着苏轼磅礴大气的题字,看着与题刻遥遥相对的逶迤俏丽的山峰,一种“登临山巅我为峰”的豪迈之气和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由于往上都是悬崖峭壁,再没有寻到可攀的山路,便回返下山,再去访问丁公石祠。
丁公石祠系明代嘉靖进士丁惟宁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建造。有石祠三间,全部用石料砌成,共108块。正中一间有龛台,北座横刻“羲皇上人”四个字。东西两间镶嵌9方小型大理石碑(现存8方,正中一方在战乱中被盗),记载了当地风土人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此石祠历经郯城大地震而安然无恙,应该也算是奇迹。
有专家考证,丁惟宁作为石祠的主人,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兰陵笑笑生,即《金瓶梅》的作者。这一发现曾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轰动一时……
从苏轼到丁惟宁,时间越过了500多年,从丁惟宁到现在,又过去了400多年。
千年时光,逝如流水。而九仙依然,历史绵延。借用古人的诗句,就是“白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