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席波的头像

席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14
分享

鼓山游记

“鼓山高耸闽江头,面貌威严障福州。纵有台风声猖獗,从来不敢到闽侯!”

鼓山是福州第一山,也是福州最著名的景区。所以,到福州不游鼓山,那是枉到福州一次。

7月26日一早,我便从福州市内乘地铁至鼓山站,开始了登鼓山之行程。

进入景区大门,便踏上鼓山古道。鼓山古道指的是从福州市区廨院到涌泉寺的古道,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途中每隔一里就设一亭,共计有仰止、观瀑、乘云、半山、茶亭、更衣和驻锡7个亭。这些古亭不仅为游山玩水平添了不少乐趣,更让游客随时随地都有地方歇脚,大大降低了登山难度。

登鼓山,游人喜欢拾级而上,忽而小憩,忽而疾行。纵使景随时迁,也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乌云密布,不变的是道上行人——春夏秋冬,络绎不绝。其中有登高健身的,有前来赏碑的,有闲亭会友的,更有没事就来的。对于热爱鼓山的福州人来说,登鼓山俨然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登山路上,遇见一僧人,他赤脚登山,三步一叩首,向着涌泉寺一路跪拜。尽管天气炎热,僧服都已湿透,但一路跪拜不舍。其情其景,让人感慨!其信仰之真,其信念之笃,让人感动。

鼓山古道这段有千年历史的古道,现仍保留2633级,1800米多长。沿线石阶蜿蜒而上,古木参天,文化内涵丰富,风景也极其优美。

顺着台阶一路攀爬,尽管古道隐于密林之中,阴翳蔽日,但是禁不住高温天气,每个登山者都早已是汗流浃背,有的游客都是赤膊上阵了。

盘山路两侧,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峭壁灵石上那些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或雄奇或古怪、或灵秀或朴素,天下名人笔迹荟萃于此,可谓龙吟虎啸。

这其中,灵源洞是全山摩崖石刻最集中处,有宋以来的真、行、草、隶、篆书体的题刻100多段,被誉为“东南碑林”。其中喝水岩壁上,有朱熹所留径达四米的“寿”字;松关亭边上有文天祥所留“忠、孝、廉、节”四字;全山最早的石刻为北宋大书法家蔡襄所刻“游灵源洞”。

而清代书法家秦箎所题“虎”字的故事最为离奇。传说古时鼓山上常有恶虎出没,当地百姓找到虎穴,用砖石封住,并请秦箎在石上写“虎”字警示游人。但没想到秦箎的字因为太活灵活现成了“虎精”。幸好,一名法师路过此,在“虎”字旁刻上“南无增福寿佛”,镇压住了虎精。从此,鼓山再无恶虎。

鼓山的摩崖石刻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当代,前后延续近千年,内容丰富,堪称福州碑林,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顺着古道登上半山腰,就来到了涌泉寺。涌泉寺建于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初名华严寺。1407年改称涌泉寺。明代时,该寺曾两次毁于火灾,后多次修复、扩建,形成今天规模,1983年重修。历经多次灾害与重修,如今的涌泉寺以其历史悠久、寺貌宏伟坐实了“闽刹之冠”的美名。

涌泉寺建筑格局十分奇特,被称为“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

从半山腰出发,顺着一条石头小径蜿蜒前行,忽然柳暗花明,寺门一览无余。进入寺门,走过一对“千陶佛塔”,穿过天王殿,就来到了大雄宝殿。殿内释迦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殿后,有尊重约1.15吨的“三圣像”,像前是一张被称为镇寺之宝的桑丝木长桌。据说殿内曾遭遇多次火灾,唯有此桌至今仍完好如初,故而成名。

虽然大雄宝殿几经损毁,但寺内的藏经阁却未曾遭遇过灾祸。阁内藏有佛经两万多册,其中最珍贵的当属在国内已十分罕见的元刊本《延祐藏》。而涌泉寺方丈道霈法师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也在其中,这是康熙年间极为重要的佛学著作,十分珍贵。藏经楼内所藏的佛经、佛像雕板共13375块,驰名中外,曾被于1929年前来考察的日本佛教学者常盘大定博士誉为“中国的第一法窟”。

从鼓山到鼓岭之间的公路,柳杉夹道,被誉为“福州最拉风山路”,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加之距离太长,有八九公里之多,我只有远望的眼福了。但是,蓝天白云之下的鼓岭巍然屹立,极为壮观,让人心生向往。

从涌泉寺出来以后,沿着鼓山古道一路回返,至眺望台,坐缆车下山。居高临下,看闽江从福州市内蜿蜒而过,亦是一份美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