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完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原路返回倒淌河,然后翻越日月山,一路下行,到达湟源,晚八点多入住湟源的丽都酒店。这是六七天中最早休息的一次。
第二天早上五点起床,独自一人步行去丹噶尔古城。
尽管湟源的海拔也就是两千多,但走快了还是有些缺氧。
按导航走了近20分钟,就到了古城。
这是不在团队行程中的一站,是只属于我一个人的一站。
凌晨的丹噶尔古城,万籁俱寂,空旷静默,独自一人踱步安静的古城之中,没有了喧嚣,没有了烦乱,有的只是安然与平和。抬头是星空,低首是石板。昏黄的街灯,慵懒地散照着,古宅,古巷,古城墙,似乎也还在睡梦中……
丹噶尔古城,地处青海湟水源头,古为羌地,其名得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被称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此城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已有600多年历史,初为丹噶尔营,承担环青海湖之军务,建有镇海营、将军府、千总邸,乃名符其实之兵城。又是西部经济文化枢纽,“茶马互市”之商业重镇。 丹噶尔,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
据史料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茶马互市”年贸易总额白银达250万两,超过了当时西宁的六七倍。后来,京、津、沪、陕、晋、川等地的商人、工匠纷至沓来;英、美、俄等国的泰兴、仁记、泰和、怡和、居里、瑞记、美斯、瓦里等八大银行设立办事机构,进行商业贸易和金融业务。丹噶尔形成了庞大的汉藏贸易的“藏商(歇家)”队伍,他们足迹遍及西藏、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天津等地,开辟了“藏商”之路。
丹噶尔古城又是一处军事重镇。据记载,古城修筑后,同年设丹噶尔营,驻扎参将一员,千、把总共三员,建参将署一、千总署一、把总署二,及演武厅、军火库、火药局、草场各一、廒仓二十间。道光三年(1823年),由于军事需要,将丹噶尔营升格为镇海协营,驻副将一员,负责环青海湖等地的军务,并保证丹噶尔商业贸易的正常进行。从建城之日起设立丹噶尔营、镇海营、将军府、千总府等,先后派副将14名、副总17名、参将7名、都司29名,千总4名,把总31名,足见其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
现在的丹噶尔古城的城门、城墙、敌楼等建构保存或修复得比较完好。
东门称“迎春门”,门外有西汉大将赵充国披甲执戈的雕像。
赵充国被誉为“河湟拓荒者”,元朝诗人刘鹗称赞他,“湟中愿学赵充国,徼外当如马伏波”,可见他历史地位之高。
西门称“拱海门”。拱即“作揖”,海指“西海”。
拱海,源于古羌地祭祀西海的习俗,那时官员祭海均出此门,去青海湖祭拜西海神。
门外有驼队雕像,象征与西域各国繁忙的经贸往来。
丹噶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代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内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号,风格迥异的湟源排灯,承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及农耕文化与牧业文化交汇融合的奇异景象。
在丹噶尔古城逗留了大约一个多小时,然后原路返回到酒店。此时,大多的团友尚未起床。
丹噶尔古城,对于我,是一次邂逅,是意外之喜,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