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序曲,唱响于雨后的天目山。一场春雨,洗尽了尘埃,也唤醒了沉睡的万物。
此刻的天目山,云雾缭绕,恍若仙境。而我,便是那误入仙境的旅人,踏着青石古道,寻访那千年的故事。
西天目山,位于浙江临安,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向往的胜景。古书记载:“天目千重秀,林木十里深”,这片被誉为“植物王国”的神奇之地,不仅有着丰富的植被资源,更是拥有众多珍稀树种。
初见天目山,便觉其不凡。那青山如黛,层峦叠翠,仿佛是大自然亲手绘制的一幅泼墨山水画。
古刹禅源寺,隐于深山之中,香火鼎盛,钟声远播。踏入寺门,一股宁静祥和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瞬间忘却尘世的纷扰。
沿着青石古道继续前行,溪水潺潺,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古树参天,每一棵树都是岁月的见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一里亭、三里亭、五里亭,每一个亭子都承载着过往行人的记忆和故事。
狮子口、大树王、开山老殿,每一个地标都标记着天目山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行走在天目山,最让人震撼的莫过于那最具代表性的柳杉。
直径达到一两米多的大柳杉,世界稀有,在这里却随处可见,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行走天目山,最靓丽的色彩应该随处可见的盛开的高山杜鹃。
那一树树紫红色的杜鹃花,开在山道旁、山崖上,如同一片片绚烂的云霞,令人心醉神迷。我不由地时时停下脚步,静静地欣赏着它们的美丽,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行走天目山,不时可以听到鸟儿的欢歌,看到松鼠的忙碌身影。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灵动。
行走天目山,那被誉为“活化石”的野生银杏树,见证了地球的沧桑变迁;那高达五六十米的金钱松,挺拔而秀美,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还有那被称为“地球独生子”的天目铁木,更是珍稀至极,每一棵都如同国宝般珍贵。
这些树木不仅形态各异,而且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我边走边欣赏着这些美景,心中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多样性。
过狮子口,拜高峰塔院,经洗钵池,随着脚步的深入,我来到了被称为“大树王”的巨树前。
大树王是一株柳杉,早在宋代即被称为“千秋树”,明代时已成为四五围的大树,树龄长达2千余年。清代高宗纯皇帝乾隆南巡游览西天目山时,封此树为“大树王”。然而,由于人为的破坏和环境的影响,这株柳杉已于二十世纪30年代死亡。
离这株枯死的老大树王不远,已经有了“接班人”新大树王,它是141号柳杉,材积已达75.4余立方米,生长旺盛,雄姿勃勃,已被大家公认为天目山的新大树王。
老大树王和新大树王都成为天目山著名的景点和文化遗产,代表了天目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尽管老大树王已枯死,但依旧巍然屹立。新大树王作为天目山柳杉群的新代表,枝叶蓬勃,继续展现着天目山的自然魅力和生态价值。
告别两代大树王,便再去拜访开山老殿,欣赏古老的建筑和雕塑,聆听古老的钟声,感受那份宁静和庄重的氛围。
这开山老殿,正式寺名叫狮子正宗禅寺,是临济宗中兴祖庭。该寺由元代高峰禅师及其弟子断崖、中峰于元代至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1285-1287年)建立,元仁宗御赐“狮子正宗禅寺”额,大学士赵孟頫撰写碑记。开山老殿在元末明初,先后两次毁于兵火,清初禅源寺建成后,香火迁于山下,旧址则称开山老殿。
开山老殿的建筑看上去不是十分华丽,只是单层的木结构,静静地矗立在深山之中。但是,看似普通的开山老殿却有着不平凡的历史。大殿中央供奉着三座坐着的菩萨塑像,上面的一块匾额书写着“江南古佛”四个大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开山老殿还藏有一口著名的“狮子禅钟”,此钟始炼于元延祐五年(1318年)间,由天目山当地的寺院僧人募来万斤青铜,冶炼而成。这口老钟在“全民炼钢”的大潮中被砸成废铜,投进了“大炼钢铁”的热炉,天目山钟声从此“沉默”了半个世纪,直到近些年才又得以恢复。
步出开山老殿,站在千年银杏树下,远眺连绵的峰峦,心潮起伏。此刻的我,仿佛与这片古老的土地融为一体,听到了大自然的呼吸声,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轮回。
随后,经幻住寺,赏九龙壁,过半月池,来至景区出口。回首,大门之上的四个篆书大字“大树华盖”显得格外醒目。
西天目山,这里拥有世界罕见的大柳杉群落,这些大树以大为奇,如同顶天立地的绿色屏风,又像撑起一顶顶绿色的华盖,集中成片,蔚为壮观。“大树华盖”名副其实!
随着景交车在山路上盘旋,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天目山。
回头望去,那片青山依旧屹立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下一次的相遇。而我,则将这份美好永远珍藏在心底,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之一。
天目山,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它不仅是一个自然保护区,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化胜地。让我们一起走进天目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