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席波的头像

席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30
分享

函授岁月:求知路上的苦与乐

时光的长河缓缓流淌,许多往事已在岁月的冲刷下渐渐模糊,但那一段函授的记忆,却如璀璨的明珠,在我的人生历程中熠熠生辉。

1983 年,我怀着满腔的热情走上了讲坛,开启了教书育人的生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感受到专科学历的局限和知识储备的不足。1985年,一次上海教育培训的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与时代要求之间的差距,危机感在心中油然而生。于是,1986 年,我毅然决定参加全国首次成人高考,踏上了提升自我的艰难征程。

复习备考的日子,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得刻骨铭心。白天,我在学校里忙碌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而当夜幕降临,同事们都在享受闲暇时光时,我则把自己关进那小小的宿舍,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知识殿堂。宿舍的四面墙上,贴满了写着题目的纸条,我如同一个孤独的行者,在这片知识的丛林中踱步,口中念念有词,背诵着纸条上的答案。那些日子里,时间仿佛凝固,世界只剩下我和那些密密麻麻的题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顺利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函授班。然而,我深知,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而非终点。接下来的三年函授生活,充满了枯燥与艰辛。

工作与学习的双重压力,让我的生活失去了原本应有的轻松与惬意。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仿佛时间的齿轮在这一刻加速转动,不曾为我停留片刻。每学期的面授学习,更是对身心的巨大考验。暑假的三伏天,热气腾腾,而我却要坐在教室里,与四五十个学员一同聆听知识的声音。盛大的开学典礼上,程翔老师代表学员发言时的激情澎湃,至今仍在我心中回荡。然而,现实的酷热却让这份激情备受煎熬。教室里没有风扇,汗水浸湿了衣衫,长时间的久坐,让好多人的屁股上都长满了痱子,每一次移动,都犹如有刺在扎。

冬天的面授,同样充满了挑战。春节的欢乐氛围尚未消散,面授便已拉开序幕。寒冷的教室里没有暖气,双脚被冻得红肿,却依然要坚持听课。食堂的不营业,让饮食成为了一个大问题。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吃完后,只能四处寻找小摊购买,有时甚至要忍受饥饿的折磨。

但,即便如此,我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因为我深知,这是我追逐知识、提升自我的必经之路。在这段艰辛的岁月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每当夜幕降临,我独自坐在教室里复习当天的课程,窗外的寒风呼啸而过,而我的内心却充满了温暖与坚定。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那些与同学热烈讨论的场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持的瞬间,都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而在那段艰苦的函授学习时光中,虽然充满了艰辛与不易,但有幸接触和聆听众多专家老师的教诲,无疑是命运赐予我的珍贵礼物。

陈子善老师便是其中记忆最为深刻的一位。他为我们讲授现代文学,那和蔼可亲的性格,仿佛春风拂面,让人倍感温暖;他那渊博的知识,犹如浩瀚的海洋,深邃而广阔,令人心生敬仰;他那诲人不倦的精神,更是如明灯照亮我们求知的道路。

每节课前,陈老师都会早早来到教室,将这节课的要点精心板书在黑板上。人名、作品名、重要提示等等,密密麻麻地占满一整块黑板。而我,因为座位就在第一排,与陈老师有了更多的交流。他亲切地询问我的名字,还让我协助他板书。那一刻,我的内心既紧张又兴奋,能得到老师如此的信任与亲近,是我未曾预料的荣幸。

后来撰写毕业论文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陈老师作为指导老师,论文题目为《郁达夫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怀着忐忑与期待,我将初稿寄给了陈老师。不久,便收到了他的回信。信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他的认真与负责,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从论文的结构到论证的逻辑,从引用的文献到语言的表达,无一不细致入微。

第二次回信,陈老师依然是鼓励与指导并重,那些温暖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让我在修改论文的艰难道路上充满了力量。

当第三次收到陈老师的回信时,我深知这是他对我的最后把关和殷切期望。那几封信,迄今我依然精心保留着,因为它不仅是对我论文的指导,更是一位师者对学生的关爱与期许。

这段与陈老师的交集,在艰苦的函授岁月中,如同一曲悠扬的乐章,为我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无尽的色彩与温暖。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位良师的引领与教诲,是何等的珍贵和令人难忘……

函授的岁月虽然已经远去,但它却永远铭刻在我的生命里。它让我明白,人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它也让我懂得,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心中有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如今,回首那段函授记忆,我心中充满了感慨。它是我人生中的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是我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在我疲惫时给予我慰藉;它更是我灵魂的一次洗礼,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