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席波的头像

席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24
分享

书香沁心

当晨曦悄然破晓,东方渐露鱼肚白,温暖的阳光轻柔地洒落在泛黄的旧书页上,那一刻,时光仿佛凝固。光影交织,书籍静卧,一同沉浸于岁月的悠悠长河之中。往昔的读书往事,犹如新梦,清晰如昨,历历在目。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初入小学一年级。一次放学后与小伙伴玩耍时,我不慎从木排车上跌落,小腿骨折。这一伤,让我一个多月无法踏入学校,只能在家中静养。为了给我解闷,父亲背着我,不辞辛劳地步行十几里山路,前往公社书店,为我买了两本连环画,一本是《鸡毛信》,另一本是《看不见的战线》。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书籍。

有了属于自己的书,那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当时识字有限的我,紧紧抱着《鸡毛信》反复翻看。尽管多数文字都不认识,但在大人的耐心帮助下,故事的轮廓逐渐清晰。一遍又一遍地翻阅,一遍又一遍地观看,连环画最终变得破烂不堪,然而海娃的英勇形象和鸡毛信的传奇故事,却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至于那本《看不见的战线》,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实在是晦涩难懂,直到长大些,观看了同名电影,才总算明白了其中的情节。

等到四五年级时,我认识的字逐渐增多,对书籍的痴迷也愈发强烈。然而,在那个时代,书籍是极为稀缺的珍贵物品。为了能读到书,我想尽了各种办法。《海岛女民兵》《艳阳天》甚至《红灯记》剧本等等,只要能够到手,哪怕阅读起来有些吃力,我也会认认真真地看下去。

初一那年,恰是科学的春天降临之际。班主任老师每天在课间操的空隙,都会为我们朗读一段报纸上的内容,比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全国科学大会的相关报道,还有少年大学生宁铂的事迹等等。这些内容让我们这些身处农村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对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就在那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全县的数学竞赛,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作为奖励,我得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1)。这本书虽非文学作品,却为我开启了知识的新窗口,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更多的好奇与探索的欲望。

初二时,我前往了一个更为偏僻的山村,就读公社的重点班。学习的压力空前巨大,老师的管理也异常严格,想要寻找课外书来读几乎成为了一种奢望。

然而,就在中考的前一天,我意外地从同学那里获得了一本《渔岛怒潮》,那一刻,真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我把书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甚至在上课的时候也会时不时地摸一摸。就这样,眼巴巴地盼着天黑,盼着下课。终于熬到了下晚自习,我飞奔回宿舍,点亮煤油灯,一头扎进书里,如痴如醉地阅读,直到天色渐亮,整本书也被我读完。一夜几乎未眠的我,第二天考试时直犯迷糊。

升入高中后,学校设有图书室,老师也积极鼓励我们去借书、读书。像《朝花夕拾》《白洋淀纪事》《杨朔散文集》等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读到的。

高中时代,最具仪式感且令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那场全校的读书大会。

在露天的会场,面对着三百多名同学,我们的语文老师用其标准的普通话,激情澎湃地朗读《保卫延安》。那声音,宛如天籁,在会场的每一个角落回荡,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热血沸腾。即便时至今日回想起来,内心依旧激情澎湃。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正值手抄本风靡之时,我们这些青春萌动的少年自然难以抗拒其诱惑。我曾经传抄过当时极为盛行的手抄本《一双绣花鞋》和《303 号房间的秘密》。

那个时代最为红火的手抄本《第二次握手》后来正式出版,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同学们争相传阅的热门小说。记得我们班的一位女同学手中有一本《第二次握手》,我“排队”等待了许久。当这本书辗转到我手中时,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甚至在上班主任老师的化学课的时候都难以抵挡其诱惑,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被老师发现,书被没收了。

所幸,过了几天,老师还是将书归还给了我。被老师批评倒在其次,在女同学面前丢了面子才是让我觉得难堪的大事。

后来,我顺利考上了大学。在大学里,再也不必为找不到书读而发愁,更不必担心书会被老师没收。面对图书馆里那汗牛充栋的一架架图书,更多时候读书是为了完成任务,带有明确的目的性。

1983年,我参加工作。工作之初的那几年,无疑是记忆中读书最为集中、数量最多且热情最高涨的时期。

那时,我们几个年轻的同事每人订阅一份杂志,诸如《十月》《收获》《当代》《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等,大家轮流阅读,边看边交流、争论。无论是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先锋文学,还是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朦胧诗派,层出不穷。一部部优秀的散文作品,如《蛙》《平凡的世界》《绿化树》《芙蓉镇》《白鹿原》等等,就像一波又一波汹涌的浪潮,推动着我们追逐文学的脚步。

再后来,我成家了,拥有了自己的书架,有了专属的书房。而此时的读书,已然成为了一种生活的消遣,一种对生命的滋润。

如今回想起来,我依然更加怀念小时候读书的那些美好时光。一本被抄来抄去的破旧《雷锋日记》,或者是同学间相互传阅的《高玉宝》,都是我们课余时光的精神给养。书页间散发的油墨香,那是那个特定时代独有的味道,它陪伴着我们度过了无数个黄昏与黎明。

那时,我们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带着对知识的敬畏去读书。书中的那些文字,恰似甘甜的清泉,润泽了我们的心田,滋养了我们的梦想。岁月流转,那份对书籍的热爱与执着,始终在心底深深地扎根,成为生命中永恒的温暖与力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