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行的画卷中,总有一些意外之笔,为旅程增添别样的色彩。此次大同之行,原计划里并无应县木塔这一章节,然而命运的奇妙安排,让我在坐火车前往大同途中经过应县,这个距离大同不足百公里的地方。久闻应县木塔大名,如同被神秘的力量牵引,我临时起意,选择包车,用大半天的时间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清晨七点,大同的街头还带着些许未散去的晨雾,我们的车便向着应县进发。一路疾驰,车窗外的风景如幻灯片般闪过,我的心却早已飞到了那座传说中的木塔身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在期待中似乎并不漫长,当应县木塔景区映入眼帘,我的心情瞬间变得激动起来。
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简称“释迦塔”,“应县木塔”这个俗称,则是因其纯木楼阁式的构造和所处的地理位置而来。这座木塔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一般认为它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 1056 年),背后还有一段佳话。辽兴宗的皇后萧氏出身应州,在她的倡导下,辽兴宗同意修建此塔,而后由田和尚奉敕募建。经过漫长的岁月,直到金明昌六年(公元 1195 年)才增修完毕。
踏入景区,我第一眼看到释迦塔,就被它那雄伟的身姿所震撼。它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纯木结构楼阁式古塔,外观五层六檐,宛如一座庞大而精巧的艺术品。可实际上,塔分九层,其中有五个明层,四个暗层,这种独特的构造蕴含着古人的非凡智慧。据 2011 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实测,木塔高度达 65.84 米,它矗立在一个四米高的台阶之上,底层直径 30.27 米,呈平面八角形。当了解到它总重量(不包括两层塔基)竟有 7400 多吨,所有木构件消耗木材 3700 多立方米时,我对古人的建筑技艺更是惊叹不已。
走进木塔内部,仿若走进了一座艺术的殿堂。内有彩色塑像 34 尊,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每一尊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佛教故事。现存壁画约 304.65 平方米,这些壁画色彩斑斓,虽历经岁月,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而发掘并修复的 160 件辽代文物,更是让这里成为了历史文化的宝库。佛经刻经、佛教七珍等文物琳琅满目,其中两枚佛牙舍利尤为珍贵,它们像是穿越千年时光的使者,见证了这座木塔的兴衰变迁。
这座木塔在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61 年 3 月 4 日,佛宫寺释迦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塔,2016 年,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它还是世界已知范围内最高的木塔。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的比萨斜塔、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这是何等的荣耀,它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璀璨明珠,闪耀在世界建筑之林。
然而,释迦塔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在近千年的岁月里,它经受了雷火、风雨、地震、兵隳等无数天灾人祸的考验。尤其是民国时期,它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损坏。新中国成立后,对释迦塔的保护修缮工作一直在持续,但由于其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修缮工作面临重重困难。目前塔身存在倾斜现象,专家们仍在努力研究最佳的修缮方案,希望能让这座古老的木塔重焕生机。
在参观木塔的过程中,我不禁想起了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1933年,当梁思成见到应县木塔时,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如今,当我站在木塔之下,身入木塔之中,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梁思成先生说这番话时的情感。
走出木塔内部,我再次驻足于塔前,细细欣赏它在秋日阳光下的美丽姿态。
秋日的阳光宛如金色的薄纱,轻柔地洒落在木塔上,为它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阳光穿透稀薄的云层,一束束明亮的光线如天使的利剑,倾泻而下,清晰地勾勒出木塔挺拔的轮廓。那层层叠叠的斗拱,是木塔最迷人的细节之一。在光影的交织下,斗拱展现出精致而复杂的图案,仿佛是一部部立体的史书,默默地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每一个榫卯结构,每一处纹理,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心血,它们是岁月的雕刻师,用时间书写着这座木塔的传奇。
塔身的朱红色,在岁月的洗礼下褪去了几分鲜艳,却增添了一种古朴而深沉的韵味。那是一种只有历经风雨才能拥有的气质,它不再是简单的色彩,而是历史沉淀的印记。秋阳的温暖为它披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使它看起来更加庄重而神秘。斑驳的木纹和褪色的漆彩,就像是岁月留下的伤痕,它们见证了无数次风雨的侵蚀和时光的无情流转,却也正是这些痕迹,让木塔更具魅力。
塔尖高耸入云,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蓝天白云之间。微风轻轻拂过,悬挂在塔角的风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那声音如同天籁之音,在空气中回荡。它与秋日的静谧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和谐。仿佛是木塔在与大自然对话,讲述着那些古老的故事,又像是大自然为木塔奏响的赞歌,赞美它的坚韧与美丽。
木塔周围的树木已被秋意染成了金黄与火红,落叶在阳光下翩翩起舞,如同翩跹的蝴蝶。它们像是一群忠实的守护者,陪伴着木塔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而应县木塔,就宛如一位历经风雨的智者,静静地矗立在这片绚烂的秋景之中。它不说话,却散发出永恒的魅力和庄严的气息,让每一个目睹其风采的人为之倾倒,感叹古人的智慧与技艺。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对卓越工艺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