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客中心买上票后,张师傅把我送到鼎湖峰景点,于是,仙都的旅程真正开始。
鼎湖峰,是仙都风景区的核心,它状如春笋,直刺云天,号称“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笋”。峰巅苍松翠柏间蓄水成池,四时不竭,蔚为天下奇观。
据说轩辕黄帝在峰顶用鼎炼丹,鼎重达千斤,把峰压成了凹形,下雨积水成了一片湖——鼎湖。轩辕黄帝升天后,这个地方就被人们称为——鼎湖峰。
我随着人流沿着河岸前行,一路风光无限。鼎湖峰将巍然的身影映入水中,形成美丽壮观的倒影,令人叹为观止。
继续前行,来到鼎湖峰山脚下,此时,仰视鼎湖峰,但见高高矗立的鼎湖峰好像竖着的大拇指,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看鼎湖峰,它的形状自然各不相同。
为了节省时间,我选择了坐缆车上至步虚亭,然后徒步下行。越过黄帝祠,至于缆车站,排队20多分钟,上行10分钟。
随着缆车缓缓升高,鼎湖峰越来越近,下面的庙宇也逐渐显露出来,连同山下的小溪、远处的峰峦,形成一幅相得益彰的美妙画卷。
到得山顶,越过步虚亭,行至观景台,眼前豁然开朗,鼎湖峰近在咫尺,好溪如一条飘带从脚下蜿蜒流过,将鼎湖村绕在其中,宛然一幅天然的八卦图。
在底下看犹如一柱擎天的鼎湖峰,眼前呈现出的形象则是伫立在溪边的石笋,依山而立,傍水而生。
在山顶尽情拍照后,沿着陡峻的台阶下撤,仄仄的山道仅能容下一人,遇到上山的游客只好侧身而过。
快到谷底,右转,临崖而立一古亭,乃仙水洞。洞中泓泉出自崖缝间,如悬珠垂露,滴于石池,味清凉甘醇。
据传,饮此水可延年益寿,成为神仙,故名仙水洞。昔有道士周景复遍游名山,遇名师传授吐纳之术,后回仙都,居此洞中,以竹梯为级,辟谷晏坐,每日焚降真香一炷读《灵宝度人经》,饮服泉水,步履矫健,形神鹤立百有余年仙去。著名诗人陆龟蒙《题镜岩周景复尊师所居诗》:“见说身轻鹤不如,石房无侣共云居”。
从仙水洞出来,沿着溪畔东行约一公里,便至朱潭山。
鼎湖峰溯溪而上数百米有岩山,高临溪上,下有深潭。宋代理学家朱熹常憩于此,故岩名晦翁岩,潭名朱潭。
虽曰朱潭山,并非依“潭”“山”出名,而凭其山水相依、山水相融的自然风景,依然倍受青睐。
一段古桥,临于澄碧的好溪之上,山峦树木倒映在水面,一柱峰峦临溪而立,与古桥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完美演绎着中国山水画独具的意蕴。
最美的应该还是撑伞的美人或者牵牛的牧童从桥上走过,如果又遇霏霏细雨,烟雨蒙蒙中的景致不知又会醉了多少游人!
从石桥上缓缓走过,在仙堤上流连徜徉,白鹭自在觅食,鸭群悠然游过,微风徐徐,水流潺潺,涟漪阵阵,蝉鸣声声……田园牧歌般的场景既陌生又熟悉。
别过朱潭山,来到倪翁洞。
倪翁洞位于初阳山上,由大小3个洞组成。洞前好溪蜿蜒,鼎湖在望。传古时有范蠡的老师计倪隐居于此。洞口石上刻有唐李阳冰所写“倪翁洞”三字。
此懂洞高二丈,有两口,一为东北,二为东南,洞正中有楷书“初阳谷”三大字。洞中多摩崖石刻,始于唐,盛于宋,不过元明后大多亡轶,现存多为复刻。
出洞之后,攀一段紧贴于崖壁的极其陡峻的石阶,可以登临初阳山,居高临下俯瞰好溪,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从初阳山下来,径至小赤壁。
小赤壁位于仙都景区的入口处,临溪一面绝壁陡峭,红白相间,犹如焰火烧过,故称小赤壁。
小赤壁是下洋村隔溪一面的陡峭绝壁,东西横亘约六百五十米,高约六十米,山体原为东北向断裂,因受溪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岩石崩塌,断面裸露,成此奇观。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肚岩。只见对面凸现一鼓形巨崖,且顶部尚有一扁石覆其上,远远看去,如人之大肚,赭色的岩石,惟妙惟肖的形态,令人印象深刻。
过云关,经八仙亭,贴着山崖,拾级而上,攀上悬崖栈道,便进入小赤壁的精华所在。
站在栈道放眼远望,但见碧空如洗,白云飘动,远山含黛,屋舍俨然。清澈的好溪水静静流淌,映照着青山、村落、田园、桥梁和蓝天白云。
左侧的山崖,时而凹陷,时而突兀;时而嶙峋,时而棱嶒;时而隽秀,时而狰狞……
而给人印象最深刻之处就是这岩石的颜色。那种时而赭黑,时而赭黄,时而又强烈呈现的赭红,让人感受着自然造化的神奇与伟大。
传说东汉刘秀逃难路过仙都,到此悬崖陡壁已无路可走,又闻马嘶震天,追兵已到,在万分危急之时,一条鳞光蛟龙飞速从岩壁间穿过,耕出一条路,刘秀从这条路逃出脱险,故此段山崖又称“龙耕路”。
就在龙耕路的中段,有一丹室,乃“昆岩洞天”古丹室的遗址,今人在其东南十余步辟址新建。为明朝进士郑汝壁于万历年修筑。丹室背依绝壁,下临深溪,望之巍然。
而婆媳岩、舅轿岩、仙榜岩,也是岩如其名,无不惟妙惟肖。
步下悬崖栈道,来至溪岸,前行数百米,便是好溪石桥,这段石桥的下方是新修建的大桥。
保存完好的石桥下,澄澈的溪水潺湲流淌,从眼前流到远方,从过去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
仙都,这名字怎么听都带着份仙气;仙都,这风景怎么看都透着些仙气。仙都,真的就是来了就不想走、走了又想来的那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