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宏举的头像

魏宏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14
分享

柳树礼赞

柳树礼赞

G城的暮秋已是黄深绿浅的时节。

享有尊贵的市树盛名的槐树早已没有了盛夏密叶葱茏的风光,枯黄的叶子在瑟瑟秋风中飘零着,劲翘的枝干也颤抖着,做出了向秋天俯首屈服的可怜模样。

然而,黄河岸边的垂柳,却又是另一番景象。虽然不时有黄叶沙沙地落下,可绝大部分的叶子还是绿油油的,远远看去,在河边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给这萧索的秋天平添了无限生机活力。

柳树因其柔软的枝条、纤细的叶片、袅娜的姿态,往往给人留下一种娇弱的印象。又说因“柳”谐音“留”,于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历代诗人抒发离情别绪的意象。

我们最熟知的惜别诗句,莫过于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其实,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将柳树作为诗词中挽别的特殊意象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就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你看,当时我离去的时候,青青杨柳,枝叶摇风,柔情脉脉,依依不舍。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那种送行的场景,仅仅通过杨柳的姿态就十分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关于杨柳的文字,我们最不能忽略的,恐怕是苏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你看,在苏东坡传神的笔下,柔弱的杨柳,她的飞花也是那样的幽怨缠绵,恰如一位春愁氤氲的少妇,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寻郎去处,莺呼梦醒,万般惆怅。这怎能不让诗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呢?

然而,谁能想到,在杨柳貌似柔弱的身躯里面,却蕴藏着倔强的力量。

在百卉萎败、万木摇落的严酷环境下,竟是她顽强地抵御风寒,用迟迟不褪的绿色妆点暮秋和初冬的景色。

有人礼赞杨树的挺拔,也有人礼赞青松的坚贞,而我礼赞柳树柔弱形体下的坚强。它早于槐树为G城送来春色,又晚于槐树为我们保持一抹绿意,似在多情地用盈盈绿色在守候游子的归来。诗以咏之。

南河咏柳

垂垂河畔柳,一任朔风凌。

叶坠阑干静,枝摇缺月澄。

凄凉身侧水,寂寞影前灯。

柔质谁怜悯,严冬耐雪冰。

临江仙·咏柳

解语燕莺知底处,春光一点先逢。嫩芽初露袅轻风。楚腰迎旭日,柔质展芳容。  曾向长亭萦别绪,奈何空折葱茏。谁怜身世亦相同。应叹非五柳,有幸遇陶封。

浣溪沙·咏柳

秀发才梳临画楼,千娇百媚弄轻柔。碧云一片驻梢头。  舞絮随风徒惹梦,绿颜傲冷不关愁。年来年去自春秋。

咏柳(步王渔洋秋柳韵)

塞下秋来客断魂,萧风吹雨掩重门。

纤条垂线空飞叶,广陌繁英少见痕。

形影谁怜皆闭户,桑麻自喜早囤村。

绿阴旖旎争留恋,冷暖人情不可论。

忆昔长亭絮似霜,新条犹软拂横塘。

莺声才罢啼千遍,泪水已沾衣百箱。

塞上沙场埋将士,丹墀衮冕耀君王。

青枝把折从兹去,无限愁情满故坊。

夏春袅娜绿罗衣,萧瑟金风物已非。

窈窕曾经幽梦短,繁华追忆客容稀。

黄莺婉转鸣他树,紫燕盘桓觅另帏。

瘦影惟怜天上月,清辉洒地不相违。

弱躯艳骨不祈怜,何惧情殇化雾烟。

清质堪迎风缱绻,愁眉耻与雀缠绵。

浥尘常盼长亭雨,怀旧时思折柳年。

且向霜刀看冷眼,春回再绿袅江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