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宏举的头像

魏宏举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0/10
分享

寻访消失的陵园

天阴沉着。暮冬的晨风夹带着稀疏的雪花,在我的颈上脸上留下丝丝凉意,也在兰州东岗古城坪的坡坳处缀染上一片片若有似无的白霜。

我是专为寻访省档案馆所藏的一册资料中记载的那座陵园而来的。这册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手抄资料,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极为珍贵的文本,其中有抗战初期在兰州浴血长空、壮烈牺牲的中国空军第四路烈士的墓记、苏联志愿空军烈士碑文以及与之相关的口述记录材料。看了这些资料,我的心头涌起一种对抗战烈士深深的景仰之情,尤其是那几位我们现在知之甚少的异国烈士,他们抛家离乡,血洒疆场,将年青的生命奉献给中国人民争取自由的伟大事业,这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尽管知道这座陵园早已消失了,但我仍然想在撰写一篇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文章的时候,去看看这些抗战烈士遗骨的栖身之所。

中巴车停在一座高大的立交桥下。按着司机的指点,我踩着市场的喧闹和泥泞,朝远处罩着淡淡雾气的古城坪走去。两位路遇的本地乡民知道了我的来意,热情地伴我走到一条铁路旁边,指着不远处山麓边的几排红砖房说,那些房子所在的地方,就是原来的陵园,现在是一个看守所。谢别了乡民,我穿过杂灌丛生的一段小路,翻越两条铁路,踩着没踝的黄土,登上一处陡坡,站在一块略微平坦的高地上,纵目四望。这的确是一片安葬烈士的好地方。《墓记》说,“诸烈士忠骸,原厝皋兰中嘴山麓。荒烟哀草,肠断梦惊,殊不足昭彰先烈而慰忠魂”,后由空军第四路一位司令购得一地,“此地西望祁连,东负六盘,北临黄河,南依皋兰……,诚佳景也。”今日亲见,方知所言不虚。透过几幢高楼边的空隙,依然可见《墓记》中“河水 沵沵,坪山嶙嶙。遥见雁滩之水中,白波掩映”的景象。不同的是,数十年过去,时移事迁,沧桑巨变。这里既不见《墓记》所载的各种名木和新葺修的长城旧址,也不见墓后三山上所筑的围墙和栽植的桃李,只看到故陵园周围,虹桥飞架,铁道蜿蜒,新建成的高速公路像一条长龙从头顶飘逸远去,各式汽车一辆接一辆地驶向远方;不时驶过的列车轰隆隆发一声吼,钻进隧道,不见踪影,只在大地上留下一阵震颤……,这一切,使过去这个荒野僻地变为今天的都市边郊,透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那几排红砖房刚好在我的脚下。我清心静虑,俯视这片十余亩大小的土地。这里,《墓记》上记载的一切似乎都不曾发生过,那座“掘圹5英尺,用石灰、黄土、石子合土,包裹棺椁”,“以土环装壁,火砖覆顶”,“计期保存百年”的坟冢早已不知所之,在资料里画有图形、写有碑文的苏军烈士墓碑也踪影难觅,只有那几排红砖房静静地躺在那儿,锅炉房顶上矗立着高高的烟囱,正袅袅着轻软的烟篆,近旁一座民房顶上的青青炊烟与之相应和,烘托出一副太平盛世的祥和景象来。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读这首词时,我曾为岳飞这位一代英雄的墓碑在时间河流中的颓败而惋惜。但是现在,面对我所景仰的抗日烈士,我却连一块可供拂拭的残碑都找不到了。本来就猜想此来可能会一无所获,但是仍然固执地想找到和看到点什么,结果真的什么也没有得到,虽然没有期望破灭的那种怅惘,但我的心仍然坠入一种无所凭藉的虚空之中。资料中记载的那些情景和场面一时间纷至沓来,闪现在我的脑海里——

“甘肃在(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间,为俄机运入孔道,亦为空军部队训练中心。在此境与倭寇空战百余次,阵亡及死难诸烈士,共有63名……。

“当时援华汽车约有几千辆,拉的东西主要是中国最紧缺的汽油,此外还有炸弹等军用物资。从苏联拉运汽油,因公路不好,困难很多。特别是在雨季,行车非常困难。沿途蔬菜都很少。在那种困难情况下,苏联人员的吃苦精神确实很好。

“日机狂轰滥炸时,中苏空军奋起抵抗。苏联志愿空军在数倍敌机的包围下,勇敢作战,击落敌机3架。一架苏机中弹坠落,飞行员不幸壮烈牺牲。

“苏联空军人员与机场士兵、附近老百姓关系很好,经常送水果糖、烟等给他们。还经常拿面包给穷人的孩子吃,并和小孩一起玩。

“最初,日本飞机来轰炸时,群众都很害怕,但自苏联飞机来后,每次打下日机,群众都拍手叫好。”……

我的思绪在资料构画的这些场景中游弋,似乎看见我的面前,那些苏军烈士正和中国空军战士一起,擦拭战机,填装弹药,随时准备与日本侵略者搏击长空。怀着一种依恋的心情,我移步下山,站在陵园对面,望着烈士遗骸曾经安放的地方,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我想,这些异国青年满腔热血,来到这里,肩负的是神圣的政治使命,然而,他们年青鲜活的心房中也流淌着人类正义博爱的殷红血液。我看到的这册资料是有关人员的回忆记录,也许会有失实之处,但不止一个人的回忆中都提到苏军飞行员作战很勇敢和“对老百姓都很好”,这不正说明,他们怀有对罪恶势力的恨和对善良平民的爱吗?

这些热血青年殒命他乡,永远地走了。他们不知道,就在他们为浇灌人类自由之花而喋血异国之后不久,德国法西斯的坦克疯狂呼啸着,辗碎了他们温馨的家园,惨无人道地杀戮可能仍在倚门守望、翘首期待他们平安归来的父母妻儿。他们没有能够参加那场悲壮惨烈的卫国战争,但是他们的行动,蕴涵着更为积极深远的意义,他们用自己年青的生命,编织起了紧密联结人类正义群体的纽带。这纽带可以穿越时空,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时时提醒人们记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因为人类世界是复杂的,有爱也有对爱的亵渎,有正义也有对正义的践踏。而今,军国旧梦,甚嚣尘上;神社阴魂,死灰欲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能忘记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对一个民族,我们没有理由仇视。但当这个民族的部分人群中漫漶着病态的狂热,当远去的硝烟又可能在这些人的股掌中播散,作为一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而站立起来的民族,我们有理由筑牢防范的屏障。

古城坪陵园消失了。

实体的陵园会遭受冷漠甚而被毁掉,但建在人们心里的陵园却永远松柏青青,碑铭历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不就是要把陵园建在人们心里吗?想到这里,我为古城坪陵园的消失而产生的惋惜之情像眼前随风飘散的片片雪花一样消释了,而那册资料中摹画的墓碑和碑文却愈加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树有墓碑的共9位苏军烈士:

罗曼诺夫,牺牲于1938年2月19日。

雅士,牺牲于1938年11月2日。

马特,牺牲于1938年11月2日。

波拉技诺夫,牺牲于1939年8月3日。

司切帕诺夫,牺牲于1939年8月3日。

郭尔皆耶夫,牺牲于1939年12月20日。

伊萨耶夫,牺牲于1939年12月20日。

无姓氏苏军烈士二名,牺牲于1938年3月19日,与中国空军三名烈士同穴合葬。

还有一位烈士叫古力芝,牺牲于1939年12月,但资料中没有他的墓碑。

据回忆记录,牺牲的苏军烈士可能还有一些,但我们知道的只有上述10位。

异国英魂栖何处?神州亿众是青山。

烈士们安息吧!你们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涅槃,却在中国人民的心里复活和永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