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魏宏举的头像

魏宏举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0/22
分享

信息一词的由来及其他

根据现代信息论的观点,所谓‘’信息”,通常是指包含一定新内容的消息,通知或情报。在我国,对信息本质的认识可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说文解字》,汉字的“兆”字是按照商代占卜时甲骨上的裂纹象形创造的。其本义即指甲骨烫灼后所产生的裂纹,引申为“征兆”、“预示”之意。因此,“兆”字可以说已经具有“信息”的含义。

用“音”来表示“信息”之义,这在古代汉语里已是很常见的。最早可见诸于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在《诗经郑风了衿》篇中,有诗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即“纵然我不能前去,你难道不等候我的单词音讯吗?”这里的“音”,就是“信息”的意思。

从“音”字出发,引申出的同类词语不胜枚举。西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形影参商飞,音息旷不达”;东晋陶潜《赠长沙公族祖》诗:“款襟或辽,音问其先”;唐无稹《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故交音讯少,归梦往来频”;宋晁补之《琴趣外篇·斗百草》:“便苒苒如云,霏霏如雨,去无音耗”。其中“音息”、“音问”、“音讯”、“音耗”等词,显然也都具有“信息”的含义。此外,还有声、声闻、声问、音尘诸词,也具有同样的含义。关于“音尘”的释义,大抵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于佛家语中有“六尘”之说,即认为色、声、香、味、触、法六者能污人情性,故被佛家视之为“尘”,而其中的“声尘‘后来在文人的笔下演化为“音尘”,遂成为“音讯”之义的一种表示形式。另一说是“音尘”中的“音”表示“声音”,“尘”表示“尘埃”,故引申为“音讯”。不管怎么说,“音尘”作为“音讯”的一种表意词语,长期以来被广为使用。早在汉蔡琰的《胡茄十八拍》中就有”故乡隔兮音尘绝”之句,陆机的《思归赋》里也有“绝音尘于江介”的句子。唐李白的《忆秦娥》中则有“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其中虽有音尘二字,但揣度其意,似与“信息”的含义相去较远。而北宋贺铸的《柳色黄》一词中,有“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已是经年,杳杳音尘都绝”的句子,这里的“音尘”,又确实具有“信息”的含义了。

“信”是我国古代表示“信息”之义的又一术语。汉杨雄《太玄经 应》中“阳气极于上,阴信萌乎下”的“信”,就是方始萌动的自然之气在潜藏未显的时候传递给人们的一种“信息”。

“音”与“信”结合而产生的“音信”,主要是指“书信”,但也具有“信息”的含义。南梁文学家沈约曾有句:“若欲寄音信,汉水向东流”,北周庾信也曾有“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的诗句。还有李白《大堤曲》中的“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和南唐李中《春闺词》中的“边无音信暗销魂”。可见,“音信”一词,其涵义大都是两者兼而有之的。

按前述现代对“信息”的定义,“消息”之与“信息”的类同,几如胞兄之与胞弟一般。出现在古人笔下的“消息”一词,大抵就是“信息”的代名词。前面提及的蔡琰为后汉才女之一,擅才辨,通韵律,但际遇坎坷,命途多舛,故有《悲愤诗》传世。其诗云:“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其中的“消息”即为“信息”,这是显而易见的。又《三国志 蜀志 许靖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王朗与靖书云:“文休足下,消息平安,甚休其休”,以及唐韦庄《谒金门》词中“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中的“消息”,指的都是关于此方的“信息”而言。

至五代“信息”一词便出现了。据考证,南唐诗人李中的《暮春怀故人》一诗是“信息”一词的最早出处。李中原诗如下:

池馆寂寥三月尽,落花重叠覆莓苔。惜春眷恋不忍扫,感物心情无计开。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琅玕绣缎安可得,流水浮云共不廻。

如将这首古诗译成现代语言,大体上就是:

    当三月之末我独处寂寞的书斋,

    缤纷的落花层层地覆盖着苍苔。

    恋惜春光将尽不忍心扫去落英,

    景物惹我缱绻的情思总难解排。

    思念挚友但音讯杳杳辗转不寐,

    客路迢递望眼欲穿地倚楼等待。

    何时我们才能像以往促膝欢聚,

    流光如行云逝水一般去而不回。

时当暮春,池馆索寞,落花重叠,诗人触景感物,惜春怀友之情油然而生。但挚友音讯沉杳,诗人只能目断长路,倚楼兴叹而已。在这里,诗人创造性地将“音信”与“消息”结合起来,构成了既不重落旧窠,意蕴涵容又大的“信息”一词。我们不了解诗人当时是如何构思的,也许他只是寻词撷字,以图表达他的思友深情吧!但“信息”一词在今天成为翻译国外酝酿着“第三次浪潮”的那种“Information 社会”的最贴切达意的词语,这恐怕是诗人始料未及的。

“信息”一词既出,引用者便接踵而来。宋陈亮在其《梅花诗》中引用得不仅恰到好处,而且还赋予其以新意。我们试看原诗:“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其意是说:洁白柔美的梅花在疏朗的枝条上,花萼上托着的蓓蕾就像一颗颗明亮的珠宝。枝条上的一朵花儿率先开放了,其他千万花朵也都相继绽开,吐出芳香。为了把春天到来的喜讯告诉人间,梅花冒着严寒,不怕被大雪埋藏。笛子啊,请不要再吹奏那悲凉的《梅花三弄》曲了,春回大地,这是按春神的旨意安排的。

看,诗人借用了一个“信息”,就巧妙地建立起了人花相通的纽带,让人们从梅花的开放领悟到了“严冬若已来时,阳春还会远吗?”的哲理。在这里,“信息”的涵义显然已经不再仅仅拘囿于李中所创辟的范围之中,而是将这一范围进一步拓宽扩展了。它已经闯入了现代“信息”一词的广义定义圈内。

音、信、音信、消息、信息,循着这一语词变演的线索,我们掘出了“信息”一词的源流,同时不也发现了我们的祖先对信息本质认识发展的的思路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