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谢守毅的头像

谢守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2/25
分享

孝心无价

孝心无价,孝不能等

我土生土长于农村,参加工作后也没有脱离农村。尤其是做教师工作的几十年里,常常要做家访工作的缘故,在农村跟农民打交道就经常化了。特别是近十年后,下村入户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在某一个村与村干部和乡亲们的交流中,发现了这样一种令我惊讶的现象,有多子多女的老人竟然享受低保待遇。当然,我不是说老人不应该享受,只是觉得这里面有点“蹊跷”,究其“原因”是由于儿女不孝。村干部对其儿女教育过,但无果,无奈只好让其享受这优惠政策。我在感谢当地政府让老人享受到了这种优惠政策的同时,这种现象又让我心中很难受,“可怜、可悲、可恶、可恨……”之类的词一齐涌上心头。我在这里暂且不说是否符合低保政策,只想说说“孝”字。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养儿防老的传统,百善孝为先。养亲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的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的,畜生都知道。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得以连绵不断。《诗经》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养我育我,不辞辛苦。”不管什么人,都有做儿女的时候,也都有做父母的时候。很多人在做孩子的时候,怎么也体会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直到做了父母才懂得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父母还能劳动,还可以给他们带来某些利益,他们就会把父母当做“宝”;而一旦父母老了失去了劳动能力,或是卧病在床,需要侍奉,他们又会把父母当成包袱、累赘而抛弃。这是极其有违孝道的行为。

孟子曾提出不孝的五种情况,即“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 在这五种不孝的情况中,有三种,均为“不顾父母之养”。父母并没有欠我们什么,不要把对父母的索取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会去爱其他人?他们必然也会失去朋友,失去事业的发展。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做人的最基础情感就是孝敬父母双亲。一个人对父母无情,对何人何物还复有情?!“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是一种情感,是发自内心的爱慈,这是义务,是做儿女孝敬父母为人子女的义务。养亲是为人子女最最基本的义务。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这是为人的最最起码的准则。

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更重要的是子女对父母要有敬爱之心。孔子,对“敬亲”特别重视,而且,把能否敬爱父母,作为人与畜、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传统孝观念中,敬亲是比养亲更高层次的孝。只有上升到敬亲,才能算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连“养亲”都做不到的人,何谈“敬亲”呀?!又何谈得上是为人?!

善待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做人的良知,多少人为自己没有机会侍奉父母而抱憾终身。为人处世中凡嫌弃父母的逆子,必将受到人们的谴责;凡是孝敬父母的孝子,必将受到人们的赞扬。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生命是母亲给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介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终前吃的还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季羡林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也写道:“我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季先生的家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他的家更是贫中之贫。离开家几年后的一天,已成为清华学子的他,突然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赶回家乡后看到的只有母亲的棺木;他伏在土炕上,一直哭到天明。季羡林先生说:“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老舍、季羡林先生在事业上可以说几乎都达到了他们所从事的领域的巅峰,可是他们在忆起父母的时候都伤痛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心底深处留下了永久的遗憾。我们是平民没有老舍、季羡林先生那样高的境界,但我们也不能禽兽不如。

孝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是必须的。唐朝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以淳朴的笔调,写出了出行在外的游子思念慈母的心情,写出了亲子之爱,反映了人伦的准则。小草尚报答春天的恩泽,何况为人子女呢?!我们总以为自己还年轻,我们总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机会多多,可是我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的脆弱,忘了人世间有太多的偶然和遗憾。它们都是无法挽回和弥补的!它们都将永远啃噬着我们的良知、良心,拷问我们的人性。夫女孝,天经地义!孝顺父母理应及时,理应不攀比,理应发自内心。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后悔莫及。

已步入老龄阶段的人群,都是在60年代及以前参加工作的,他们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中均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长期以来在收入低、劳动报酬没有全部到位,生活质量差的情况下,过度透支,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主要靠自己劳动和子女赡养。我们知道,老年人过去的社会劳动,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财富,如何安置好老年人的生活,使他们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全社会都在尽力为老年人谋利益,排忧解难,我们做儿女的有什么理由把赡养老人的义务推向社会呢?

朋友:请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吧!无论是病榻前的一次聊天、一次怀旧、一次裹被、一次搀扶、一次洗脚、一次梳头,或许是平素里一次系扣、一次穿鞋,一碗粥、一口水,在你看似举手之劳的一个动作,老人会高兴数次,尽管在你幼小时父母为你做过千次万次,你回报一次他们都会永远铭记在心的。

“孝”,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说不上多大,可以从丁丁点点、芝麻大的小事做起,更希望你记住:孝心无价,孝不能等。

为人子女,止于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