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谢守毅的头像

谢守毅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05/28
分享

永恒的怀念

我年幼时,感受不到、也不知怎的总觉得“家”中琐事母亲到底应该承担多少,反正她每天都是起五更睡半夜,就那她嘴里还时常念叨家事没有做完。伤风感冒她不在话下,即使是重病在身,也一样焦愁做不完的家务事。后来我长大懂事了,才明白这是母亲在为“家”劳累奔波。从我懂事的六十年代起到七十年代末,因为普遍都存在粮食紧缺、经济困难,所以根本无法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人情世故的艰难应酬,儿女的读书求学、婚姻嫁娶,政治气候的风云变幻,季节气候的险象环生,等等等等,着实够母亲忙乎一辈子、应付一辈子。最终在她人生经历过七十三年的日子,竟撒手人寰…….

辛酸

母亲于民国12年3月农历3月初6申时,出生在汉阴县旋窝镇很有名气的南江河、冷水河、矮子沟方氏大族支系中,属于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名叫方成竹。由于外祖父被人暗害(茶水中被人偷投鸦片中毒饮茶身亡),外祖母为此在长达数年里,奔波于县衙鸣冤叫屈中,母亲就不得不守在家里带领两弟一妹,荒废了在条件优越的方氏大家族中上私学的机会,就连“缠足”也未能“圆满成功”。虽未能完全逃脱艰难的“包小脚”旧时妇女传统的“洗礼”(四个小趾全压在掌下,只有大拇趾留在外面),但在那时,还算得上是“大脚片”姑娘,遭人无端“品头论足”的对象。

母亲在娘家当女时,从未干过农活。在带弟妹玩耍的其间,院中伯娘婶母,就成了她“煮茶办饭”的师父。旧时的女孩必须具备的“齐麻纺线、洗浆缝补”方面的手艺母亲并不精湛,属于“粗针大麻线”系列。“支人待客”的本事那还是在慢慢成长中长期积累的经验。母亲处于及笄之年就与父亲结婚了,结婚时,她是坐着大花轿来的,娘家上客一律骑着高头大马。打开轿门,呈现在眼前的景象,一切都十分陌生,对于这个路隔上百里、脚踏生地、眼见生人,就连自己的丈夫都未曾见面更谈不上熟悉、况且一起生活着20多人的大家庭中作儿媳,那是一种多么难以言表的心情和处境,我敢说现在的女青年是无法相比的。结婚后,立马就要成为家庭主妇,上要孝敬公婆,尊重丈夫,和睦妯娌;下要亲近侄辈;自己置之本群体而度外,举手投足、言行举止全要看他人的脸色行事。我的父亲是个“教书先生”,一年很少在家,常常是母亲一人操持她自己“应尽”的半个主人(她跟伯母各当一半做家务的家,“当大家”没资格轮得上)所有家事。那时的交通条件和通信息设施都不具备,无论遇上啥样的事,也无法跟自己的丈夫取得联系,即使有要事不得不联系,就得靠人口头说,靠人走,动步就是山路,因此只得“先斩后奏”撑起头皮硬干。当初伯父和父亲弟兄分家另起锅灶、另立家门时,根本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分,家景都很贫寒。但母亲深深懂得赡养和孝敬老人是所有做后人天经地义的职责,何况自己还要生儿育女?在这等贫寒的家庭里,要侍奉一位年事已高、又深得众人敬仰的知书识礼、医德高尚的“老先生”公公,可不是一件易事。况且我的祖父一生没有到地里劳动过,从未干过重活。生活规格较高:开小灶(吃罐罐饭),粗粮基本不吃(给别人看病一般都给一些细粮),吃菜也不“大和家”,按他自己的说法愿意“少而精”。就这样一家一月,周而复始。不给他做饭的日子也有,那就是他外出看病或者出入别家婚喜丧葬等之类的帮忙事。直到1967年7月,我的祖父“跨鹤登仙”时,才算做完当儿媳的孝敬之事。

勤 奋

母亲自与父亲结婚,是从一个当女儿的大家庭中走到一个做儿媳的大家庭里,诸多的感受和面对的现实、设身处地和进入的角色,娘家和婆家,纯粹不是一个概念。在娘家当女,处处受宠;在婆家作息,时时担惊。她虽然在娘家不会做农活,不懂得耕地种田,但面临的一切逼迫得她不得不都得从头学起,来不得半点虚伪。听母亲说,所好的是学校的过程中,身边时刻伴随着一个态度刁钻娇横、性格暴躁、况且有一套严厉的封建礼教沿袭而来的管教儿媳的婆子妈——我的祖母。凡事不顺眼的事,别人可饶,媳妇不恕。但是,母亲在这“逆境”中逐步坚强起来,同时也摸索到一些门道:凡事都要勤奋好学,不懂就问。毕竟母亲年幼时是在大家族中生活,受到的熏陶固然不少。有时,祖母还破天荒夸她几句“通礼路”(可能是现在所说的有悟性),两年“操练”下来,料理家务、主管家事的能力提高了,常常得到人称“夫子”的老先生的赞扬、婆婆面前的“嘉奖”也和颜悦色了。自1958年“大闹钢铁”之后,母亲还经常参加一些集体性的活动。集体的智慧不仅武装了母亲的头脑,而且让她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更加坚强了意志,再加上我头上的兄长和姐姐,他(她)们能大带小了,该懂事的也一年比一年强。母亲就有了比较多的社交空间,还积累了不少的待人处事的经念:看事要全面一些、主持公道一些、办事干练一些,尽管母亲识不得多少文化,但她懂得自信、自强、自尊、自重,良好的品行、和蔼的为人深得大家的好评,所以60年代初,母亲被评选为“妇女代表”光荣地出席了石泉县“妇女代表大会”,回家后即担任村妇联主任,直到80年代,还有人叫她“方主任”。

抗 争

据老人们说,自“大闹钢铁”之后的较长一段时期里,由于我国各方面的建设还未正常起步。国家受经济技术落后,科学知识匮乏的阻扰,社会发展之路曲折艰难,就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保证。到1956年底,基本上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妇女也开始了享受男女“同工同酬、男女平等”的权利。母亲在参加大集体劳动时,常常乘“大部队”歇气(中间休息)时,她不是打猪草就是拣柴,要么就带些针线活给家里人缝补衣物;要么纳鞋底、做鞋;每年的春夏时节,母亲还要在集体劳动之余,到荒地、杂树扒里找馍馍蒿、狗牙菜;秋冬季节采集一些“救命粮”叫做“代食品”以弥补生活紧缺的急需。总之,一家人的生计从来就没有让她的手停下来,更谈不上休息时间。母亲就是这样节衣省食、一生操劳,全凭她天天如此,出门一把柴,进门一把火,竟然能把近两亩自留扒里的几片“猴毛”,禁蓄成了几大块直接可以修房造屋的用材林,就这事在我的家乡还传成佳话,受到三邻五舍的夸奖。

母亲的上进心和好胜心都很强,尤其是勇于克服困难,不甘落后。 最让人钦佩的从高品质是,再穷、再苦、再艰难从不顺手牵羊、占小便宜,甚至偷鸡摸狗,他人有难要主动相帮。同时严厉要求我们做儿女的,要干干净净做事,认认真真做人,穷要穷得有志气!身教胜于言教,在母亲品行端正、乐于助人的良好思想熏陶下,我们弟兄子妹的习惯都很好,无论走到哪都能被人瞧得起。这不是印证了民间流传的“麻绳打草鞋,一代传一代,后代儿孙照样来”这句话的内涵吗?

奉献

母亲的一生充满辛酸、劳作、抗争和母爱,她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家、奉献给了儿女。她是一位刚强、勤劳、温和、敢爱敢恨的普通妇女,奉献中既承受着无限惆怅和痛苦,又曾有过欢笑和泪痕。她的一生为人仁爱和宽厚,有着坎坷的人生和经历,在她身上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让我们后人借鉴。 母亲呵护了我们一辈子,而老天给子女们在病床前伺候母亲的时间却不多,在这样一个差距巨大面前,北京刻章办证做子女的,随时想起都会落泪。当今天身边只有母亲的珍贵照片时,才悔恨自己为何更多的“孝敬”计划不提早兑现,“子欲孝而亲不在”这句古人留下的训诫,为什么只有在“亲不在”时,我们才真正明白其中的真谛;才发出如此无法弥补的悔恨感叹?好在我的妻子张友美在这方面做得比我好许多倍,替我敬了孝道,我才勉强欣慰一点。

如今,我已是为人之父了,体味到了真正的母爱是什么:婴幼儿时期,母爱在妈妈的心里、手上、怀里、背上;教我学走路,教我学说话;青少年时期,母爱是调教,人品的养成;长大成人后,母爱是操心儿子安家立志、娶妻生子;参加工作后,母爱是嘱咐、是牵挂、盼儿常回家看看,——许多可贵的东西已经作为了我的精神食量,潜移默化在了我的人生轨迹之中………因此,儿女对父母哪有不尽孝道之理?!

——但愿天下做儿女的都要对父母尽孝心,孝敬父母宜早不宜迟——孝敬父母不能等!!

——望天下做儿女的都一样,以母为荣!乘他(她)们健在时好好孝敬,少挖几盘“坑”,少扣几把“炸弹”,抽点时间陪陪父母,一旦出乎你的“意外”,他(她)急匆匆地走了,你后悔都来不及呀!

写上这点文字,作为对母亲永恒的怀念!愿我的母亲,往天堂之上依然一切都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