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谢守毅的头像

谢守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6/03
分享

点拨孩子“主观臆断”当慎行

点拨孩子“主观臆断”当慎行

一次茶余饭后的散步暂停休息时,无意中的听到一位年长者跟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简短对话,心里总感觉有点不是滋味,最起码长者对历史的不太了解导致了“晚辈”的误解,也许长辈就这随便一句话,就会给晚辈留下的是片面地认识历史、认识事物、认识人。

先说说两人的对话的基本内容,大意是这样:晚辈说:“前不久,咱们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列举了早在100多年前,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论能,跟世界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许多类似《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丧辱国格的不平等条约,因此,我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还在不停的抗争,直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才真正站起来,治理和建设自己的祖国。”“就是,清政府主政时期,无论是哪个当皇帝都一样,除了卖国求荣、苟且偷生、搜刮民财,简直罄竹难书,没有一个皇帝有先见之明、能做安邦定国这等大事,清朝270来年没有一个皇帝做到这一点。”长者道出这番话时好像还有十分气愤的情绪,这是能理解的。但是,我细想之下,觉得这番话当中是不是有点主观臆断、看问题比较片面,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应该给他留有思考的余地去正确地看待历史,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较好地理解比较浅显的历史知识。我们不妨从下面这个资料中看出一些历史现象,就可以读懂历史的本来面目。这份《清帝退位诏书》是这样的:

“100多年前,清廷发布退位诏书,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清王朝用这样一种有尊严的方式谢幕,避免了南北朝式格局的出现,保障了中国的统一,让革命的阵痛得以大大降低,可说功德无量。”诏书出自于状元实业家张謇手笔,写得不亢不卑,在情在理,深明大义。原文为: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整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南北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细心读完这份“诏书”,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天子、君王,在料理朝政之时,还是能审时度势,能“用一种有尊严的方式谢幕”来“视民情定国情”,我认为这是一种上策;诏书正文部分几处提到“民军”、“民生”以及“天下为公”等,也是他不愿意当亡国奴的表现,远比割让国土、签订丧国条约好得多。

因此,作为长辈对后辈评判历史也应该正确地看问题,不要“一篙子打一船人”,正确地看待历史,分析历史,总结历史才是认真负责的态度。

我认为,当长者在点拨孩子时,“主观臆断”当慎行,至少切记笼而统之,不然的话,一句误导难免晚辈错上加错,甚至错及终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