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
从石泉县城沿着蜿蜒崎岖的G210驱车向西万公路前行,眼前的大山连绵起伏,一直通往天际。沿路山峰高耸挺拔,盘山而上的水泥车道仿佛从陡峭的崖壁中凿出来的一条环状丝带,紧紧缠绕着老君山。“多亏了老王(现在被人们习惯称他‘王总’),因为王总在老君山上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产业园,有了产业园才有了脚下这条宽路。”同行的人一个劲地夸赞。
那么,这人口中说的“老王‘王总’”到底是谁呢?他就是老君山新庙梁产业园的主人王中文。
2018年10月,从军6年退伍的王总,怀着一片深爱桑梓家国情怀,立志要在这块生他养他的热土上做一番事业,再不能让家乡父老吃过多的苦,受不该受的罪,至少要走出贫困,摆脱贫穷。王总与亲友合股投资百余万元,计划强强联手、撸起袖子加油干一番大事业,他们先后数次对老君山沿新庙梁方圆十来公里的版图上做过多次考察:这新庙梁周围一千多亩的山坡全是杂草丛生、贫瘠稀薄的一座座山、几道道梁中,常常是野猪的安乐窝,兔、狼、狐、麂的宿营地。当他们达成共识并最终确定:合作开发!接着他们一起商议、盘算怎样修路,哪里种果树、哪里栽药材(天麻、丹参、金银花、药菊花)等等。资金有问题,贷款;陈旧的农机具排不上用场,干脆请挖挖机上山施工,大战几个冬天。2018年开始,建设从山脚到山顶的长6公里主干道,接着进行园区内产业路公路12公里拓展,储水塔2处,400立方,烘烤房,最后经过多方争取得到政府和县农业、林特、土管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修建产业园公路,在政府的支持下,新架高压专用高压输电线3公里,根本解决用电问题。道路畅通的最大利益是,产业园公路联通了大湾、联盟、瓦窑、油坊湾四个村,能让这些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山民们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如今,这里的村民们提起他王总,都赞不绝口。
笔者乘坐的车从山底盘到老君山半山腰,展现在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色:烟雾缭绕、紫气升腾;再一路颠簸,约20分钟后到达半山坡的新庙梁山顶,同行的朋友们喜出望外,连忙拿出手机一一记录下在城里十分难得的另一番景象。老君山主峰新庙梁海拔1280米,山下散落居住的村民基本上都是贫困人口,所以这里属于曾溪镇早期特困片区。放眼望去,层峦叠嶂,高山深谷,树木稀少,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村民们则居住在比较“隐藏”在深谷的峡褿或沟壑里。据王总介绍,联盟村原有村民255户、815人。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央惠农政策的逐步实施,这里的经济条件逐渐好转,相当的住户在县城及附近买房子搬迁了,如今村里只剩下223户746多口人,老弱病残者占一定的比例。由于缺乏劳动力,山上的坡耕地无人种植,成了荒山。
王总是土生土长的瓦窑村人,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的、一个有文化、识广的高考落榜生。80年入伍当兵在部队里军营大课堂里的六年,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复退回村子后,他做过小生意、出过门打过工、开过经销店,有了一定的积蓄,成了这个镇上的能人大户,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大山和村里的乡亲。
“虽长期居住在城镇,但心里总是牵挂着山里的村庄和仍然贫困的留守乡亲。”王总告诉我,瓦窑村是曾溪镇最为偏远的贫困村,多少年来,只有一条崎岖小路通往镇上附近的两个村,行路难成为村子发展的最大障碍,也让村民们的生活苦不堪言,村民想去城镇赶集或者卖农产品,二、三十公里山路却要走整整一天”。如今路修好了,大山的自然资源没人守护成了王中文的心病。修路期间,王总有时候一个人静静矗立在山头,深情地构思着,这一片片肥沃的青山绿地逐渐撂荒,心里实在觉得可惜,越发让他鼓足了大一番事业的信心:“一来通过绿化荒山、还草还林,让这片养育他的土地能够生生不息,重新焕发“青春”;二来让留下来的村民看护树木、继续治理荒山、栽植果树、茶叶和药材,有活干,带动村民脱贫。” ……这是王总又一个带动村民一同致富的新思维。
2018年,王中文从部队退役,怀揣建设家乡、造福桑梓的中国梦,与亲友合股投资数百元,创建“陕西碧峰云泉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并注册。流转山上撂荒的土地1500多亩,在县农业局、林业局、土管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始着手治理荒山、植树造林,有目的、有计划、规模化种植。连续三年先后种植了近二、三十万株树苗。其中种植山楂858亩、花椒113亩,李子树110亩,拐枣157亩,茶园238亩,烤烟110亩,天麻13亩,与“三九”药业集团签约套种药菊花200亩,嫁接山楂和其他果树3000多株,总种植面积1460多亩。种植高峰期间,每天雇工达30多人,年付人工工资30万元之多,当地村民务工收入都在4000——10000元左右。从根本解决了附近几个村每年200多名农民工就近就业的问题。这片1500多亩创业基地里,各种树木成活率很高,有的相继挂果,王中文总投资近千万的产业基地,我们高兴的看到,周围的山地里新栽的树苗一圈圈、一行行,已有两三米高,给这遍地长满绿色植被的大山上,带来了新绿,更看到成功和希望的回报。
建园修路、购买树苗、修工人住房、建抽水泵站、建烤烟房、购各种适用机械、籽种、肥料、雇用人工工资已投入千万,6年来,王总都要亲力亲为,无论是炎热的盛夏、还是寒冷的冬天,王总都要亲历亲为,他为产业园注入大量的心血。几年辛苦、劳累奔波,好在将近60岁的他,身体还算健康。其中,最为他恼火的是,自从修路、栽植经济林、种茶树、栽果树,初期发展时贷款100余万元,至今尚未偿还。更是让他寝食难安。“在与我们的交流中,王总说:“这几年,仅修路和挖机加油及各种购建园资源、基建自费投资二百多万元。政府虽然在政策扶持方面加大了力度,但在争取可用资金上的却很艰难。”王总谈起自己这几年建园、兴园历程中,所经历的坎坷、挫折以及不幸的遭遇,他的汗水撒遍了产业园每一个角落,同时也有伤心的泪水,神情上虽然显得有些沮丧,但看从他炯炯有神的目光里,我读懂了他没有丝毫退宿和偃旗息鼓的感觉。当我问起有没有想过放弃时,王总却很坚定:“想好要做就不会放弃,再说,作为军人的我,虽然退役,但永不褪色,‘放弃’不是我的品格。”
大山养育了勤劳朴实的山里人,王中文作为一个退伍军人,他深深眷恋父老乡亲,更不忘大山的哺育,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奉献着自己的热情。为了守住大山、让村民尽快脱贫,侯振国放弃了自己安逸的生活,用实际行动改变着家乡的生态环境。
我站在高耸的老君山头,望着这千多亩林地和烤烟,我满怀希望!王总的脸上,写满了喜悦和期望。“虽然,最初这块土地像一张白纸,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并通过我再努力,一步一步就会描绘成宏伟蓝图。然而,这块宝地上,还有几处既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又有早已旷世闻名宝刹和名寺遗址,在过去千百年的历史岁月中,以弘扬道教文化为前提,辅助宗教文化以及地域文化兴旺发展,可惜的是,好几处令人神往的宝刹和名寺遗址故地,已不复存在了,但遗址尚存。如能在政府部门指导,各相关部门的组织和实施中陆续开发、利用,让它重新焕发昔日的风采,不仅对石泉县域旅游有锦上添花之功效,而且是石泉西部“边陲”开发旅游项目、拉动经济经发展都有积极有效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资源利益。这里不仅成为又一个“九华山”、“莲花寺”,更会有新的“中坝峡谷”和“雁山瀑布”“鬼谷岭”诞生。必将会有更多的人知晓这里、喜欢这里。希望有识之士和爱心人士,到老君山新庙梁与王总(中文)一道携手通力合作,让这里的物质资源变得更美,把旅游项目开发好,让产业园的发展和旅游景区开发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部队是个大熔炉,进去的是铁,出来的是钢。作为一名受党培养教育、部队锻练成长的退伍军人,应当时刻牢记党恩、不忘初心、勇于担当。我是一个军人,不管到哪儿我都不能给军人的身份抹黑,不管做什么,我都要为自己的军人身份添光彩。”从王中文的真实事迹中,我们看到了王总(中文)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只要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样能出彩,在王总(中文)身上得到了很准确的诠释。从一名退役军人做起,他以军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优良作风,一路前行。我想,这就是军人永不褪色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