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与“闯关东”
最近一段时间,持续高温、连续多天的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着实让人热了一向。今天一场大雨下来热意大减,闲暇时正好能在书柜里抽出几找书读读。顺手抽到安康市内的著名作家陈良学先生1996年1月出版的《湖光移民与陕南开发》。起初,只是粗枝大叶地看了一下《内容提要》,再往后,是原陕西省副省长孙达人先生为这本书写的《序》,我觉得这类题材的书读的很少,于是才开始产生“这本书还能看”的念头。随之,从〔上篇〕逐一拜读:“客民移垦开发陕南”中《绪论》“陕南的战略历史地位”、“明代流民的历史背景”、“明末清初大浩劫中的陕南”、“清代大移民形成的历史背景”、“客民源流(湘川黔)”、“客民源流(湖北)”、“客民源流(闽粤)”、“客民源流(江南)”,仅仅这些内容,就让我开始明白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村民小组、甚至是一个大院子)的人,其生活习俗、生活习惯或对祖父母、父母、姐妹的称呼都不一样。(如黄州人过年的习俗跟普遍的人都不一样,他们吃团年饭是在大年的“头里”,即大年三十的凌晨,饭毕天亮)。从读这本书中,更清楚的了解到陕南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交通孔道、人口的迁徙、落户、居住、繁衍,明清移民的历史课题、明清移民的历史背景、明清移民的其他几种类型,三番之乱带来的深重灾乱、清初大流徙形成的主要原因等等,许多原来根本没有接到过的知识。尤其是陈先生为此书的成功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让人心生敬畏之情。
刚刚过去不久的“金鹰奖”获奖名单公布 《闯关东》获“最佳长篇电视剧奖”颁奖仪式盛况空前,节目主持人几句简短而又精辟的解说词和大奖赛的颁奖词,又让我联想到“湖广移民”当时大迁徙的壮烈场面,同样是悲欢离合、背井离乡;同样是骨肉情亲、难舍难分……,那么,“闯关东”与“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于是,我不由得不“情深深”地走进那“雾蒙蒙”之中……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堪称中国移民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在我国历史上,几次有名的大规模的移民现象都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如“湖广填四川”、“洪洞大槐树下分布”、“下南洋”、“走西口”,其形成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那么,为什么把关内向关外移民的这种现象称为“闯关东”呢?
闯关东”中的“关”,指山海关。近代历史上,鲁、豫、冀、晋、陕五省流民,大多经过山海关往东北走,去“闯关东”。“闯关东”的路线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路。陆路是从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长城各关口出关,进入辽沈地区。海路则由山东半岛或福建沿海乘船到达辽东半岛。前者为“闯关”,后者为“偷渡”。实际上,“闯关东”只是指清代以来向东北移民的一个阶段性的代名词,并不是东北移民史的全部。历史上,东北大地至少曾出现过五次较大的移民潮:清初移民、清末御俄、关内逃荒迁徙、日本侵略者殖民移民、新中国成立后支援东北建设。“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因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寻求生存之路……
“闯关东”的人都是哪里人?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日本紧跟其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民关外,多是华北地区的农民,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山东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滦州等冀东地区、京津地区,有便利的途径,有“闯关东”的习俗,是移民的主要输送地区;后来,重灾区河南省依靠发展起来的铁路,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逃亡到东北。
书的前半部分,分地区介绍了陕南移民的源流,对有代表性的99个移民家族源流分别进行了探讨性的介绍。其中:湘川黔地区38个,湖北地区28个,闽粤地区12个,江南地区21个。读到这里我才全然明白“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真正含义及移民的基本情况。这些代表性家族的祖辈们纷纷“填充”陕南后,定居、繁衍子孙后代,且成了这块地上的主人。然而先前头脑里“路隔一二里,人同音不同”的谜也终于解开。这一奇妙的文化现象——陕南山区在同一乡间会有不同的生产生活习惯?诸如宗教信仰、戏剧音乐、衣食住行等,各种文化现象在陕南表现得错综复杂、异彩纷呈。
从移入地看,东北的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在山东等地“闯关东”由来已久,移民中向家乡寄钱者有之,带财物回乡过年者有之,也不乏发财致富成家立业者,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众要到关外谋生赚钱。胶东有些村庄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逐渐形成了“闯关东”的习俗。所以在华北特别是山东的胶东和河北的冀东,劳动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是携家带子,或集结亲戚好友,蜂拥到关东去谋生。
至此,我明白了:“闯关东”是17至20世纪中国内地向东北移民运动约定俗成的一种略称。进入20世纪30年代,由于“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地区,“闯关东”的移民浪潮才有所消歇。纵观“闯关东”的历史,其移民数量之众,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均堪称中国移民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
那么,陈先生《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中所描述的场景有多少跟“闯关东”相同,又有多少不同呢?我想,除了迁徙路线不同、行进方向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条件不同、迁徙方法等等有不同之处外,可以看作我们的祖先也就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的艰苦卓绝的“闯陕南”吧!
由此看来,这些先民们最早选择迁徙到陕南定居、繁衍,是很不错的举措,他们的慧眼瞅准了秦巴山脉,正横亘陕西省南部的秦岭山脉和大巴山山脉及其两山之间的汉江谷地,这里,巍峨的秦岭壁立于北,阻挡着寒潮的南袭,使汉江谷地冬季的气温高于同纬度的东部各地,许多典型的亚热带植物在同纬度的淮河中、下游生长不良,而在秦巴山区谷地中则枝叶茂盛,欣欣向荣。秦岭南北自然景观的迥异使其成为我国气候、植被的重要区界。
如今的陕南安康石泉,早已被人们誉为西安的后花园。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幸福的人们,一定要很好地珍惜“后花园”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因为,青山不可再造,绿水不能复制,你爱他就是爱家园、爱自己的生命啊!
只要你愿意读点书,多少都会有收获。这算是我的读后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