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赠“秉義周急”古匾 看今天淳朴民风
石泉县中池镇西沙河村有处“陈家院子(老宅)”,宅中现保存有一块民赠“秉義周急”古匾。
陈家院子(老宅)据推算约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近三百年历史。陈家老宅是一座大大的四合院,由前厅、天井、南北厢房、正厅组成。整个框架墙体为砖、土、木混合结构,青瓦粉红墙。脊头有多种造型砖雕脊梁动物,栩栩如生。正厅大门上方的一块最大的额题为“积善余庆”四个大字,大门头上的额题为“国恩遗续”四个字,正厅和厢房屋架为穿斗式。过天井第一间退堂的额题为“忠厚平和”四字。从外观看,陈家老宅整个建筑是前有宽敞的大院坝,后面是“四水归堂”正宗山势四合院,为二进式农家庄园,鳞次栉比的老屋早已被风雨腐蚀褪下了明丽的色彩。因山水地貌与宅院浑然天成,使人仍感自然和美、宏观大气,既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古老而柔美。
老宅正厅退堂左边的木架上,安放有一块雕刻着“秉義周急”的楷书大木匾,长约两米,宽约一米二,厚约四寸。从这块模糊不清的大匾上,可以清晰地认准的四个大字“秉義周急”,在“義”“周”之间,可以勉强辨认的几个小字是“衆䣊里”,下面一行是“顿首赠”。从匾首的小字可以辨认出,赠与对象为“陈一”。“衆”即为“众”,按古体碑文篆刻排列“衆”在上,“䣊里”在下。根据《康熙字典》注释:“䣊:古地名,音党。谨按所引出玉篇,今照改。五百里改五百家。”按照现在可以理解为“五百家民衆,低头含胸崇敬赠送。”大匾的落款时间为嘉庆五年(1800年),重刊(因为该匾陈而旧脱漆掉色)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再看“秉義周急”四个字,秉即秉持、坚持,义为道义或信念;周急:周济困急。“秉義周急”四个字可释为:秉持道义、扶危济困的意思。
再从“衆里䣊”的含义去分析,陈家老宅的先辈陈一老前辈,在223年前,也就是在陈一老前辈从青年时期到中壮年时期,他就是一个相当殷实的家庭,证明陈一老前辈在先后几十年当中,已经为当地近邻(至少五百户家民众、穷苦百姓)周急(救济)过。尤其是三里五乡或四周近邻,遇到大灾之年,粮食颗粒无收,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每个人都人心惶惶,陆续出现灾民。这时候陈一老前辈要么开仓放粮,要么熬粥救济。当灾民遍地、饥饿难耐的时候,他只能用熬粥的方式多赈灾一部分生活艰难的百姓。陈一老前辈就是这样一位十分受四周相邻和众人尊崇的人。陈老前辈不仅本人立善立德,其他成员也积极响应他的善举行动。所谓“衆里䣊”,即今天的“乡党、亲友、朋友,乃至素不相识、或许讨米要饭的穷人等等”。这充分说明陈一老前辈及他的家人一样,都把善举放在首位,对三邻五舍、或方圆百里的人,需要得到支持、帮助甚至周济苦难,他都解囊相助,周急他人。因此获“衆里䣊”赠“秉義周急”大匾一块。
现如今这所宅院的陈氏后人有兄弟三人,一直在老宅居住的是长兄陈长贵,一位退休多年的人民教师。陈老师属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文革”干扰的一代人,没有机会上高中,更不用说上大学。初中毕业后就入伍参了军,复员后加入人民教师行业,一干就是35年。陈老师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几十载,真正做到平凡与伟大、坚守和探索、奉献与收获。据陈长贵老师的学生说,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只为感恩社会,立善立德,修身养性。其30多年教育生涯,无不承载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执著追求。正因为工作优秀,品德高尚,一心育人,立善立德、修身养性,陈老师成了学生最喜爱和尊敬的老师之一。
陈老师及其家人,受到前辈“秉義周急”的熏陶,在言行举止上奉行“立善立德,修身养性”,良好的家风传承在他身上重现且继续弘扬。陈老师的家中还有一位87岁的老人,名叫陈振喜,从辈分上说,老人应该是陈老师的祖父那个辈分。老人身边没有儿女和亲人,在他50岁时就和陈老师一家人一起生活了,37年过去,老人的日常生活料理、或者三病两痛等等,都有陈老师及家人看管、伺候。正因为得到陈老师一家人的精心照顾,现已耄耋之人,身体依然硬朗,健康状况还不错。
陈家院子(老宅),古色古香的农家院子,虽然没有高楼大厦的雄伟气派,却有它独特的魅力、风格。因为这农家小院的房前屋后总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朴素中带有几分华丽,纯朴中带有几分高贵,欢迎你也去观光,你一定会被这里传统的民间文化所感染!